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102章:愿擎三尺寒剑而立,与世间诸恶玉石俱焚

第102章:愿擎三尺寒剑而立,与世间诸恶玉石俱焚

作者:纵横小秦王 返回目录

“那便兴建学堂,实施双轨并重,兼顾农耕与仕途,为咱大明选拔有用之才。”


随后,沉吟半晌的朱元璋,终于是抬起头,看向朱棡道。


“爹,我明白您在想什么?”


“您怕他们读书识字以后,会生出不臣之心。”


“但儿子可以告诉您,不会的。”


“纵然能识字,读的起书,他们也不会造反。”


“除非您如昏君般,无恶不作,不然,他们依旧会对您敬若神明!”


“为什么?”


“历朝历代以来,何人愿意让百姓读书?唯有您。”


“因为您,他们才有读书的机会,因为您,他们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且有句话说的不错,所谓物极必反,您越压制什么,什么就爆发的越快。”


“时代变了,若我们还是一成不变,这对于中原,对于华夏,便是一场浩劫。”


“所以大大方方的,让他们读书,让他们识字!”


“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白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明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明白愿擎三尺寒剑而立,与世间诸恶玉石俱焚!”


“明白大明变法之心,无人能撼动!”


朱棡的声音再次响起。


对此,朱元璋自然明白,但就是迈不过那道坎,但还是点了点头。


“爹!儿子都听明白了,您为什么还在装糊涂。”


“既然大明无法做到万万年,您为何又要固执今日!”


“而改革只是为了未来,未来的天下大治,可以更加的繁荣!”


“这颗种子,可以不在大明发芽,但一定要树立在天下!”


“为得,不是眼前之天下百姓,而是浩荡苍生,亿万生灵之未来!”


“若是这般,掀起第一场风暴的大明,纵然会灭亡,但它永远会存在于世。”


朱标却是猛然起身,随后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又是看向朱元璋道:“在这里!就在这里!”


“大明不会亡,它会永存,永存世人心中!”


“未来万万年,大明这一朝,变法流血,改革之势,仅为天下万民!”


“仅此一功,您便无愧天下,更会被悠悠青史所载!”


“因为您做到了“前无古人”!”


“至于后来,便交给后来人吧,让他们再去努力,因为这天下,不仅是朱家的,也是天下人的。”


“而纵然不是您的子孙,但这天下,仍然属中原,仍属汉人,那这份付出,便是值得!”


顿了顿,朱标又是目光直视朱元璋道:“而且,即便是您不愿意,儿子也会为此奋斗一生,因为这便是儿子所求的天下大同!”


“晋王,你可愿助孤!”


又是一瞬,朱标转头看向朱棡,轻声道。


“这一路,臣愿与殿下同行!”


朱棡没有丝毫犹豫,便是直接抱拳道。


兄弟之血,彼此交融,乃血亲!


兄弟之义,彼此交互,乃大义!


时代可能会拘束朱标的思维,因为这不是朱标的错!


这是来自于时代的错!


可若是有先驱者,这位至纯至孝的大明太子殿下,也敢为天下先!


至此,封建王朝的错,再也无法加诸于朱标之身,为万万年计,当行大义,当执剑斩龙!


至于对错。


呵呵。


朱棡与朱标同时露出一抹笑容。


若为天下百姓,都要论对错!


那这份对错,究竟多么的可笑!


仅此,无愧于心,无畏公道,便足以!


“你们以为咱就不明白?”


“从摊丁入亩,对付江南士族开始,咱便明白。”


“老三所为,不仅仅是为了大明,而是为了天下百姓。”


“只是咱从未想过,咱家老三所谋,竟然这般远大,借此于大明打下基础,将其推向后世。”


望向朱棡与朱标,朱元璋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复杂,方才缓缓开口道。


从一开始,朱棡喊出那句,大明不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是与天下人共天下!


再加上后来的大明宝钞改革、慈幼院、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还有诸多国策改革。


朱元璋便明白,朱棡所图甚大。


更明白,老朱家要出的不是龙!


是圣人!


是一个从古至今,都不曾出现过的圣人!


因为朱棡所思所想,皆是为了天下百姓,而非一家一姓之得失!


所以,朱元璋犹豫了


皇权与亲情之间的抉择,对于朱元璋,更是一场最为艰难的抉择。


说到底,朱元璋明白依照朱棡之改革,必将撼动亘古不变的皇权。


但朱元璋还是未曾出手,更是许久都不曾动怒。


为什么?


或许就是因为,皇权压不过人性,至少压不过朱元璋的人性。


又或者,曾经饱受苦难,更让朱元璋明白,究竟什么才是为百姓着想,什么才是对百姓好!


所以朱元璋默许了,默许了这个开端,那大明必将走上改革。


因为,从来都没有人想过,朱元璋,这个纯草根出身的农民,会登上应天府最高的位子。


那或许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士绅豪强,也没有想象之中的强悍。


细细想来,时代真的变了,从皇权世家走向百姓,走到朱元璋这里,这条改革之路,走了长达几千年。


那若是一味的守旧,才是对不起这几千年来的时代变革。


思索间,朱元璋又是叹了口气,但脸上终于升起一抹释怀的笑容道:“所以,臭小子,放手去干吧,不管出了什么事,爹都为你们兜着,按照伱们的心意,去为这天下苍生博一条出路!”


“毕竟,这天下,始终要交到你们兄弟的手中,咱拦不住。”


说话间,朱元璋又是上前,将双手搭在了朱棡与朱标头上,轻轻的揉了揉,就像小时候朱元璋牵着朱标,抱着朱棡,走在凤阳的路上,父子间,笑容始终未曾变过。


而那份对于他们兄弟的疼爱,或许不会表露出来,但穷其一生,朱元璋都在保护他的孩子,默默的保护他与她的孩子。


“爹!”


一瞬间,朱棡与朱标便是红了眼眶,一抹泪光划过。


在这一刻,朱棡与朱标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父皇朱元璋那超越皇权、深沉而细腻的慈爱。


这份慈爱,穿透了宫殿的巍峨与权力的光环,触及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他们意识到,在至高无上的皇位背后,朱元璋首先是一位父亲,有着对子女无尽的关怀与厚爱!


而这份慈爱,使得他们的眼泪几欲夺眶而出!


“你们都是爹的好儿子,咱因为你们而骄傲!”


朱元璋又是用手为朱棡与朱标抹掉眼泪,眼中更是满是骄傲之色!


父慈子孝,光凭这一点,朱元璋觉得自己远胜自明之前的所有皇帝!


为什么?


儿子孝顺啊,纵然一心想变革,但还在顾及自家老父亲的感受,甚至只要朱元璋不愿意,朱棡便卸兵权,返太原,此生永不再起!


那身为父亲的朱元璋,岂能伤了孩子的心?


便让他们干吧!放手去干吧!


即便是失败了,还有他朱元璋,还有淮西为他们兜底!


所以,有爹在,别怕输!


大不了重头再来,这天下,依旧是咱朱元璋的!


朱元璋又是缓缓抬起头,周身闪过一抹浑厚的霸气势!


又或者,这是来自于开国皇帝的自信!


“儿子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朱棡与朱标又是重重的冲朱元璋磕了几个响头,方才郑重开口道。


“明日以后,咱会吩咐标儿监国,棡儿辅政。”


望向眼前这一幕,朱元璋又是伸出手,扶起两个儿子,方才开口笑道:“至于咱,想回老家瞅瞅,带着你们娘,回去看看你们的爷爷奶奶。”


“好!”


朱棡与朱标异口同声道。


“嗯。”


马皇后也是轻轻点头,并未反驳,但又是道:“可出发之前,先定好老三的亲事,而该有礼节,一个都不能缺!”


“那是自然。”


朱元璋想都没想,便是点了点头。


“对了,棡儿的纳采礼,还有宣布婚事的圣旨,咱想请姐夫为咱跑一趟。”


顿了顿,朱元璋又是看向马皇后道。


“那你估计得亲自去一趟。”


对此,马皇后想了想,方才点头道。


“姑父。”


朱棡与朱标倒是齐声开口道。


李贞。


曹国公李文忠之父,也是朱元璋亲姐姐朱佛女的丈夫!


朱元璋开国之时,便封李贞为恩亲侯。


洪武三年,又为李贞加封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


更是大明独一份的一门双国公!


而且朱元璋极为敬重李贞,这也是幼年时,李贞对于朱元璋的爱护,所以朱元璋在称帝以后,在所有亲戚之中,对于李贞最为照顾。


所以请这位为使者,前往谢家宣读圣旨与送定,绝对是大明顶格的荣宠!


“这有点”


朱棡刚想开口,但却被朱元璋打断道:“你姑父为您送定,你不愿意?”


“自然愿意,只是姑父年纪大了,还为我操劳,儿子觉得有点.”


朱棡连忙摆手,但还是欲言又止道。


“就按咱的意思来。”


朱元璋仍是摆了摆手。


“好吧。”


朱棡明白拗不过朱元璋,便是迟疑了一下,放下点头。


“陛下,谢大人到了。”


而就是此时,王景弘又是躬身入宫道。


“嗯。”


闻言,朱元璋轻轻点头,便是摆手示意,让谢成进来。


“那儿子,先走一步?”


对此,朱棡又是出声道。


“就去偏殿吧。”


朱元璋想了想,便是指向偏殿道。


“嗯。”


朱棡当即起身。


“老大留下。”


只是朱标起身的瞬间,朱元璋又是出声道。


“好。”


朱标虽不明其意,但还是留了下来。


“臣谢成,叩见陛下,叩见娘娘,叩见太子殿下。”


也是此时,谢成躬身入内,并且看向朱元璋与马皇后,还有朱标道。


“此间,无外人,还是换个称呼吧。”


朱元璋瞥了一眼谢成,便是出声道:“赐座。”


“谢上位。”


谢成也是顺坡下驴,坐在了侍女搬过来的椅子上,方才谢恩道。


“王景弘,宣旨吧。”


眼见谢成坐定,朱元璋便是看向王景弘道。


顿了顿,朱元璋又是看向谢成道:“就坐着听旨吧,没外人,不用多礼。”


“谢上位。”


谢成有点受宠如惊。


但也明白,这份恩宠,不仅仅是老兄弟之间的恩宠,更是有晋王朱棡的影子在其中。


要不然,谁还能坐着接旨?


毕竟众所周知,朱元璋对于朱棡的爱护之情,从不弱于太子朱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治世,必赖股肱之臣,内外协力,方能固邦安民,兴盛世之基。今有臣封谢,出身勋门,性资忠纯,才兼文武,历仕多载,功勋卓著。


“北拒胡虏,南抚夷狄,中流砥柱,屡建奇功,其忠勇仁智,朝野共鉴。”


“朕念其劳绩昭著,忠心可嘉,特循古制,晋永平侯,食邑千户,赏钞千贯,绸缎千匹,以彰其功,以励后来。”


“望卿,当思肩上之重任,尽忠竭力,保境安民,使四方咸服,边疆永宁。”


“钦此。”


王景弘当即请出早已备好的圣旨,便是正色宣读道。


封侯!


至此,洪武九年,都督府谢成,封侯永平,为大明勋爵,与国同休!


“臣叩谢陛下隆恩浩荡!”


“臣必当铭记陛下之恩泽,不负皇恩,誓以犬马之劳,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天高地厚之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谢成浑身一震,眼中更是闪过一抹惊骇之色,随即便是连忙起身,叩谢天恩!


其年轻时,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始终未曾封侯。


只因功劳不足以封侯!


但今日,谢成终是得偿所愿,虽然谢成也明白,这是父凭女贵,但天恩浩荡,不可推辞!


而且,以谢成之才,纵然今时不能封侯,来日亦可凭功封侯拜相。


“这是你应得的,咱也该给你了。”


朱元璋看向激动的谢成,仍是轻轻摆手道:“要谢,还是得谢谢你自己,毕竟咱大明的侯爵,可不就是轻易就能取得的。”


“臣不敢居功,唯陛下马首是瞻!”


谢成依旧谦逊道。


“行了行了,别拍咱的马屁了。”


闻言,朱元璋直接白了一眼谢成道:“赶紧坐下,咱还要跟你商议定亲的事宜。”


“是。”


对此,谢成的眼中又是泛起一抹喜色,便是连忙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