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128章:迁都,永远是大明无法避免的问题。

第128章:迁都,永远是大明无法避免的问题。

作者:纵横小秦王 返回目录

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


但是作为皇帝本身,他们更是将自己与历朝历代的皇帝做对比。


以求自己做得更好。


可这份对比,这份言论,只能适用于皇帝自身,并不能外传。


因为这天下以孝治国,以礼治国,以天下人为天下。


所以当天下人都在抨击一个皇帝时,那这个皇帝做的不管是对是错。


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为他已经被钉上了一个标签,这是成百上千年来的积累,一个深深种于百姓心中的积累。


那这所谓的暴君,就要传千世、万世。


不过换位想想,能成为皇帝者,特别是开国之君,中兴之主。


无不有自己的手段,所谓的杀伐果断,也可以分做软刀子与硬刀子。


毕竟软硬兼施,永远适用于政治。


所以他们从来都不会在意,以后究竟是圣名,还是骂名?


因为他们听不见,看不见,已然成了过眼云烟,散之于天下。


那与其计较以后的得失,倒不如坚定于现在,不管所做之事的错与对,就交由后世之人评说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的所有人对于除了真正钉在耻辱柱上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各自褒贬不一,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看法。


就像是有人推崇朱元璋,有人就会辱骂朱元璋,有人会推崇李世民,有人也会辱骂李世民。


但是也不可否认,如果出于人性的目的上,他们所做的有些事情,的确是有错。


可这是政治,这是封建王朝,国家重任肩负于一身,生死也在一念之间,不能退,唯有进,才能博得一线生机。


当然,这就是封建王朝的思维限制。


而评价一个皇帝,讨论他的私德,这世上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好皇帝。


因为不管是好皇帝,还是昏君,暴君,他们从骨子里都在维系一个理念。


王朝不朽,皇权至高。


“那剩下的皇帝呢?”


朱樉又在此时看向朱棡开口问道。


“汉武帝刘彻。”


“对外,北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为大汉开疆拓土,征服西域诸国,开设西域都护府。”


“他打出了大汉的气节,也打出了民族的荣光。”


“寇可往,我亦可往,何等霸气。”


“对内,内政改革,统一文化思想,奠定了后世王朝的基础,还有加强律法,外交开拓,都足以证明汉武帝刘彻的雄才伟略。”


“所以他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泰山封禅,这一行为彰显了汉武帝对国家统一、王朝安定以及个人文治武功的高度自信。”


朱棡又是开口道。


“可是这位穷兵黩武,也是事实。”


李善长却是轻声开口道。


“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确是事实,但是匈奴扰边,也是事实。”


“就像今日之草原,还会侵犯我大明边疆,难道陛下发兵,也是穷兵黩武?”


朱棡当即反驳道。


“自然不是,这是为了天下百姓。”


李善长果断摇头道。


这顶大帽子,可不能扣上来,要不然老朱铁定得爆炸,那他李善长肯定很炸裂。


“所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实际上就是为了遏制匈奴的侵扰,维护边疆之安定。”


“也为后世争取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同时通过这些战役,也扩大了大汉的版图。”


“这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况且对待异族,难道就不应该出兵?”


“就应该送公主和亲?”


“这让我泱泱华夏,天朝上国,岂不是永远背负耻辱?”


“所以汉武帝之功绩,也绝对配得上泰山封禅。”


“至于他晚年时期的昏庸,这并不影响他泰山封禅。”


“客观的角度出发,他就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毕竟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存在,更何况还是一个皇帝。”


朱棡想了想,方才开口道。


“咱大明,绝不和亲。”


“就算要和亲,也得是他们家女人送到我大明。”


“至于谁想让咱家咱的女儿送出去,咱就灭了谁?”


“亡其国,绝其苗裔,让其明白,敢对大明说出这番话,就要付出这个代价。”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抹狠辣之色,便也是重重点头道。


“没错,我大明绝不和亲!”


朱标也是抬起头朗声道。


“陛下圣明。”


以徐达为首的在场国公们,皆是抱拳道。


“不和亲。”


“不赔款。”


“不纳贡。”


“不割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我大明,就该当如此。”


朱棡转过身子,不仅仅是看向朱元璋,更是看向所有人轻声道。


而这声音虽轻,但其话语中的分量,足以震颤他们的灵魂,随之更是皆浑身一震。


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此来彰显大明之气节,绝对可以使其万世流芳。


刹那间,在场众臣,包括朱元璋与马皇后,还有朱标眼中皆是露出一抹激动之色。


这句话给他们带来了太大的震撼,犹如九天雷震,震颤九天,都难以磨灭其分毫。


“标儿,将这句话纳入皇明祖训,让咱后世之儿孙谨记在心。”


“咱大明也当以此为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又是转头看向朱标,十分正色道。


只是过于激动的朱元璋,却不如朱标也马皇后那般细腻的心思。


甚至就连韩国公李善长都有所察觉。


大明的帝都在应天府,也就是曾经的集庆、金陵。


而皇帝坐于应天府,如何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毕竟都已经打到了应天府,那就代表北方已经陷入,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国门?


思索之间,朱标又是看向了朱棡,眼中闪过一抹沉思之意。


但也仅仅是片刻,朱标的身子便是为之一颤,心中也是冒出两个大字。


迁都!


特别是以天子守国门的意思,那就是将帝都迁往北方,毕竟唯有这般,才能算得上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可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将帝都迁往北方,一旦朝廷兵败如山倒,逃还是不逃?


不逃,江山亡故,何来东山再起之日?


逃了,那这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岂不是成了一纸空谈,沦为天下笑柄。


想不明白的朱标,心中又是轻叹一口气,但脸上却是没有什么动作。


毕竟这件事情,现在并不适合拿出来讨论。


而且大明朝的国都,朱元璋早就已经跟朱标商议过,那就是一定要迁都。


因为应天府距离塞北太远了,虽是虎踞龙盘,但说到底还是偏安一隅。


而且应天府虽然是六朝古都,经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


但终究不是大一统王朝,而且还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在这里定都,只能作为一时。


可讨论究竟将都城迁去哪里?


不仅仅是朱元璋犯了难,朱标也是犯了难。


可今日朱棡的意思,以朱标的聪明,即便不能推演出大概,也能推演出八九。


那就是以北之北,燕王朱棣的藩镇,北平府。


而只有坐落于北平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至于第三个泰山封禅的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以布衣之身起兵,历经艰辛,终成帝业,中兴汉室,其功绩昭昭,史册永铭。”


“登基后,汉光武励精图治,扫除战乱疮痍,推行“偃武修文”之策,使社会渐归安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其治下,政治清明,法制恢复,经济复苏,文化繁荣,那这位泰山封禅,有何不可?”


“毕竟再造大汉,为大汉续命两百年,并且开创光武中兴,就已经担得起泰山封禅。”


“再者就是为何推崇汉光武?”


“谁不希望自家的后世子孙之中,能出现中兴之主,能出现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之主。”


“所以这位也是实至名归,但于我而言,有所诟病。”


朱棡可不管朱标怎么想,反而是继续道。


“你是说与世家共天下吧?”


不带朱元璋开口,想不通的朱标,便是不再想,反而是抬起头道。


“嗯。”


朱棡轻轻点了点头。


“的确,你与我的志向乃是与天下人共天下,而不是与世家共天下。”


朱标还是笑着点了点头。


“有所诟病,只是有所诟病。”


“但非常时期,也得用非常之法,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没有人真正能考虑到未来。”


“所以在当时的时期,汉光武幼师本身就出自于南阳豪族,让他充分利用这一身份。”


“联合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别是河北地区的豪强势力,如邓禹、耿弇等,为自己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无可厚非。”


“毕竟时势造英雄,能再造大汉,光武中兴,就不可否认他的能力。”


“但他也为后来埋下了太多的弊端,地方势力的膨胀,世家门阀的固化,还有土地兼并等严重问题。”


“毫不客气的说一句影响之深远,直至今日,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


“当然,这也并非是汉光武一手造成,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倪。”


“只是到了东汉,世家门阀制度进一步发展,士族通过察举、征辟等方式进入仕途。”


“世家大族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更加显著,形成了“门阀政治”的特色。”


“特别是隋唐时期,尽管科举制度的出现为更多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削弱了世家的垄断地位,但世家依然在王朝中保持了相当的影响力。”


“毕竟有话说的好,王朝百年更迭,世家千年不朽。”


朱棡也是有些感慨的看向朱标道。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消磨的就是世家与权贵,因为他们掌握了太多的资源。


甚至有左右王朝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的皇帝,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的削弱世家。


但为了维系王朝的统治,根本没有皇帝敢破釜沉舟,如唐末黄巢一般对世家门阀造成不可磨灭的冲击。


而且即便是如此,世家门阀的力量得以削弱,但也因为科举制度,让士绅豪强的力量,得以缓缓加强。


简单一点的意思就是世家门阀,乃是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


他们在政治上有深厚的根基和世代传承的特权,所以更倾向于制度化和集中于高层政治。


至于士绅豪强,主要是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他们可能因财富、土地或地方势力而强大。


还有部分士绅还具备文化教养,参与地方管理。


所以士绅豪强不同于世家门阀处于上层政治,而是体现于地方。


而在汉朝,特别是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豪强地主,他们拥有大量土地,控制地方政治与经济。


再者就是部分豪强家族逐渐发展出文化传承,形成类似士绅的特征。


直至后来的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许多未能入仕或退隐乡里的读书人(包括科举落第者)成为地方上的名士。


从而以自己的学问和声望参与地方治理,成为士绅的一部分。


但最为严重的还是明清时期,士绅阶层尤其得到强化,这部分人群通过科举、捐纳或者祖荫获得功名。


虽然不全然是朝廷命官,却在地方上享有威望,参与地方政务,对地方治理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可能是经济上的豪强。


“好一句百年王朝更迭,千年世家不朽。”


朱元璋眼眸阴郁的拍了拍手。


毕竟,朱元璋出身于底层微末,自然遭受了士绅豪强的压榨,所以没有人比朱元璋更恨这些所谓的世家门阀、士绅豪强。


“王朝的兴衰,使得世家门阀已经无力于朝堂上兴风作浪,但士绅豪强、土地兼并的问题,仍然是我大名的心腹之患。”


“所以为了不让其演变成后患无穷,我们要做的就是极力的针对,打压,还有覆亡。”


朱棡倒是浑不在意的笑了笑道。


而如今大明所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打压士绅豪强,让他们不能再欺压百姓。


“哪有那么容易覆亡士绅豪强?”


“历朝历代都没有干成的事情,咱大明就算是想,也很难。”


“因为这天下只要有秩序,士绅豪强便不会真正的覆亡,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一时的。”


“毕竟一个士绅豪强的灭亡的同时,还会有新起之秀,灭不干净,也杀不绝。”


朱元璋又是轻轻叹了口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