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223章 士人宁死不做大明官,郑克元献计千金买马骨

第223章 士人宁死不做大明官,郑克元献计千金买马骨

作者:纵横小秦王 返回目录

后世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换句话说只要你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绩,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典范。


然而在封建思想盛行的古代却不是这样,古人的思想是只有当官手里有了权力,这才叫真正的成功。


譬如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


从“金榜题名”就可以看出,古代读书人看重科举考试这件事。


另外古人都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成功人士的,比如光宗耀祖、状元及第、光耀门楣。


从这些词也可以看出,古人并不把个人的成功看作成功。


他们普遍认为,成功并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家族和后代。


最为重要的是,古代将各个行业的人划分了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商。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曾写道:“坐而论道,谓之王工。


坐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这个士大夫就是指的读书人,简而言之读书就是为了“仕”,为了能够做官。


另外古人热衷于当官的原因还有很多,经过朱棡的总结,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八点。


㈠名利双收,当官可以带来名声和利益。


从名声方面来讲,官员可以为社会服务,从而赢得鲜花和掌声。


只要社会地位高了,自然也就更加容易受到尊敬。


从利益方面来讲,官员掌控着社会财富的分配。


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资料,至少能够确保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


㈡儒家文化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封妻荫子,很多人都把它作为奋斗方向和人生理想。


㈢家族与家庭的期望


为个人与家族谋利成为很多人的终生目标,为这个既定目标,古人可以做到出生入死。


㈣可以满足个人对于名利的追求


人生成败在于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多少,当官这条路正好符合人的图财思想。


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㈤担任官职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升。


古代官员不仅可以拥有尊贵的身份,而且享有许多特权。


例如在社会活动中被优先考虑,在社会礼仪中被尊重,以及享有高薪酬和优厚待遇等隐藏福利。


㈥官职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除了明朝之外,古代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都是相当丰厚的。


此外一些古代官员还会通过,权力滥用、贪污受贿等手段,获取额外的财富。


㈦古代从伦理上规定了当官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古代最重要的伦理,就是“三纲五常”。


其中“君臣之道”,指的就是官场。


也就是说,在古代“官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而不是“农场”或“商场”。


㈧功名追求。


古代读书人看重科举考试,认为只有读书考取功名做了官,才能成为受到别人尊敬的人上人。


当初太子朱标宣布,剥夺浙东及其周边地区的科举资格,便险些引发一场民变。


如果不是后来采取了补救措施,建立应天府学堂收纳大明百姓之子入学。


再加上鼓励军中将领从政,并对其开放国子监的入学名额,恐怕后果会不堪设想。


如今朱棡也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陆风拿着戴罪立功名单去找那些犯官。


谁知除了极少部分人之外,大多少被选中的囚徒都拒绝为晋王效力。


甚至还有两名性格比较刚烈的犯官,当着陆风的面,咬断了自己的手指。


“依老臣愚见,不如将此事交由陛下定夺。”


对于商暠提出的这个建议,朱棡稍加思索之后便摇头说道:“对于读书人来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既是终身的梦想,也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期盼。


然而父皇的天子堂,既是富贵乡,也是修罗场。


稍有不慎,就会身首分离,落个横死的下场。


据孤王所知,前元翰林李征臣,抵死不肯做官。


结果全家被杀,自己也被发配宁夏充军。


贵溪士人夏伯启叔侄,自断左手拇指,誓言绝不做官。


因此获罪被杀,家产被籍没。


如今那些犯官都已经是身陷囹圄,即便传到父皇那里,恐怕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根据《皇明开国臣传》记载:文士陶凯隐居不出,朝廷难觅其踪迹。


朱元璋大怒,下喻:“陶凯不至,可取一族人首级来。”


陶凯的族亲们吓坏了,四处寻找陶凯,很快便将他找到并送往京城。


甚至为了震慑和惩罚拒绝入仕的现象,朱元璋还颁布了“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


他曾诏喻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


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简而言之就是说,天下士大夫若不接受君王的征召,那就是自绝于朝廷。


即便他们被杀头抄家,也不算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事实上“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的颁布,除了在后世为明黑粉提供谈资之外,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况且朱棡一直以来都不希望,老朱成为像历史上那样的“独夫”。


在这种情况下,他宁愿把问题放到自己这里解决,也不想转交给朱元璋再造杀孽。


好在郑克元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采取‘千金买马骨’的计策,方克勤这样名声在外的能臣干吏获得重用。


只要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用,一定可以让一部分人产生动摇。”


朱棡不动声色的说道:“正所谓举贤不避亲,你和方克勤曾拥有着类似的境遇。


产生感同身受的情绪,孤王可以理解。


只是你必须说出方克勤有哪些可取之处,否则孤王不介意治你个‘徇私枉法’的罪名。”


郑克元面色凝重的回忆道:“那一年率水军前往北平的永嘉候朱亮祖,想要征召五千农夫疏通河道。


闻讯而来的方克勤极力劝阻,却始终都没有什么结果,他只能立于江畔痛哭。


也许这哭声直入云霄,多日晴空万里的天骤然风起云涌,随即便下了一场暴雨。


干涸数月的河道,因为这场雨翻起了洪流,从而载起了朱亮祖的舟船。


不仅为悲痛欲绝的方克勤解了围,而且也免除了那五千户农家的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