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单机南北朝 > 第101章 成佛和致圣贤(4k)

第101章 成佛和致圣贤(4k)

作者:肥鸟先行 返回目录

崔光和郦道元不一样,郦道元看到的只是竹纸能够提高官署衙门的办公效率。


但是崔光作为国子监祭酒,他更看到了纸张对于知识传播的巨大作用。


其实如今的南朝佛学传播,也依靠了纸张这种新工具,佛经被大量誊抄下来,才能迅速风靡,就连普通百姓家中都可以买得起佛经。


相反经史子集这些儒学典籍,却被世家大族们作为垄断的“家学”,平日里都锁在家中,束之高阁,普通寒门子弟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就更不要说传播了。


崔光深知,任何一门学问如果不传播,那就谈不上任何发展,先秦诸子百家都在卖力的推销自己的学说,鼓励别人传抄自己的学问,才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价格低廉的竹纸,说不定能改变如今儒学式微的状况。


崔光看着苏泽抄完经书,他对苏泽更加感兴趣了,开口问道:


“子霖,你对佛学怎么看?”


苏泽郑重的看向崔光说道:


“佛法没问题,是僧人们把经念歪了。”


崔光本来也是随口一问,没指望苏泽这个年轻人说出什么道理,毕竟苏泽已经明确表示自己对佛学不感兴趣了。


但是苏泽这个回答,激发了崔光的兴趣,他问道:“那念经有什么问题?”


苏泽组织了一下语言,从一个崔光从没有想过的角度,开始讲道:


“僧人所说的成佛之法,在我看来无非是两种。”


“一种是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掘自己的佛性就能成佛。”


“一种是成佛需要修行,必须要苦修才能成佛。”


崔光精通佛学,听苏泽说完连连点头,这么一总结,几乎所有的佛经都可以分成这两类了,也就是顿悟成佛和修行成佛两个体系。


崔光读了大量的佛经才有这样的认知,苏泽这么年轻就能看的这么透彻?


苏泽继续说道:“前一种又分成两条路,第一条路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什么都不做只要谨守本心就可以成佛,这一派论的就是‘空’了,也是如今大魏最流行的佛法。”


崔光连连点头,如今北魏上层的佛教徒讨论的都是所谓的“空”性,全都是一些玄而又玄的哲学问题,有的佛法辩论都搞得和魏晋的谈玄论道差不多了,开口闭口就是一些普通人听不懂的东西。


“另一派则认为随心所欲就行,追求是所谓“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循规蹈矩就是执着于‘相’,反而是自身修行的桎梏,只要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那死后就能成佛。”


崔光皱眉,这一类佛门也在公卿中很有市场,不少人甚至借着修持这类佛法而恣意妄为,浪荡形骸。


崔光看着苏泽问道:“那子霖你更推崇哪种佛法?”


苏泽说道:“这两种我都不推崇,我更喜欢苦修的佛法。”


崔光皱眉,“空性”之论,是如今南北佛教的主流,强调苦修的佛法在洛阳并不流行。


苏泽当然知道不流行的原因,这还是时代的原因。


在汉到唐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原佛学的鼎盛时期,而这个时期的佛学,也和儒学一样,还处于一个贵族佛学时代。


百姓固然也信佛,但是大部分百姓都是被忽悠从众而信仰的,至少说百姓虽然信佛,却没有谈论佛经的权力。


真正研究佛法的,都是有钱有时间的公卿贵族们。


而喜好谈论“空性”这类形而上的话题,讨论生死、善恶、根本、识、顿悟,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都是从魏晋谈玄论道发展下来的贵族爱好,而佛学作为一个新兴学说,填补了这个时代公卿贵族的精神世界。


到了宋至明清时期,随着门阀政治的解体,佛法开始流入下层,这时候再谈论空性,普通百姓自然是不感兴趣的,这时候强调持戒苦修的宗门发展出来。


而苏泽所选用的四本经书,就是后世在整个世界都广泛传播的净土宗的根本经书。


之所以选择净土宗,就是因为这门佛法好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需要口念阿弥陀佛,日常践行善行就可以了。


不讲究空性,不讲究缘法,也不讲究顿悟。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如此朴实无华,也让它能在后世佛法式微的时代,依然能成为主流佛教广泛传播。


换句话说,净土宗就是在佛门这个屎山代码中,用最简单的代码只做了一个“电子木鱼”程序,只要打开这个程序点击敲击,积累功德就能成佛。


当然苏泽并不准备照搬净土宗,既然如今净土宗还没出现,自然要往里面掺一点自己的私货,要不然枉费自己穿越到这么早的时代。


苏泽说道:“崔公,我以为佛门修行,应该重‘行’而不是重‘空性’。”


“持善念,行善事,结善果,这才是‘行’,也就是成佛之法。”


崔光看向苏泽,好半天才是说道:“你是要立入世佛门?”


“没有入哪里有出?不入世谈何出世?”


崔光又被苏泽的机锋给整不会了,伱刚刚不是说不谈空的吗?


苏泽将抄好的经文收起来,接着对崔光拜道:


“崔公,我以为想要再行太武帝灭佛之事,几乎是不可能了。”


苏泽根本不相信胡太后能灭佛,且不说胡太后自己信不信佛法,她也没有太武帝拓跋焘对朝堂的掌控力,这灭佛也不是胡太后一个人说灭就灭的。


苏泽又说道:“崔公要复兴儒学,也不是光靠灭佛就可以的,老百姓不信佛,也可以信道,儒门自己没有吸引力,也不能怪别人舍弃经典而求经书。”


这句话也让崔光陷入到了沉思中。


从三国乱世到魏晋南北朝的儒学不振,除了战乱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儒学停滞不前,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


自从汉末的郑玄去世后,儒门已经有二百年没有出过一个有影响力的儒学宗师了,儒家理论发展完全陷入到了停滞,甚至比汉代还不如。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两汉儒家那套理论,在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接近于理论破产。


这一点就体现在儒生的纠结中,儒家讲究忠和信,那司马懿怎么算?


儒家讲究孝,那这乱世中子杀父的事情数见不鲜,你儒家怎么说?


儒家讲究义,那背叛的事情就更多了,而通过背叛成就大业的也不少。


如果说这乱世三百年中,真正算得上是践行儒家君主典范的君王,数来数去怕不是只有一个苻坚了。


那就很尴尬了,苻坚的下场又是什么呢?


这种理论和实际政治严重脱节,让南北朝儒学彻底失去市场,别说君主不信了,就连儒家士大夫自己都不信了。


“止步!”


崔光叫住了苏泽,他拱手问道:


“苏郎,请赐教。”


苏泽连忙对拜道:“崔公这样,苏泽如何担待得起?”


崔光这个三朝老臣,历经各种风波不倒的老狐狸,用真诚的目光看着苏泽问道:


“苏郎,我想听一听复兴儒学的路。”


崔光夙兴夜寐的辅佐孝文帝改制,当年也是存着澄宇天下的梦想的,只不过时过境迁,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圆滑的老臣。


而经历过三代的崔光,显然比任何人都能看出这个朝堂的内忧外患。


今年他已经年过七十,比孝文帝、宣武帝和当今皇帝的年龄加起来都要年长了,本来崔光是准备拼死劝谏胡太后,仿效太武帝灭佛。


但是听完了苏泽的话,崔光之才意识到,灭佛也救不了儒学。


苏泽说道:“崔公,这样的大事,晚辈又岂能知晓?”


看到崔光这幅样子,苏泽只能拱手说道:


“苏泽所说的,都是戏言,崔公莫要在意。”


崔光立刻说道:“请赐教。”


苏泽说道:“儒学之困,在于‘致君尧舜上’这条路已经走进了困境。”


这家伙果然有路子!


崔光连连点头,光是这句‘致君尧舜上’,也就是辅佐君主成为和尧舜一样的圣君,就道尽了儒门真谛。


苏泽说道:“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只能走‘致圣贤’了。”


“啊?”


这下子崔光是彻底被苏泽的大胆给惊到了,“致圣贤”就是要成圣,这是可以随便乱说的吗?


苏泽说道:“佛门可以成佛,为何儒门不能‘致圣贤’啊?”


这,崔光愣住了。


苏泽又说道:“就如同我说的佛法之路在行,‘致圣贤’的路也同样在行,以自身的行来践行先圣的道路,以自身的行来钻研先圣的道理,再以行来拯救苍生,就能‘致良知、做圣贤’。”


苏泽说完拔腿就走,如果不是崔光拦着他,他绝对不会说这番话。


提前一千年抛出这套理论,也不管崔光到底能不能听懂,反正苏泽装了逼就跑了。


其实苏泽自己也是不太看得上这套理论的,在这个乱世,无论是儒学还是佛法,最后都要在战场上见真章的。


有这个时间和崔光扯淡,苏泽更愿意去赶快抢回被龙华寺侵占的屯田,顺便好好的讹诈这帮秃驴一笔。


赶紧回去把这份经文,让【不守戒律的辩经僧】装备上,苏泽也已经有了全盘计划,不仅仅要让龙华寺将屯田吐出来,还要让他们把前几年的好处都吐出来!


阿弥陀佛,苏泽不由的口念一声佛号,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些年龙华寺又是占田又是放贷,龙华寺的僧人们合该入一入地狱了。


——


苏泽抱着经文走出了国子监,却突然被人叫住。


“苏旅帅!”


苏泽回头一看,没想到在这里竟然遇到了一个熟人,喊他的人就是前几日来屯骑营帮忙的元佛陀。


“世子。”


“我来替阿爷抄经,苏旅帅是来?”


“我也是来替亚父抄经的。”


看元佛陀起的这个名字,就知道元深是个多么信佛了,从元佛陀身后又钻出一个年轻人。


“苏旅帅,这是我新结交的好友,陇西太守之子于谨,于思敬。”


“思敬,这是我和你常说的那位苏旅帅。”


于谨?


苏泽看着这位未来的西魏八柱国之一,只觉得洛阳还真的很小。


于禁还没有加冠,应该是不到二十一岁,他人如其名,整个人看起来老老实实,站在元佛陀身后非常的拘谨。


但是在战场上被于谨这幅样子骗了的敌人可不少,这位未来的西魏八柱国,打仗是相当凶猛的。


“见过于郎君。”


一看于谨就没有授官,苏泽如今也是有朝廷军职的,姿态也不用那么低。


于家从于忠倒台之后就已经失势了,看起来于谨的家境也不是那么好。


元佛陀想起了父亲让他多结交武人的教导,对着于谨说道:“思敬,你不是最喜欢读《孙子兵法》吗?改日我们去苏旅帅的营地看看,苏旅帅练兵可是有一套的!”


苏泽笑着说道:“下官正要请世子元令史来军中整顿军纪呢,求之不得。”


其实就是元佛陀想要到苏泽军营里摸鱼,于谨看向苏泽,勉强的说道:“世子都这么说了,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三人约好了时间,苏泽倒是对于这些历史上的名将没有太多“搜集”的想法。


毕竟名将都是需要在战场上成长的,现在的于谨也就读过几本兵书,带兵能力还不如赵括。


苏泽自然也不会指望于谨能够指导自己练兵,不过先结交一下结个善缘刷个声望,倒是也没什么不好的。


和元佛陀于谨二人辞别后,苏泽返回到家中,他将四本抄写好的经书递给【不守戒律的辩经僧】说道:


“这四本经书可以吗?”


辩经僧一只手拿着鸡腿,另一只油汪汪的手接过四份经书,一边看一边啃着鸡腿,看到妙处还挥舞着鸡腿叫好,苏泽看得直咒眉头。


但是自己麾下也只有他这么一个人可以用了,苏泽说道:


“你就叫辩机,等你看完了这些经书,就随我去城外的田庄。”


“容我好好看看再说!”


苏泽退出了屋内,风尘仆仆的苏农又走进了屋内,看着苏农欲言又止的样子,苏泽点头说道:“来我屋里说说看,城外的屯田怎么样。”


哎,自己果然是忙碌命啊!


晚上还有,在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