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单机南北朝 > 第207章 政变密谋

第207章 政变密谋

作者:肥鸟先行 返回目录

众将士一思考,都觉得苏亮的分析有道理。


秦州的四周,陇西郡和高平郡都是贫瘠之地,根本养不活这么多的叛军。


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自然是最好的目标,但是朝廷在那边囤驻大军,还有陈仓这个钉子,也不是那么好啃的。


雍州刺史元修义,历任多州刺史,为政有声誉,治兵也很有法度。


除了北魏宗室的特质贪污之外,元修义已经是整个宗室中少有的得力人才了。


出兵陈仓是一招妙招。


陈仓是军事重镇,从秦汉开始就是要塞了,经过历朝历代经营,陈仓的漏洞都已经被堵上了。


这里大小战役无数,要塞坚固,又叫做陈仓,本身也是大粮仓。


驻军陈仓,根本不用担心补给问题,而这支军队就卡在了雍城叛军出山的道上,莫折天生要攻打关中,就必然要从陈仓边上过,那时候陈仓的魏军随时可以攻击他的军队。


莫折天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派遣大军围攻陈仓,可是打了一个月一点结果都没有。


相比之下,在秦州附近,又能吃饱饭又不会磕掉牙的,就只有汉中了,也就是梁州了。


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就是不是预测,而是必然了。


苏亮继续说道:“年前,莫折大堤就让部将吕伯度沿西汉水入梁州,根据前方军情,敌军已经攻占了武兴,正在争夺沔县。”


苏泽看着地图道:“沔县,可是南郑门户,定军山所在,诸葛丞相的埋骨处?”


“正是此地。”


苏泽果然知兵,自己只要提到了沔县,他就能明白此地的重要性,遇上这样的主公能省去很多口舌。


但是坏处是,遇上这样的主公,自己表现的机会就更少了。


苏泽也有些感慨,后世武侯祠众多,但诸葛亮真正的埋骨地就是沔县了。


诸葛亮当年死的时候,汉中还在蜀汉的手里,他请求后主将他埋在沔县,用意就是让蜀汉的继任者认识到汉中的重要性,一定要守住汉中。


只可惜诸葛亮用自己的埋骨地来告诫蜀汉君臣汉中的重要性,最后汉中还是丢了。


丢失汉中,巴蜀就失去了屏障,最后被邓艾飞度阴平,灭亡了蜀汉。


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想《隆中对》当中,最早的构思是以荆州、益州为基业北伐一统。


这个战略构想最后因为丢了荆州而破产,不过诸葛亮还是想出了另外一个布局。


那就是以凉州、益州为一统的基业。


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目标并不是一举消灭曹魏,而是控制陇西以后全取凉州,整合两州的资源再蚕食关中,最后以西南半壁对抗曹魏。


可惜这个构想在丢失汉中后,也变成了镜花水月。


就算是姜维再能打,丢了汉中的蜀汉,也失去了未来的希望。


苏泽又想到自己,他如今距离占领古凉州只差秦州之地了,如果能占领梁州(汉中),再图益州,那不就是完成了诸葛亮以凉益二州为王霸基业的战略构想了吗?


接着苏泽又嗤笑起来,自己这是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了,还是先应对眼前的局势吧。


苏泽又看向了苏亮,问道:“景顺,以你之策,我们应该如何?”


苏亮毫不犹豫的说道:“待莫折大堤入梁州后,我们也入梁州。”


“为什么不攻秦州?”


苏亮给出的答案也很完美,他说道:“很简单,秦州太穷了,将军攻下秦州,能有足够的粮食整编军队,调理民生吗?如果不能,秦州肯定还要造反。”


苏泽沉默了,苏亮说的没错。


史书上,各种造反起义往往会被描述为个别野心家和起义者的行为。


实际上这些事件,都是活不下去百姓的必然选择。


个别野心家和起义者,也只是加快了这个进程罢了。


说到底,秦州造反,就是活不下去了。


不管是被贪官污吏盘剥活不下去,还是遇到灾年活不下去,经过神龟二年这么一折腾,神龟三年的秦州只能更惨。


就像是莫折大堤不打陇西,是因为陇西没粮食,苏泽不能攻打秦州,也是因为他养不活秦州这么多人。


苏泽这些日子,也抚恤过陇西郡的灾民。


史书上,“大灾人相食”,这不过是短短五个字。


可是在现实中,苏泽看到的是饿殍满地,到处都是赈济不过来的灾民。


这还是陇西郡并没有遭受太大兵灾,没有遭遇太大动乱的情况。


如今的秦州,春耕是没戏了,接下来就是更大的饥荒。


那时候秦州足以变成一个巨大的动物世界,任何东西在求生的野性中,都会化为乌有。


而这还只是关中的动乱,等到六镇之乱闹起来,那就是整个北方都陷入到地狱中。


苏泽长长的叹息了一声,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有大一统,才能结束这三百年的动乱!


和秦州叛军的选择只能是梁州一样,苏泽的选择也只能是梁州。


军议确定了战略方向后,苏泽的军府开始全力运转,武器装备战马被分配下去,粮草也被运送到前线。


——


华阴城内,北魏西讨大行台中。


西道大都督萧宝夤高居上座,他的手下分列两旁,泾渭分明。


左手边是萧宝夤行台掌书记柳楷为首的关东派,这些大部分都是谋臣,但是一身武将打扮的崔延伯高居上席,他的座次仅次于萧宝夤,是在场官职最高的一人。


右手边则是关西派,自从苏亮走了之后,关西派没有了领头人物,更是被关东派压下了声音。


但是他们是地头蛇,萧宝夤还是需要依靠这些关西派来组织各地义军,筹备粮草后勤,打探情报之类的,所以也不能完全忽视他们的声音。


从萧宝夤进入华州以来,两派的斗争愈演愈烈,如今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关东派提出的建议,关西派就会激烈的反对,反之亦然。


搞得萧宝夤都不愿意开大会,平日里都是和少数几个幕僚商议商定事情。


可是这么做,反而又让两派都不满了,双方都觉得是对方进了谗言。


今天萧宝夤也是不得不开会了。


因为今天是讨论的接下来的平叛战略,如果达不成共识,这仗就不要打了。


不过幸运的是,摆在萧宝夤面前的路只有两条。


一条就是崔延伯主张的,出兵攻打雍城,收复岐州。


另一条则是当年苏亮和羊侃推动的,请萧宝夤大军从褒斜道入梁州,支援傅竖眼的军队稳固梁州。


幸运的是,推动第二条的苏亮和羊侃都不在了,关东和关西派在这一点上达成了艰难的共识,出兵雍州支援陈仓,伺机收回雍城。


但是这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共识了,双方又开始为了先锋大将的人选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关东派认为,应该以崔延伯为将,崔延伯是岐州刺史,熟悉岐州的事务。


但是关西派则认为,崔延伯在岐州吃了败仗,在岐州名望也不高,应该以现任雍州刺史元修义为先锋大将。


双方争论不休,搞得萧宝夤都快要精神衰弱了,最后他还是拍板,以崔延伯为先锋大将,带领大军三万支援陈仓,伺机收复雍城。


萧宝夤则带领剩余的军队进驻长安以西的武功,支援崔延伯的行动,一旦取得进展就立刻收复岐州。


这样的结果,终于得到了关东和关西派的支持。


关东派需要军功,进入关中以来他们寸功未立,朝堂上已经有很多弹劾的声音了,萧宝夤也承受了太大的压力。


关西派则需要萧宝夤的大军尽快出动,保护他们的家园,那些秦州地区的士族子弟,则更加的急切,他们的老家被叛军给占领了。


就这样,时间终于来到了神龟三年四月。


萧宝夤大军终于从华州开动,浩浩荡荡的进入雍州,准备攻打屯兵雍城的莫折天生。


莫折大堤下令给儿子莫折天生,要求他死守雍城,继续围困陈仓。


莫折大堤自己亲自带领三万流民军,再加上裹挟进流民军的炮灰四万人,号称四十万大军,沿着西汉水进入徽成盆地,他大军的目标是进入武兴,攻打汉中盆地门户重镇沔县。


整个关陇地区再起烽烟!


——


洛阳。


这段时间,江阳王元乂很烦。


自从萧宝夤出征后,一直都没有战果,现在关中狼烟四起,萧宝夤又是自己推荐的主帅,朝堂上对江阳王弹劾的奏章越来越多。


就连胡太后都连续召见元乂,询问关中战事进展。


元乂也没办法,他的使者多次前往关中,催促萧宝夤出兵,但按照萧宝夤的说法,关中形势复杂,就算是出兵也不可能立刻就有战果。


不过元乂的烦心事还不止这一件。


这件事是清河王复宠了!


去年胡太后宠信骠骑大将军李崇之子李神轨,清河王已经被冷落。


可没想到,胡太后似乎还是对小叔子元怿更长情一些,在短暂换了口味之后,最后还是觉得元怿更贴心。


于是正好遇到了相州刺史出缺,胡太后将李神轨任命为相州刺史后,就将他打发出洛阳,重新开始频繁召见清河王元怿入宫。


清河王复宠之后,元乂感受到了危机。


这次复宠,让胡太后对元怿更加信任,不仅仅增加了他的封邑,又将门下省完全交付给清河王。


如今控制了门下省后,元怿对于元乂党羽的提议一概不批,吏部尚书崔亮则把持朝堂人事权,将江阳王元乂的党羽陆续贬谪出洛。


今天是元乂和大长秋刘腾密议的日子,烛影下,两人谈起了宫中的情况。


刘腾端着茶碗说道:


“太后这几日每天都召清河王入宫,宫中有传言,说要让大王前往徐州,主持对南防线。”


萧衍改元“普通”,意欲北伐之意昭然若揭,而如今的局势又和刘裕北伐的时候那么像。


关中动乱,若是南梁再插进来一杠子,那大魏真的要元气大伤。


这些日子朝堂都在商议,要派遣重臣前往徐州,重整对南梁的防御体系。


刘腾是太后身边的近臣,他说的“传言”,十之八九就是真的。


说完这些,刘腾又剧烈的咳嗽起来。


刘腾的身体是越发的不好了。


元乂感觉到了恐惧,刘腾是他在宫中的重要助力,靠着刘腾他才能及时打探到太后的心意,才能避免被人中伤。


如果刘腾死了,自己再领兵在外,那掌控朝局的清河王元怿只要稍稍进一些谗言,那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难道要和萧宝夤一样,元乂再去投奔南梁?


刘腾阴恻恻的声音说道:


“大王,需要做决断了。”


元乂长叹一声说道:“奚康生那边还没准备妥当,若是现在的动手?”


刘腾剧烈的咳嗽起来,他说道:“大王,这世上哪有万全之法?什么事情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从很早开始,元乂和刘腾就有政变计划。


但是他们计划中算错了一个人。


右护军将军奚康生,是负责太后和皇帝左右护卫的重臣,奚康生的儿子奚难当,更是被元乂推荐为千牛备身,是小皇帝最贴身的护卫。


奚氏父子,本来是元乂安插在皇宫中的重要棋子,奚康生也早就和元乂结盟,他的职位也是元乂运作的。


可谁也没想到,奚康生在坐上右护军将军后就变了脸。


奚康生不仅仅拒绝参加元乂的宴会,他俨然摆出一副忠臣的样子,告诫儿子奚难当要全力护卫皇帝和太后。


奚康生父子是负责皇帝和太后左右护卫的右护军将军,这是元乂发动政变的最后障碍。


一想到这个障碍是自己埋下的,元乂就悔恨不已。


刘腾说道:“宫内的宿直禁卫,我已经拉拢了泰半,现在就要看大王决断了。”


元乂还是有些犹豫问道:“真的必须发动不可?”


在两人这个小团体中,江阳王元乂反而是那个犹豫不决的,好多次都是刘腾逼着他前进。


刘腾站起来说道:“若是大王不做,那就等着身死家灭吧!”


“反正腾也没有几年可活了,也没有子嗣家人,大不了被开馆鞭尸,到时候地府相见,大王可不要后悔今日!”


看到刘腾要拂袖而去,元乂咬牙说道:“刘长秋说的哪里话!当日约定共生死,事已至此,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