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单机南北朝 > 第381章 【劳民伤财的造桥师】

第381章 【劳民伤财的造桥师】

作者:肥鸟先行 返回目录

华州,武乡县(今渭南大荔县)。


于谨就任华州刺史后,在州城华阴城内接管了刺史府后,就立刻领着一大票手下来了武乡县。


这可把武乡县长给吓坏了,武乡原本是个上县,上县的长官是县令,是七品的文官,有正品的佐官两人。


但是这位武乡县令的运气很不好,他到任华州后没多久,就因为关中长时间的动乱,武乡县的人口流失严重,从上县变成了下县。


下县的长官是县长,九品,不设佐官,


这位孙县令虽然官品没降,但是从县令变成了县长,变成了光杆司令。


后来华州一度被胡琛攻破,孙县长还算是尽责,领着武乡县内百姓死守县城三个月,耗走了围城的叛军。


在苏泽控制华州后,这位孙县长在当地官声还不错,工作能力还可以,就被留任了下来。


于谨这位新任刺史驾临小小的武乡县,孙县长万分的惶恐,生怕自己哪里不妥当,开罪了这位高平郡公身边的重臣。


好在于谨并不是来为难他这个小小的县长的,在于谨抵达后不久,武乡县就来了一支庞大的工匠队伍。


今天天气不错,孙县长跟随于谨,来到了黄河边上。


“州牧,这就是古渡口的原址。”


北魏不设州牧,但是地方官员依然会用州牧来称呼一州刺史,以显示对上官的尊重。


孙县长思来想去,认为于谨是来重建渡口的,倒是也做了不少的功课。


武乡县原本是繁华的上县,就是因为它对岸就是蒲津渡,这里是黄河贸易和交通枢纽,曾经县城里都是往来的商贾。


但是在北海王元颢担任华州刺史的时候,为了保障洛阳的安全,元颢下令拆毁了黄河西岸,也就是武乡县的渡口设施,从此在这里无法再停靠大船,只能通过民船渔船往来,武乡县就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下去。


孙县长也很激动,如果能够重建渡口,自己未尝没有从县长变成县令的机会。


可是于谨似乎对渡口旧址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是站在黄河边上,看着流淌的黄河水,眺望黄河对岸。


而于谨带来的工匠,也都在黄河边上捣鼓着,他们拿出一些孙县长根本看不懂的仪器,嘴里说着孙县长听不懂的话。


一行人从大清早忙到了日上三竿,最后一名工匠站在于谨身边说道:


“于刺史,就是这里了。这里是最适合造桥的地方了。”


于谨连连点头。


他也很疑惑苏泽是从哪里搜罗的这些巧匠,这位名叫苏春的造桥工匠,手艺确实精湛,就是每次提出的工程都太过惊世骇俗。


比如苏春曾经提出,要在当年破六韩拔陵渡铸造浮桥,让六镇遗民逃入夏州的地方建造一座永久性的浮桥,沟通黄河南北两岸。


这个计划当然被苏泽拒绝了。


理由是如今北方不宁,建造浮桥耗时耗力,最后还可能成为北方游牧民南下的通道,实在是得不偿失,等五原城建立起来,能控制住北方防线的时候再造也不迟。


接下来,苏春消停了一阵子,然后又在工部曹来了一把大的!


他建议在华州武乡县,和对岸的蒲板津之间,修建一座永久性的木质浮桥!


作为政事堂参知的于谨,在见到这份图文并茂的详细计划后也被惊呆了!


在黄河上建造浮桥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秦昭公就曾经在蒲板津建造浮桥,但是那些都是临时性的浮桥。


而苏春提议建造的是永久性的浮桥,这是一座能够容纳四匹马同时前进的军民两用浮桥。


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于谨很清楚这座浮桥的战略意义。


作为一个防御整体,潼关周围其实有三个战略要地——潼关、风陵渡、蒲板津。


其中风陵渡虽然也是能够往来黄河的渡口,但是比起蒲板津来说地理条件差了不少,顶多用来传递消息,无法通行大军。


真正能够容纳大军通行的,其实也就是潼关和蒲板津。


真正在蒲板津建造浮桥,沟通黄河两岸,那么华州的军队就可以迅速出关中,进入洛阳附近的京畿地区!


对于关中的战略得失,苏泽也曾经和麾下的重臣讨论过。


关中这个地方,优势就是自成一体,有四塞之固,如果占领好潼关这些重要的关口,无论中原怎么动乱,关中也能闷头发展。


这就和秦并天下之前很像。


但是关中的劣势,也是太过于自成一体,导致关中也是一个大监牢,很容易被堵死在关中。


秦灭六国这么费劲,以及当年刘邦打出关中的艰难,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蒲板津建造渡桥,就是趁乱建立一条稳定的出关通道,那关中才是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


于谨在见到苏春的计划后,认真研读了他的计划书,竟然觉得他的计划似乎真的可行!


今天实地考察,武乡这段黄河真的很窄,远眺就能看到对岸的渡口,而且这里的条件确实可以建造浮桥。


苏春说道:


“郡公亲自修改的计划,准备在两岸各铸造两头铁牛,用来牵引固定浮桥,镇压黄河。”


“同时两岸的浮桥可以同时开工,最后在河上完成对接,可以节省建造时间。”


“建造的方案郡公也同意了,用铁索将牛皮筏子固定在河上,再在牛皮筏子上铺设木板,最后用铁索牵引相连就可以了。”


于谨听到这里都是一阵子肝儿颤,光是听就知道这工作量是多么巨大了。


他看向苏春,这家伙怎么和工部曹那个苏淼一样,一张口就是这么大的工程。


于谨不知道,苏春和苏淼一样,都是带有【劳民伤财】词缀的随从。


【劳民伤财的造桥师】


姓名:苏春;


品级:紫色;


效果:该随从总是喜欢提出一些劳民伤财的桥梁工程,如果不加节制会无底线的耗光预算。


评价:“造桥师,巧构思,善造桥。业务能力出众但不愿意修改设计图的乙方爸爸。”


售价:800文太和五铢钱,并且每月需支付100文太和五铢钱的维护费用,如果不能满足其设计要求,频繁修改设计稿,会导致该随从的品质下降。


拒绝了苏春在五原建造浮桥的请求后,苏泽为了不降低苏春的品质,最后还是支持了他在蒲板津建造浮桥的计划。


跟在两人身后的孙县长,听到这个宏伟的计划后,也吓得一机灵。


孙县长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这么重要的工程落在自己治下,只要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自己绝对可以升官发财。


忧的是这么重要的工程必定耗费人力物力无数,武乡县已经是下县了,再承担这样大的工程,万一激起民变,吃不了兜着走的也是他自己。


等于谨下了河岸,孙县长立刻上前说道:


“于州牧,我们武乡县已经是下县了,实在承担不起这么大的工程啊!”


于谨看了一眼孙县长,倒是对这位在任多年的地方官多了一些好印象。


能够为治下百姓着想,这在大魏已经是难得的好官了。


于谨安抚这位孙县长说道:


“这点孙县长不用担心,郡公既然决定在武乡县建造大桥,肯定是思虑周全的。”


“武乡县暂免租调三年,由郡公府的工匠在县里开设铁冶,铸造铁牛的事情不用百姓负担。”


“至于建造大桥的人手,也自有苦役来做,孙县长要做好的就是安置工作。”


这下子孙县长稍稍安了心,随即又有些激动起来。


只要完成了这趟差事,何尝不是一个升迁的机会?


——


孝昌三年,十月。


朝堂新任命的东讨大都督,安乐王元鉴领兵打了几场胜仗,解了信都之围。


在裴衍和源子邕的劝说下,元鉴暂时放弃了冒进的想法,又和叛军接战了几场。


而自称天子的葛荣,也领兵抵达了邺城,派出先锋和元鉴对峙。


元鉴在战场上大发神威,连续击退了葛荣的几支军队,渐渐忘记了裴衍和源子邕的劝谏,继续领兵向邺城前进。


邺城是冀州治城,是河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而且邺城作为古代的都城,在政治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葛荣的所谓“行銮”就在邺城,元鉴越发的得意起来,在军中放出话来,要攻破邺城活捉葛荣。


原本留守在信都的裴衍和源子邕吓坏了,他们看到元鉴越打越远,只能也各自领兵跟上元鉴。


但是随后的事态发展,超过了战前所有人的预料。


曾经击败过元深的葛荣,在对元鉴的作战中的表现却让世人都看不懂了,葛荣在邺城前线设置的大军节节败退,竟然被元鉴打到了邺城城下。


元鉴也在不断的收拢冀州豪族,兵力壮大到八万人,真的在邺城附近扎营,开始攻打邺城。


邺城近些年已经被攻破多次,城墙都倒塌了大半,元鉴在十月末攻入邺城,葛荣丢下了天子仪仗退走。


元鉴在邺城前进行了阅兵,然后在众人簇拥下,得意的进入邺城,他一边向朝堂请功要求赏赐,一边将葛荣丢下的天子仪仗都纳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