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 第三百四十六章八百里急奏

第三百四十六章八百里急奏

作者:不知未名 返回目录

杨正山觉得朝堂有些不对劲,但是他又猜不透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只能让武铮盯着朝堂上变化。


随后的半个月,承平帝一直处于半昏半睡之中,时不时还会醒来一下,虽然一直卧床不起,但似乎并没有驾崩的征兆。


而朝堂上太子监国,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无论是太子还是诚王和恭王,都谨守本分,丝毫没有做什么逾越的事情。


仿佛一切都很正常,但一切又都显得那么不正常,搞得杨正山都有些懵逼。


这个时候太子与诚王和恭王不应该争个你死我活吗?


为何一个个的却是如此的安稳?


难道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杨正山有些搞不懂,最终只能暂且放下这些烦心的事情,把心思重新放在腾龙卫发展的身上。


不管京都接下来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其实现在他能做的事情很少。


与其自寻烦恼,还不如定下心来静观其变。


只是杨正山万万没想到这第一场暴风雨没有在京都爆发,而是在重山镇爆发了。


承平三十四年五月初十。


重山镇西路,一束束狼烟在屯堡之上笔直升起,触目惊心。


隐隐之间,屯堡之内还传出阵阵铜锣声和梆子声。


狼烟从西路的最北端向着南方东方蔓延,一束束狼烟接连不断,转眼间已经传到了大宁城,大宁城即重山镇西路参将幕府的驻地。


狼烟传来,大宁城已是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将士们做好的战斗准备。


不过想象中的敌人并没有来到大宁城城下,而是直接绕过了大宁城深入了大荣境内。


五月十三日。


三万胡骑浩浩荡荡的出现在顺阳县城外,不到一天功夫,顺阳县城就被攻破,上万百姓沦为了胡族的俘虏。


这些胡族不是东海胡族,或者说他们以前也属于东海胡族。


没错,他们就是当初投靠兀良胡族的乌拉氏。


当年北地之战,东海胡族八大族落,除了乌拉氏之外,全部被剿灭。而乌拉氏见势不妙,便西进迁移到了兀良胡族的地盘,投靠了兀良胡族。


算算时间,这已经是五年多前的事情。


不过眼前的胡骑不只有乌拉氏的骑兵,其中还有一支大概千骑的铁甲骑兵。这支铁甲骑兵来自兀良王族。


兀良胡族跟东海胡族不同,东海胡族虽然也建立了王朝,但实则内部松散,八大族落各自为政,而兀良胡族却早已是一个王朝,其称王已有近两百年,并且大荣很早就承认了兀良王朝的存在。


相比之下,兀良胡族无意更加强大,也更具有潜力,所以一直以来兀良胡族才是大荣北疆最大的敌人。


而与兀良胡族对峙的北原镇也是大荣众多边镇中最强大的一个边镇。


北原镇与兀良胡族的战斗从未停止过,只是双方的战斗始终保持着小规模的冲突,没有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大战。


如今乌拉氏侵入重山镇,显然不是乌拉氏擅自行动,而是整个兀良胡族都准备入侵大荣。


顺阳县是辽西省化德府治下的一个县,辽西和辽东是以长青山为分界的,辽东有辽远、平远、山河三省,而辽西单独为一省,北靠重山镇西路,西邻北原镇东路。


乌拉氏大军占据顺阳县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直奔化德府城而去。


与此同时,重山镇西路再次有三万兀良大军冲破了防线,进入了辽西境内。


……


五月十五日,京都北门外的官道上。


“让开,八百里急奏!”


“八百里急奏!”


一个驿卒一边策马飞驰,一边撕声呼喊着。


他的呼喊声沙哑又急促,官道上的路人见此纷纷躲避。


很快驿卒来到城门前,“让开,八百里急奏!”


城门的守卫闻言,顿时脸色大变,连忙搬开拒马,让开城门,直到驿卒冲入了城内,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急促的呼喊声一直传至皇城承天门前。


“辽西化德府八百里急奏!”


驿卒来到门前,还不等身下的马儿停下,就一下子从马背上跌落了下来。


值守的禁军见此,连忙上前扶起驿卒。


“八百里急奏!”


驿卒拽着背上的竹筒,声音虚弱的说道。


八百里急奏虽然是每逢驿站换人换马,但不代表驿卒很轻松,这是真的要拼命在跑,马要拼命,人也要拼命。


说日行八百里,那就绝对不能慢一刻。


若是耽搁了急奏,是要掉脑袋的,驿卒岂能不拼命?


当然,八百里急奏也不是经常用的,绝大多数驿卒一辈子都没有碰到一次八百里急奏。


“急奏!”驿卒的声音越发的嘶哑,但依然还是催促道。


值守的禁军连忙扯下竹筒,一路小跑进了太极殿。


很快八百里急奏送进了御书房,呈现在太子面前。


太子看着急奏的内容,整个人都懵了。


兀良胡族入侵,数万胡骑已进入辽西!


急奏中的内容就如同一记闷锤狠狠地砸在了太子的脑袋上,让太子愣神了许久才回过神来。


“快,快,召集诸位阁臣!”


“快啊!”


太子又急又慌的吼道,身边的太监反应稍微慢了一点,就让他踢了一脚。


不过还不等太监出门,内阁首辅李思远就带着其他四位阁臣来了。


“殿下,有八百里急奏?”李思远看着太子手中的急奏,说道。


太子看到李思远仿佛看到了主心骨一般,如同扔烫手山芋一般将急奏递给李思远。


“阁老,兀良胡族入侵,数万胡骑已进入辽西!”


李思远神色一顿,其余四位阁臣脸色剧变。


李思远打开急奏看起来,面色越来越凝重。


急奏来自化德府知府,内容很散乱,用词也很模糊,信息表述的很不明确,但可以肯定却是有大量的胡骑进入了化德府境内。


化德府知府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也能理解,毕竟事情来的太突然了,突然到他们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任何预料。


“兀良胡骑怎么会出现在化德府?”次辅周若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兀良胡族进攻重山镇西路,这不算是什么意外,毕竟重山镇西路以北的区域并没有被大荣控制。


消灭东海胡族之后,重山镇在复山城设立了复州,由重山镇北路镇守,基本上控制了黑云山以东的区域,而对黑云山以西的区域却并没有实际控制。


这些年,黑云山以西,特别是临近兀良胡族的区域,基本上都是乌拉氏的活动范围。


要说他们袭扰重山镇西路,没有人会感到意外,可是兀良胡族的大军是如何进入辽西的?


“从重山镇西路进入的!”李思远道。


“不可能,就算是兀良胡族大举入侵重山镇西路,也不可能这么快进入辽西!”周若云有些不愿相信。


李思远深吸一口气,“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殿下,召集六部、五军都督府过来吧,当务之急是我们要商量出应对之策来!”


李思远很冷静,他没有怀疑化德府知府的急奏是假的,当然他也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现在最重要的是召集军队准备迎战兀良胡族的大军。


辽西省南边就是山河省,而山河省南边就是顺天府,大荣必须将兀良大军阻击在辽西省内,绝对不能让兀良大军南下进入山河省,否则京都就处于危险之中。


辽西省还有山峦起伏,数个关隘城池,而山河省是一马平川,一旦兀良大军进入山河省,那可能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就能兵临京都城下。


“对对,尔等还不快去召集诸位部堂和都督。”太子心中的慌乱还没有散去,急躁的对旁边服侍的太监喊道。


一群小太监哪敢迟疑,连忙慌里慌张的跑出御书房。


李思远见此,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陛下说的没错,太子不堪大任啊!”


李思远今年七十有三,他绝对是朝堂上的老臣,承平帝还未登基时,他已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到如今他为官已有四十年,入阁已有二十多年,担任首辅也有十余年。


能在承平帝之下担任首辅十余年,可见承平帝对他的信重,也证明他确实是个有能力的臣子。


很快六部尚书,五军都督齐聚于太极殿,商议兀良胡族大举入侵之事。


……


而在急奏传到京都的时候,兀良大军入境的消息也传遍了重山镇,并且从重山镇传到了辽东。


五月十六日,杨正山在腾龙卫收到了消息。


他的消息来自杨家村,而杨家村的消息来自重山镇。


如今重山镇还有不少杨氏子弟在任职,杨正山与这些杨氏子弟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杨正祥这个族长肯定会与他们有书信往来。


兀良胡族入侵,重山镇的杨氏子弟自然会给族内传信,毕竟化德府和靖安府只是一山之隔,虽然这座山是长青山,但间隔也不过百余里而已。


杨家前院书房中,杨正山看着从杨家村送来的信,眉头皱成了一团。


“你爷爷还有其他交代吗?”


他看完信之后,抬头向前来送信的人问道。


送信的人是杨正祥的三孙子杨承河,也就是杨承泽三弟。


“没有了,爷爷只是说让我把信交给将军!”杨承河有些拘谨的说道。


杨正山微微颔首,“嗯,那你先去休息吧!”


“是!小子告退!”杨承河退出书房。


杨正山再次拿出信件来看了一遍。


信中的信息要比送到京都的急奏详细很多,毕竟这是从重山镇送来的,而且还是今天刚送来的。


信中说明了兀良胡族先后有两支大军穿过了重山镇西路的防线,进入了辽西省,兵力大概在四万到五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