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 第30章 不食贼粟

第30章 不食贼粟

作者:听风煮雨夜 返回目录

王安闻言,下意识转头看向了王铁生,一双眼睛里仿佛有熊熊怒火在燃烧。


“此言当真?”


王铁生点头说道。


“是真的,我军幸存的兵士和平南的百姓都这么说。”


“俘虏的清军也交代了些,口径基本上一致。”


“不会有错!”


王安闻言,脸上的怒容越发明显,咬牙说道。


“老子要杀光这些清妖,杀光他们!”


“铁生,你这便去传我军令,准备坑杀此战的清妖俘虏,我要让他们给勇儿,给我光复军战死的将士们,给平南县的百姓们陪葬……”


王安现在心中满是杀意,一双眼睛里萦绕着化解不开的杀机。


王铁生闻言,开口劝说道。


“旅座,我觉得此事最好还是要上报大都督知晓,请大都督定夺。”


“无令坑杀战俘,如果真这么做了,我等这边只怕不好向大都督交代。”


光复军军法严苛,一但做了无令坑杀战俘的事情,哪怕这个人是王安,估计也要受罚。


王安闻言,却是冷着脸开口说道。


“现在立即去做,不要让我再说第二遍。”


王铁生张了张嘴,面露难色的说道。


“大哥,我知道你想为志勇报仇,但森哥儿还小,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森哥儿考虑啊。”


王铁生为了说服王安,连旅座都不叫了,而是直接叫上了更为亲近的大哥。


而他所说的森哥儿名叫王森,是王志勇的独子,是王安的孙子,今年才刚刚三岁而已。


“再说了,即便这事上报大都督,大都督也不一定会驳回您的请求。”


“上报一下,没坏处的。”


王铁生继续劝说道。


王安闻言,像是被触动了,是啊,虽然自己儿子死了,但还有孙子。


儿子死了,那自己就更得为孙子考虑了……


王安先是深吸一口气,然后苦笑一声说道。


“成吧,听伱的,都听你的……”


“你这便上报去吧!”


王铁生闻言,面露欣慰之色,刚准备退下。


王安忽然叫住了他,然后开口吩咐道。


“取纸笔来,这次的军报我亲自来写。”


王铁生闻言,点头表示明白,应许了下来。


……


梧州城内,地牢。


昏暗的地牢中,徐广缙穿着一身囚服,盘坐在一堆干草上。


他面前摆着一个托盘,托盘上是一碗放凉了的白粥,以及一叠小咸菜,但很明显都没有被动过。


紧皱的眉头仿佛是在阐述着他内心的煎熬。


在被贼兵俘虏之后,他本已经下定决心要以身殉国。


即便是面对贼兵的酷刑,他也绝对不会出卖一丝一毫大清的情报。


不成想,贼兵只是拿根针筒扎了他一下,他竟然迷迷糊糊的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给交代了。


徐广缙现如今是真的心如死灰。


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还配被称为大清忠良吗?


只是,他徐广缙即便再怎么悔恨,可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徐广缙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面对贼兵送来的食物,他准备要效仿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的壮举,不食贼粟,绝食而死,为大清殉国。


就在这时候,地牢的大门被人从外边给打开了。


李梁带着几人,手持一张布告从外边走了进来。


李梁大步走到徐广缙面前,笑盈盈的开口说道。


“徐大人还是不肯吃东西啊?”


“怎么,是对我光复军的伙食不满吗?”


徐广缙闻言,依旧闭着眼睛,一言不发,对李梁的话完全不做回应。


李梁自己讨了一个没趣儿,略显尴尬的笑了笑,然后说道。


“李某今日前来,是有一件事需要徐大人协助,我这里有一份檄文,需要徐大人在上面署名。”


“还望徐大人不要拒绝,让李某难做。”


徐广缙闻言,依旧一言不发,完全不做回应,甚至连个眼神都懒得给李梁。


李梁见此,也不恼火,只有失败者才会无能狂怒,而他作为胜利者,只需要平淡以对就好了。


李梁见此也不以为意,继续说道。


“没事,徐大人不愿亲自动笔也没关系,我光复军中不缺模仿笔迹的好手,这名啊,徐大人不管愿不愿意,都是非署不可的。”


“来人啊,给徐大人念一念这檄文的内容。”


一名光复军士兵闻言,展开自己手中的布告,然后开口说道。


中华开国4548年八月,光复军军政府檄曰:xxxxx……


光复军士卒读完檄文,徐广缙原本一直端着的脸色瞬间变了。


“奸贼!奸贼!”


“尔等安敢如此羞辱大清!”


“大清一定会剿灭你们的,一定会!”


徐广缙隔着地牢的铁栏杆,愤怒的大吼。


他不敢想象,一但贼兵命人仿造他的笔迹,在这样的一封檄文上署名,那会有什么结果。


怎么说呢,徐广缙都怀疑,这檄文一发,他估计就要从署名变成主笔的那个了。


因为这檄文的文采,实在不像是一群贼兵能够作的出来的。


而恰巧这时候,檄文上出现了一个进士出身的前封疆大吏的署名。


得,这下没跑了,不是他,还能是谁?


这特么的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啊!


李梁闻言,继续笑盈盈的说道。


“可能吧!”


“但是,鞑子在灭掉我们之前,肯定会先灭掉徐大人的九族的。”


语罢,杀人诛心完的李梁转身便走。


在离开地牢前,他转身对负责看守地牢的几名光复军士卒说道。


“我看这老东西没动给他送来的食物。”


“你们也别光看着,哪怕是来硬的,也得多少喂他吃点,别把人给饿死了。”


“我还等着清妖灭他九族的消息传来后,看他的反应呢。”


几名守卫闻言,先是面面相觑,旋即纷纷抱拳应是。


他们老大的这个恶趣味,还真的是绝了啊!


地牢内的徐广缙听完此言,一张老脸瞬间变得煞白,眼眸中满是绝望。


这些贼兵实在是太恶毒了!


杀人诛心,杀人诛心啊!


……


李梁离开了地牢,拿着檄文去向李奕复命。


“大都督,事情已经做完了,徐广缙的反应很大,但卑职看他依旧没有要降我光复军的想法。”


李奕闻言,只是微微点头道。


“没有便没有吧,我本想着徐广缙是个人才,想要招揽于他,不曾想他竟如此冥顽不灵。”


“既然如此,那以后也就不必再在他身上浪费力气了,过些日子,待我军发兵东下广东时,便拿他的脑袋祭旗吧。”


李梁闻言,当即抱拳应是。


李奕从李梁手上拿过那卷檄文,展开看了起来。


看了片刻之后,他将自己的名字签署在了上面,并盖上了大印。


然后吩咐道。


“好了,将檄文拿去交给我军诸将,让他们一一署名吧!”


李梁闻言,点头表示明白。


李奕其实不是没想过编造几个清末名臣的署名,或是有名声的大儒的名字签署在自己的这封檄文上,增加檄文的影响力。


如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他们。


但是,李奕想了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因为不合适。


这是檄文,是要通传天下的玩意,而不是擦屁股纸,可不能拿这玩意开玩笑。


你随便往上面加署名可以,但如果有署名者公开站出来表示你的署名是编造的,并对你的檄文进行驳斥。


那这封檄文可就要成笑话了!


这是李奕所不愿看到的事情。


所以,之前所谓的让徐广缙在檄文上署名,也只是李奕想要逼降徐广缙的手段而已。


除非徐广缙真降,否则李奕是不会让他在檄文上署名的。


李梁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告退离去。


结果他才刚出去,便又返了回来,向李奕汇报道。


“大都督,好消息!”


“围攻平河村的清妖撤兵,信宜方向的威胁解除了。”


李奕闻言,先是惊喜,然后有些错愕的询问道。


“怎么这么快?算算时间赵祥他们应该还没到平河村前线吧?”


李梁闻言,也是表情有些古怪的说道。


“回大都督的话,根据平河村那边传回来的消息,是大寮的凌十八所部义军出手了。”


“凌十八趁着清军主力都在围攻平河村,后方空虚,他率军突袭了信宜县城,抢走了清妖堆积在信宜县城内的粮草,断了清妖的粮道。”


“清妖无奈之下,只得从平河村撤兵!”


李奕闻言旋即恍然。


“原来如此啊。”


“原以为凌十八既然拒绝了本督的招揽,便会和我光复军保持距离,不会援助我军。”


“现在看来,倒是本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哈哈哈,这个凌十八有点意思。”


“现在本督更想招揽他了。”


不管凌十八他们偷袭信宜县城是为了什么,但从结果上来看,确实是帮了光复军大忙了。


不怪李奕如此开怀!


思索一阵,李奕开口说道。


“传令给岑溪那边,从兵工厂中取十门五斤炮给大寮的凌十八所部送去。”


“就说,这是本督给凌十八的谢礼,感谢他出兵援助我光复军。”


李梁闻言,有些迟疑的询问道。


“大都督,十门炮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李奕闻言,却是摆手道。


“给吧,想钓鱼你得舍得下饵打窝才行。”


“这次毕竟是凌十八所部主动援手,我光复军不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李梁闻言,也只能点头说道。


“卑职明白!”


李梁再次告退,李奕的心情明显大好。


有凌十八所部策应,如此的话那信宜方向的战局应该很快就可以见分晓了。


到时候,他也能尽快将赵祥所部调回,然后带兵东出。


只是,李宜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他便接到了王安从平南方向送回来的一封军报。


清军驱民攻城,王志勇所部被逼无奈只得出城迎战,随后,王志勇战死,他手底下的一个团几乎全军覆没。


若非王安率援兵及时抵达,就连平南县城都要沦陷……


王安在军报中请示,该如何处理那些战俘!


李奕在看完这封军报之后,脸上的喜色瞬间消息,取而代之的是一抹阴沉。


一个团!


那可是一个团啊!


就这么打没了!


要知道,光复军自建军以来,还没出现过这样一个建制直接被打没的事情呢。


还有就是王志勇的牺牲!


李家和王家是世交,他和王志勇又年龄相仿,那可是实实在在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


如今骤然听闻王志勇的死讯,李奕也是真的很悲痛也很震惊。


李奕的手有些颤抖,想要端起茶杯喝一口,但茶杯才刚拿起来,便洒了一半。


苦笑一声,李奕双手捂住了脸,身体不自觉的抽动,眼角有泪水涌出。


片刻之后,李奕恢复了冷静,拿出手帕擦了擦脸上的泪痕,然后提笔在王安呈递的军报上做出批示。


一个字。


杀!


不管是出于为王志勇,为那战死的一个团的士兵报仇的目的。


还是出于震慑清军,以免清军日后再干出驱民攻城的事情来,这次平南之战光复军所俘获的清军战俘,都必须得死。


他们不死,不至于平民愤,他们不死,不足以安人心!


只是,杀虽然是要杀的,但杀的时候也要讲究一下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