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15章 我萧某人何惧!

第215章 我萧某人何惧!

作者:长夜风过 返回目录

“张潮要和我上电视节目对质?”方老师的嗓音依旧低沉暗哑,空气都被磨得粗粝了一些。


“他这是自取灭亡!”司马北很兴奋。和方老师在电视节目上打“气功大师”的假,算是司马北前半生的高光时刻,虽然通常情况下是方老师当主力,他敲边鼓。


方老师却不这么看。张潮在记者面前那种笃定而自信的态度,让他有些不确定。


“气功大师”们当年肯上节目和自己battle主要源于无知和赌博心理,更关键的是“气功大师”吹嘘的东西都没谱——什么隔空治疗癌症、意念取物,最夸张的是宣称自己千里之外发功把兴安岭大火给灭了的。


面对这种骗子,方老师打起假来是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想怎么捶就怎么捶。就在3个月前,他还和司马北一起捶死了一个号称把儿子和侄女都训练得能蒙眼识物的骗子。


如果不是有个扫兴的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临时起意用外套蒙住小孩的脑袋戳破了骗局,那兴许自己当时就能再上一次电视。


张潮不同,“代笔门”目前只能存在于推论当中,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对于接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他来说,总有种石头不能落地的心虚感。


但是能上电视,对于急需更广泛知名度的方老师来说,又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方老师谨慎地和司马北讨论道:“你说张潮要上节目,会是哪家电视台?哪个节目?”


司马北道:“就他那个性格和以往的报道规格,那只能是CCTV啊,别的台他看得上?节目嘛,就说不定了。大概率还是10套,他和10套关系好。”


一听CCTV,方老师眼睛一亮。但还是有些犹豫道:“那是张潮的‘主场’,我们去恐怕不是很有利。电视节目毕竟是有导演、主持人控场的,怎么能确定对方不是站在张潮那一边?”


司马北一拍胸脯,保证道:“我在台里也不是不认识人——而且还是领导。您放心,到时候我们要上一起上。”


方老师不置可否地道:“他既然提了,我们不能不接招。但是上节目之前,各种准备都要做好……不要被他突然袭击了。”


司马北轻蔑地道:“张潮什么招?最多就是把他那些大名鼎鼎的老师们搬到台上来。他们来了更好,一次性打倒。”


方老师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如果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简直再理想不过。


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司马北就起身告辞了,临走前他用目光逡巡了一遍方老师朴素到堪称简陋的房子,意味深长地笑道:“方老师,不要老是这么艰苦奋斗嘛。这次胜利以后,换个住处,改善改善生活嘛。”


一句话说得方老师老脸微红。司马北作为老朋友,虽然在打假和推广高科技农产品方面,仿佛是他鞍前马后的小弟;但是在“经济建设”上,又把他甩得车尾灯都看不到。


方老师现在还在住90年代老公房,家具和电器也陈旧不堪。而此时司马北已经住上大房子了,装修虽然算不上豪华,但是光是客厅那套大沙发、摆满收藏品的独立书房,就够让人羡慕的了。


不过只要做了张潮“这一单”,自己也能摆脱经济上的窘境了。


想到这里,方老师又打开电脑,开始敲击另一篇文章——《另一场闹剧:写在与张潮对质之前》。


【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张潮一贯的伎俩就诉诸舆论。把客观事实上的真与假、对与错,偷换成舆论声量的大与小、胜与败。只要对手的“嗓门”不如他,就先输了三分。……】


【之前他所谓的“毕业答辩直播”,已经是一场荒谬至极的闹剧了——几个自以为是的中文系教授,装模作样地与张潮一问一答、有来有回。很多人不知道,文科类的毕业论文,在答辩之前,老师一般都会给出问题的大致框架,让学生在现场不至于太狼狈。】


【而答辩直播,更是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质。请问燕大会允许张潮这个“模范”和“榜样”在镜头前丢人现吗?所以观众看到的一切,很可能在答辩开始前,就已经预演好了。当然,为了节目效果,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燕大堂堂一所百年学府,沦为一个文学骗子的作秀工具,可见国内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的源头在哪里了。】


【利益输送和名校背书,让一批所谓的著名作家、学者教授,围绕着张潮,迅速形成了一个“文化强盗团伙”。至于这个团伙的头头,是否真就是张潮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年轻,我看未必。】


【强盗团伙以为把我拉到镜头前,或者置于舆论焦点下,我也会像他们以往的那些对手一样,手足无措、口不择言。但他这次错了,错的很离谱。我上电视,不是要和他们打一场嘴仗,而是站在客观事实与常识、逻辑的角度上,揭穿他的谎言。……】


【张潮如果觉得他一个人证明不了清白,那不妨多请一些人,我借用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萧峰在聚贤庄遭遇围攻时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我萧某人何惧!”】


【我希望这场电视辩论结束以后,中国的文学圈能少一个招摇撞骗、欺行霸市的强盗团伙——虽然它早已经是遍地匪贼、无可救药了。】


【我也希望这场电视辩论结束以后,我可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重新调整回学术打假和科学普及上。】


【毕竟,张潮这伙强盗,只是骗点无知少男少女的感情和钱,而学术造假,腐蚀的才是整个社会的根基。】


文章发出以后,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这场“代笔门”的始作俑者是莲岳,位于火力中心地带的是张潮,但是方老师凭借自己一系列精彩、犀利的文章,把聚光灯一次次地拉回到自己的身上。


“文化强盗团伙”这个词一出来,杀伤力太强,立马登上了各类媒体的头条。众记者感叹方老师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比过往任何攻击张潮的人都要决绝和狠厉,“团伙”一下把张潮和所有与他有关系的长辈、老师,甚至交好的媒体都装进去了。


在张潮证明自己的清白前,为张潮发声,等于自承是“团伙”成员。而张潮又怎么证明自己的清白呢?熟悉他的老师和编辑都知道,他连手稿都没有。


这下连于华都焦虑起来了,偏偏张潮最近又神神秘秘的,打了电话只说放心,但又不肯说自己都准备了什么。忍不住的于华专程跑了一趟王濛的家,想问问他有什么意见。


王濛一见于华就笑道:“欢迎欢迎,‘文化强盗团伙’的大军师。”——这两天,已经有不少博客按照“团伙”结构,给于华等人安上“军师”“五虎上将”“先锋”之类的职务了,还似模似样。


于华道:“您老就别打趣我了,您也不也是‘大长老’吗?您不着急?”


王濛并没有直接回答于华的问题,而是问道:“你这么着急,有没有想过张潮最好的应对之策是什么?”


于华沉吟片刻,才道:“方老师这个人我没怎么接触过,了解不多。这段时间我专门看了一些他的文章,觉得这个人的逻辑性和攻击性一样强。他的对手哪怕只有一丁点破绽,他也会撕扯成一个血淋淋的大伤口。要是他用质疑张潮的那套逻辑来质疑我,那恐怕我都很难自证清白了。


我一个大学都考不上,只能凭我爸关系进卫生院拔牙的半吊子牙医,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一个作家?说起来全是破绽。只是我没像张潮一样,摊上一个中文系毕业的爹,不好编排而已。”


王濛催促道:“都知道他厉害——你赶紧说说该怎么办?”


于华道:“我想来想去,也只能是把我、孔磬冬、默言、贾平娃……最好还有您,都叫上。我们一起去节目现场,各自讲讲和张潮的接触、对张潮的了解。这样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张潮的清白,但是至少能让不那么偏激的观众不至于进入到方老师的语言陷阱里去。”


王濛摇摇头道:“这不就更坐实了我们是‘团伙’了?”


于华一摊手,无奈地道:“现在是能争取多少争取多少。毕竟他们构陷作家的逻辑确实不好对付。你说找不‘代笔者’,他就说‘代笔者’是亲爹,父子相隐;你说我们都见证了张潮的创作过程,他就说你们是‘团伙’作案,证据无效。


他们不就是咬准了张潮拿不出能证明自主创作的证据,所以提前把所有侧面证据的路都堵死了。这本来就已经是一滩浑水了,那干脆把水搅得更浑。妈的,我就不信世界上糊涂蛋那么多!”


王濛叹了口气道:“你这个当老师的,某些方面的警觉性连张潮都不如。你看看这些报纸。”说罢递给了于华一叠报纸,全是英文报纸,都翻开到了特定页面,不过都贴心地附上翻译好的打印稿。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中国正经历新世纪以来最大的文化偶像危机》。文章指出:


【张潮被塑造为年轻人的文化偶像,是中国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他从崛起开始,就有官方力量为其保驾护航,似乎想通过张潮告诉人们——在中国,年轻人不必崇拜J·K·罗琳或者其他哪个外国的文化偶像。……】


【但是,这个“人造”的文化偶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围绕他产生的神话传说正一个个被戳破。……】


【实际上,中国官方从80年代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塑造各种文化偶像,用以实现某些政治意图——或者是抵御欧美文化的交流、或者进行歌颂、或者是用小小的批评来转移人们对真相的注意力……】


【张潮,是这种文化偶像塑造传统的集大成之作。所以,那些曾经被塑造过的,或者仍在被塑造中的作家们,围绕张潮形成了一个颇为严密的文化联盟。……】


【这种文化联盟,阻碍了中国青年人对更开放、更自由的文学作品的追求。……】


【张潮的成功,是打给中国年轻一代的一阵麻醉剂,让他们误以为张潮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


于华紧皱眉头,又翻开下一份,是英国的老牌小报《每日镜报》,文章标题是《如何凭空制造一个文学明星》,这篇文章写得就比较戏谑:


【近日,以《消失的爱人》闻名西方的东方作家张潮,正在被他所在国度的假象揭露者们送上个人声誉的断头台。……】


【据悉,张潮的成功完全源自他的父亲,一个资深却不得志的文学院毕业生。……】


【谁能抗拒一个千万富翁成为自己的学生呢?为此,出卖一点良心和职业操守,是可以理解的。……】


后面几份外国报纸,不仅有美国、英国的,还有澳大利亚和日本的。


于华把报纸一摔,怒道:“纯属胡说八道!”随即倒吸一口凉气,道:“他们这是想干嘛?”


王濛冷笑道:“所以我说你啊,这方面就没有张潮敏感。这件事刚出没多久,他就找我商量了,他直接就说对方一定会想办法‘决战境外’。


张潮倒了,意味着之前我们围绕他产生的对外文化影响,也一并归零了。还有你们这些张潮的老师,你们在外国文化界的名誉,也一并臭掉了。


按照这些年的国际交流经验,你们在国外臭掉了,这臭气很快就会飘到国内来。到时候,就不知道是那些牛鬼蛇神接班你们的位置了。”


于华讶道:“有这么严重吗?”


王濛道:“人家玩这些套路几十年了,花样层出不穷。你们到国外去也别光忙着讲课、签售,也多了解了解这些门门道道嘛。张潮去了美国几个月就门清了。你这还稀里糊涂的,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呢。


你说把水搅浑,那是正中下怀!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水浑了才好往里面藏大鱼。”


于华摸了摸额头,好一会儿才道:“您老直接说吧,我要做什么?”


其实于华的想法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认为张潮最好的办法就是搬出他那强大到极点的“老师天团”。这些著名作家和学者,或多或少都能引导一部分人的想法,也能左右一部分的媒体看法。


张潮虽然很难从正面自证清白,但是方老师毕竟也拿不出什么实锤的证据,到时候大概率是各说各话,最后就是以一团浆糊收场。


只不过从此张潮的风评就要撕裂了。毕竟“代笔”这种严重的指控即使没有被坐实,对作家来说也等同于历经一次名誉谋杀。


而张潮,似乎也朝着大部分人预想的方向走。


时隔数日,他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似乎颇没有底气地借记者采访问了方老师一句:“方老师,您真的不介意我多请一些人来吗?”


方老师很快就对着扑上门来的记者回应道:“我还是那句话,你想请几个就请几个——‘我萧某人何惧!’”


在各种文诛笔伐和隔空喊话后,张潮与方老师的“对质大戏”,终于在万众期待中,于2006年7月15日,在CCTV-10拉开了帷幕。


方老师一大早就洗漱一清,换上自己最体面的一套西装,按时赶到了CCTV10为这场“对质”准备的演播厅,一开始先要走走台,预备一下流程。


演播厅的舞台上,已经摆好的椅子和讲台,背靠一面巨大的屏幕,规格不低。


方老师看到椅子的摆放,不禁微微一笑——椅子明显分成了两边,一边只有一把,另一边足有七把之多。


他毫不犹豫地走向那单独摆放的一把椅子,心里只有一句话:猛兽独行,而牛羊成群。他,自然才是猛兽!今天坐在对面的,都是他的猎物。


没想到刚走到那把椅子面前,就被工作人员拦住了,对他说道:“不好意思,方老师,这不是您的椅子。您的椅子在对面,中间这张就是您的。”


方老师一愣,问道:“那这张?”


工作人员道:“这张是张潮坐的啊,今天他就一个人来。”


方老师更不解了,问道:“那,那我旁边这些椅子给谁的?”


工作人员道:“您不是同意张潮多请些人来吗?他把莲岳老师、土摩托老师,还有好几个说他是代笔的老师都请来了。当然,您是最有名那个,所以请您坐中间。”


方老师脑子里嗡的一声,只有一句话飘过:“我萧某人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