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 第九十三章 这国,迟早得亡啊

第九十三章 这国,迟早得亡啊

作者:大噢 返回目录

在赵昕的印象中,北宋应该挺繁华的。


不过网上也有一种说法,说是这北宋,就是全国供养一个首都,那肯定,你乍一看东京城的情况,肯定觉得北宋很繁华。


但是如果是出了首都开封,这情况说不定就又不一样了。


赵昕也没想到……


自己家这天下已经如此岌岌可危了。


然后……


他爹爹竟然还花大钱去求神拜佛,还给秃驴白白地送钱,搞迷信活动。


另外,还恩荫大量的子弟,以至于明明都冗官了,还继续增加官员的数量。


这些问题,在接下来对答的过程中,都一一地显露了出来。


就更别说冗兵的问题了。


不过……


除了去求神拜佛,搞迷信活动,其他都还在赵昕的认知范围之内。


所以说……


你说这冗兵、冗官、冗费怎么搞?


就算是穿越者,你总不能一上来就说,我要裁员,砍掉九成的官员跟军队。


要是真的这样做了,说不定自己反而死得更快了。


这充分地证明了一点,在天下大势的面前,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十分地渺小的。


……


开完会。


回到苗娘子的小院。


五岁的赵昕,也是不由得对着屋顶叹了一口气。


苗娘子看了都好笑,问道:“这是怎么了?年纪轻轻的,怎么还叹气了?”


赵昕便道:“这国,迟早得亡啊。”


赵祯就坐在一旁,一听他这话,立马就想脱了他的裤子打屁股。


当然!


现如今,还不是时候。


只见他爹爹便道:“现如今,问题都摆在面前了,你说说,这些事都如何解决。”


赵昕便白了一眼他爹爹,“爹爹你还是先从别求神拜佛开始吧。还有,不能给亲戚加官。”


赵祯一听就不乐意了,“你反倒还管起你爹爹我来了?”


赵昕:“主要是爹爹你这样,我大宋亡得更快。杜衍说,我大宋现如今都快两万官员,这还没算那些小吏。而我太宗文皇帝一开始才多少人,才六百人,七百人不到。”


“所以太宗文皇帝才有贞观之治,我甚至都觉得,这科举录取人数,接下来都得先砍一半。”


赵祯也认真了起来,问道:“那伱就不怕黄巢?”


赵昕便瘫坐在床榻上,“所以,我们现如今就这样等死呗。前面我都觉得,这出海经商之事,说不定可以慢慢来,可现如今……爹爹,我以为,这事必须得开始做了。”


若是不能通过经商,把天下的财富重新进行分配。


那赵昕估计即便以后自己当上了官家,也最多只能算是个末代之君。


还是说……


要不自己还是放弃了,就爽个几十年就好。


反正……


自己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


当然!


像是这样的泄气的话,也就随便在心里说说。


实在不行的话,就把蒸汽机车,给直接弄出来吧。


这么大的项目,够整好多年的了。


至于说朝廷本来就没钱,还怎么修铁路?


就只给百姓米饭吃,不给工钱,不就好了。


这年头……


能活着,就已经是不错了,你还想给你额外地发放工钱啊。


就这么搞!


不过前提是先把蒸汽机给搞出来。


这估计没個三五年的,怕是不好弄。


事实上……


蒸汽机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当然!


你不去做,那就永远也做不成,你去做,说不定还有一丝丝的机会。


于是……


接下来,赵昕便让他爹爹给他找了一些聪明的工匠来。


然后组成一个攻关小队。


由赵昕亲自传授原理,剩下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完成。


如此。


又忙了半个月多一点。


余靖给赵昕挑选出来的一百户百姓,这才出现在赵昕的面前。


赵昕当然得先听听百姓是怎么说的再说。


首先,向他们了解大宋的徭役以及赋税的情况。


其次,向他们了解如同他们这般,缺少田地,缺衣少食的人数的比例。


唯一令赵昕觉得欣慰的是,这大宋还不至于太糟糕。


虽说天下盗贼四起,但大部分,都直接被厢兵给收编了。


然后剩下的,还有极少一部分,则流窜各地。


这些人的数量往往只有几百人,一千人这样,因此往往起不了什么气候。


至于说,这些人要当流寇的原因。


情况无非也就两样,第一,天灾,活不下去,不得不落草为寇;第二,人祸,像是一些地方官长摊牌徭役过重,还有变本加厉的。


而且……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流亡,原来的州有三十个县,赋税徭役也是按三十个县来算的,现在逃了一半,就剩下十五个县了,可还是按照原来三十个县的来收,那这百姓的压力,自然也就成倍地增加了。


赵昕以为,这个问题也必须好好地解决解决。


估计怕是得重新划分州县。


重新统计人口。


可考虑到大宋这吏治问题十分地严重,这估计怕是想要一下子便实施起来,也是有点难。


讲武殿内。


赵昕一一听取了一百户百姓的真实情况,接下来便道:“既然你们都如此困难了,一年的收成,等交完了税,也就只够吃上半年不到,至少半年要挨饿,那你们以后就跟着我混吧。”


一百户家庭,喜出望外。


赵昕也只能是丑话说在前面道:“其实我也不是很富有,不过……若是你们能够努力工作,想来,这想要吃饱饭,还是没什么问题。”


一个个便道:“只要豫王殿下能给口吃的就行。”


赵昕便道:“有没有不愿意的?不愿意的,可以自己回去。我会让人给你们路费以及误工费。”


傻子都不可能不愿意。


赵昕看了看所有人,便道:“那这事就这么定吧!”


正好他的织布厂,也需要扩增人手。


此时此刻,也算是为国家的和平安定,做了些许贡献了。


不过……


赵昕怎么感觉有点不对!


话说,这庆历新政,不是范仲淹跟韩琦这些人搞的么?


难不成……


由于自己表现得太过于聪明了,以至于他爹爹直接把范仲淹、韩琦给无视了?


事实上,赵昕不知道的是,一开始赵祯让范仲淹、韩琦回来的时候,两人都是推托的。


甚至即便是回到了朝中,两人都是一言不发,只是照常地完成两府的日常事务而已。


并没有立马就提出要进行什么新政。


至于理由,也很简单,积弊太深,这不是一时片刻,就能改过来的,而且阻力说不定会很大。


如果非要改,必须得有大毅力。


然而……


这两人大概是看出来,赵祯并没有什么大毅力吧。


赵昕对宋史了解极少,自然也就不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