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忙忙碌碌

第一百四十二章 忙忙碌碌

作者:大噢 返回目录

“豫王殿下,有人反应,《汉书》、《隋书》、《唐书》内容太多,一般学子根本无从获得这些书籍。”


“那就开个印刷厂,后续逐步普及到各州县。”


说起这印刷厂,赵昕还想卖呢。


不过这年头,也没什么人会写。


然后便对欧阳修道:“你去找几个,平常有空闲的,而又读过书,但是又考不上科举,就水平很差的那种人来。”


欧阳修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要求。


整张脸先愕然了一下。


不过……


豫王殿下说什么就是什么。


又重复了一遍,确定豫王殿下要找的人,这才出去。


之后……


赵昕又找到王素,让王素去招募一些懂刻字、印刷的工匠。


先找好吧。


其实跟别人合作,可能更方便。


只不过跟别人合作,就不能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凡事都得跟别人商量。


由于觉得这样很麻烦,干脆,赵昕也是自己做得了。


反正……一个刻字工,了不起,一个月也不过是三五贯就能请来。


这点小钱,对如今的赵昕来说,就是随随便便的事。


紧接着……


赵昕又让余靖,去收集一下现如今市面上的一些故事。


像是野史、、传记什么的。


就尽可能多地收集吧。


等收集完回来,就开始研究这些野史、、传记。


你还别说,虽说短归短,有的还写得挺好的。


等欧阳修把人给找来了以后,赵昕便让其模仿这些野史、、传记,去创作新的野史、、传记。


一开始对方肯定不会!


可谁又是天生就会的?


作者,往往都是从读者来的。


你读得多了。


觉得这有意思,也就慢慢地,会自己写了。


赵昕倒没有想过,要凭借这個赚多少钱,只不过,作为他蹴鞠场的一个配套,还不错。


可以在那设置一个图书馆,用来吸引假日的人流。


当然!


若是出了爆款,真的一不小心,把整个行业都给发展起来了,那固然是最好了。


但在此之前,得先立法。


明确这书籍的版权。


否则……


别人直接给你盗版了,你就什么也没有了。


而他作为豫王,想要给自己立法那还不简单!


这法律的事,赵昕就交给杜衍了。


杜衍此前也是管刑罚这一类的,对法律条文比较地熟悉,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而杜衍几人这边,则是总感觉豫王殿下,总是不干正事。


你还不敢说他。


因为你要是说他,他就小嘴叭叭地,骂你个没完。


然而……


赵昕又何尝不想干正事?


可他年纪还小啊!


改革也不能操之过急,朝他也上了,事情他也解决了,伱还想他怎么干正事?


难道得像他爹爹那样,没事就找一群大臣,围着他,陪他一起读书?


像是什么侍读之类的。


然而赵昕早就过了那个年纪了。


再说了,他有不知道的,他也会直接找人,他没有找人,这证明他还能掌控得住。


之后……


便又让蔡襄,去蹴鞠场边上,再修建一座图书馆。


以后,这图书馆免费开放。


再把宫里多出来的一套《汉书》、《隋书》、《唐书》,都给放到图书馆里去。


唔……


再在外面开一家奶茶或者是冰酪店!如此会不会更好?


不然这图书馆妥妥的亏本生意。


为了让小孩子都能识字,甚至是对大人,也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识字,估计还得再请一位教书先生,在旁边再开一家小私塾。


免费教学识字。你若愿意学,那你就来。


庆历六年。


大宋除了年初一段时间,地震频发以外,其余基本上没什么大事。


赵昕也只能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做了。


当然!


赵昕也不只做这些事。


因为他还会去测试、关注火炮的性能。


如今最让赵昕纠结的,莫过于火药的配制。


他自己一个人,配不来那么多。


然而……


这身边可信之人,又有几个?


交给自己的锦衣卫?


锦衣卫也有可能会叛变。


他如今最信任的,其实也就是赵珣了。


可赵珣事情也多。


再说了,赵珣不可能一直都盯着火药作坊。


赵昕可不希望现在就让西夏跟辽国的谍者知道,他们有火炮。


这实验的地点,还有制作火药的作坊,都得安排在偏僻的地方才好。


感觉……


也只能是交给数学小组去做了。


首先,都是理科生,性格比较地理智,不至于叛敌。


其次,都混到司天监了,这一类的人,大概对自己的将来,也没什么太大的梦想了。


如此便能安贫乐道。不至于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来。


目前,火炮造是造出来了。


但是……


得对火炮的性能什么的,都得有足够的把握才行。


比如说,打多少发,就会坏,就得清理。


炮弹重量多少,火药量多少,破坏力又是多少。


在不同的仰角下,射程多少?


这些最基本的数据,还是要掌握的。


之后,就是综合所有的数据。


看看这炮管的口径,还有长度什么的,有没有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


还得用马匹来拉一拉这炮。


这一千斤的青铜炮,再加上车驾,估计得至少六匹,甚至是八匹马来拉才合适。


当然,这个也要看具体的地形。


然后……


为了弥补这些千斤的重炮移动不便的不足,还有增加火炮的攻击数量。


接下来……


赵昕肯定还要再增加一些口径相对小一点的小炮。


这一番研究下来,估计没个三五年,应该没有办法让技术完全成熟。


就更别说……


还有这火绳枪了。


最后想了想,还是让数学小组的人去做,然后,再分一些黎元军,去定期轮换看守吧。


也只能是这样做了。


于是……


赵昕便又让人在许昌城外,建了一个军火库加试验场。


硝石,都从汉中、蜀地等地,通过陆运以及水运运过来。


硫磺,这个也可以从海外大量进口,尤其是占城这些地方也有。


好就好在,这两样东西,都可以通过水运直接运到许昌去。


就是由于要逆水行舟,所以可能会麻烦了点。


不过这样保密性也相对来说更好。


想想许昌,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谁知道你在这里研究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