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 第一百五十九章 用你的名义,别用我的

第一百五十九章 用你的名义,别用我的

作者:大噢 返回目录

御史台跟文官们希望裁军,而这西北的军头头们,则是以为,现如今人人都习了刀弓。


若是把他们给放回去,说不定会在地方上作乱。


说白了,若是真的裁军了,他们也就不好继续吃兵血了。


但大宋的军头头们,论话语权,还是敌不过文官的。


这不!


在朝里所有言官,以及文官都同意的情况下,军头头们也只能是被迫接受裁军。


首先裁掉的,是西北的四万当初没怎么经过挑选,就直接拉去打仗的。


有的人可能都五十岁了,你还让他戍守边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裁军消息一出,西北的军中士卒顿时欢呼雀跃。


毕竟真正喜欢打仗的,还是极少数的人。


紧接着……


除了西北,在河北地区,也拟裁军四万。


裁军的过程,自然是充满争辩的。


有的人会担心,这样把人给裁了,万一敌国又打过来了怎么办?


还有就是,这些人若是没了军饷以维生,以后万一没有了生计,会不会铤而走险?


而文彦博也不愧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表示若是那样,他亲自带兵去平叛。


一切责任他担!


这可比那些嘴炮要强多了。


就算是范仲淹,都不敢说责任他全担吧?


当然!


文彦博到底有没有承担这责任的资格,那另说。


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赵昕对这文彦博,还是挺有好感的。


如果他做事,能够再顾全大局一些,聪明一些,那就更好了。


感觉……


对方有点雷厉风行。


而为了配合好裁军,赵昕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黎元军给先调回来。


欧阳修等人回来后,自然也给赵昕带来了消息。


说是某某州,某某县,有官员欺压百姓,勾结商人……


赵昕便跟对方道:“你直接上疏弹劾。”


欧阳修:“是!”


豫王殿下这话让欧阳修觉得,其实有时候,豫王殿下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不让他们说话。


紧接着赵昕又道:“用你的名义,别用我的。”


欧阳修:“……”


可这事分明是您让我们去做的。


欧阳修只能说百思不得其解。


杜衍事后也是告诉他道:“豫王殿下如今这身份,还何须什么功劳,只不过是给你我机会攒功劳罢了。而且……若是豫王殿下自己亲自站出来,容易受到那些被弹劾的臣子的攻击,你我在豫王殿下的手下做事,不得替豫王殿下分担着点?”


欧阳修:“那我这奏疏怎么写?”


杜衍:“你就写你自己听到的不就行了,一个字都别提及豫王殿下。你们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豫王殿下啊。”


欧阳修顿时明了!


他们身为臣子,就算惹了别人的怨恨,最多不过就是贬官,到时候豫王殿下需要他们,找个理由,便又回来了。


但若是豫王殿下惹了别人的怨恨,那可就动摇国本了。


而几人回来后,第一时间,肯定也听说了官家所说的话。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都到这一步了吗?


不过有一说一!


以后官家的位置是豫王殿下的,那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以后总不能是豫王殿下的亲姐,福康公主继承官家的位置吧?


不少人都对欧阳修等人表示祝贺。


这多少有点让欧阳修他们不是很适应。


怎么说得他们好像攀上了高枝似的?


可他们明明是凭实力上来的好吧!


当然!


当得知豫王殿下又要增兵五千,这讲道理,确实有点过分了。


不过这支黎元军,精神状态,确实还不错。


感觉比之大宋的绝大部分禁军,在精气神这方面,一点都不遑多让,甚至,在训练之时,感觉比大多数的禁军,都要强上不少。


若有召,则必战。若有战,则必胜。若有胜,则必谦。


像是这些朗朗上口的口号,可以说是充斥着这整支军队。


如果不问,他们恐怕都不知道,这些全都是豫王殿下给灌输的。


虽说目前这支军队还没有真真正正去打过仗……


所以根本体现不出他们能有多强,到底都是花架子,还是真实力。


可能把兵给练成如此统一步调。


这就已经是相当地不错了。


甚至欧阳修都觉得有点可惜。


为何他们要跟西夏、辽国谈和,若是还没有谈和的话,说不定就能看到这支军队在战场上,会是什么样的表现了。


当然他不是说他喜欢打仗。


他只是对这支部队,充满了期待。


欧阳修等人此前是没有资格看到黎元军的,赵昕也不会带上他们。


现如今,看到了,自然也就不免有些惊讶。


关键是……


这不是完全甩手给赵珣他们训练出来的,可以看到,豫王殿下在这里面,也花费了不少的功夫。


这是让他们觉得比较意外的一点。


毕竟……


原先在他们看来,豫王殿下懂什么练兵,只不过是让人帮他练而已。


然而实则,这黎元军的所有人,全都见过、甚至是近距离地接触过豫王殿下,还跟豫王殿下‘很熟’,有时候在军营里用膳,还坐一块呢。


军中并不是只认识赵珣,而不认识赵昕。


自然!


欧阳修也听说了文彦博、庞籍等人回到朝堂的消息。


朝廷又要进一步裁军。


难怪要把黎元军给调回来。


十月。


经过庞籍、文彦博的一番努力,所裁人员的名单,基本上已经定下。


虽说西北的将领,以及河北的将领,都极言裁军不好。


然而……


在大宋,这武将的话语权就是那么地低。


只要文官们都同意了,那武官就算是不同意也没用。


而且……


这些武官难道就真的出于公心么?


赵昕看也未必。


你说范仲淹、韩琦这些人,他们不贪,甚至还要想方设法地,给军中将士弄钱,那有可能。


但是范仲淹、韩琦又能有几个?


很多武官,都是靠喝兵血过日子的。


所以他们所谓的,衣食于官久,不愿为农,只不过是为了方便他们自己捞钱而已。


从后面的军中士卒的反馈来看,还真没几个人,愿意一直当兵。


庞籍便表示,那些被裁的,都欢呼返其家,那些没被裁的,都悲涕,恨不得去。


当然!


赵昕有理由怀疑,庞籍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过随着西北四万人回了家,这陕西的民力,也算是稍稍地得到了一点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