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 第二百零六章 机械工程师

第二百零六章 机械工程师

作者:大噢 返回目录

皇祐二年,别的事情不多。


基本上就是出内库绢多少万,以备军赏,然后又是多少万,市籴军储。


紧接着……


就是这里水灾,那里地震,还有吴中大饥,两浙流民泛滥。


而面对大饥,显然,地方官员都没什么办法。


又或者说……


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想办法。


最后朝廷没得办法,只能是让范仲淹去救饥。


范仲淹一到了吴中,立马便上马各种项目。


虽说花费不少,甚至还修了寺庙,但最起码,百姓是活了。


朝廷想要赏赐范仲淹。


范仲淹也是表示道:“臣不过是学的豫王殿下的而已,明明都有这样好的例子用以救灾,可为何一些地方的长官,还是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做。”


“臣恳请把这种做法,以后定为法令,但凡是有什么需要救灾的,这地方的长官便可以行此方法,而不需要有任何的顾虑。”


赵祯便道:“范卿的话,很有道理,准了。这法令的具体内容,就由范卿你来制定吧。”


而等到范仲淹回来之时,其实也差不多到了这一年的年底了。


只能说……


到了第二年,赵昕也可以勉强地说,自己已经十三岁了。


然后赵昕自己也有稍稍地研究了一下下。


还行!


应该说,不小了!


当然了!


为了稳妥起见,最好还是等再长长。


倒是陈圆圆以及四名小妾这边……


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长得不错。


毕竟其实女的,一般到了这个年龄以后,以后其实也很难再长高了。


整个皇祐二年下来。


首先,是自己又长大了!


其次,是今年下半年,赵昕觉得无聊,便给自己弄了一个工匠学校。


工匠学校,顾名思义,以后就是专门负责打螺丝的。


具体的要求,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


就是要求视力正常,身体健康,没有不良嗜好,穷苦百姓子女优先。


包吃,有月俸,年龄最好是在至少十五岁以上,必须吃苦耐劳。


然后学校的课程方面,有语文、数学、机械画图,以及各种实习课。


其实都可以直接进入到实习的环节。


但很显然!


如果起码还能学点语文、数学以及怎么画图,这肯定更好。


否则……


一个文盲,干一辈子,都是文盲。


可要是这多少懂点语文、数学以及画图呢?


那就又不一样了。


以后说不定能成为机械设计师。


当然!


其中,赵昕还会给他们掺杂一些物理,甚至是化学方面的知识。


只不过……


这个由于内容篇幅比较少,就不单独地把它给列出来成为一课了。


范仲淹从吴中回来后,一问家里人,这最近京城里,有没有发生什么新鲜事。


结果……


毫无意外,这赵昕弄了一个工匠学校,而且还对外公开招人的事,便也是立刻被范仲淹给听进了耳朵里。


说实话!


范仲淹是真的不懂这工匠还能还能建学校?


有这个必要吗?


直接让师傅带徒弟不就好了?


而且千百年来,百姓一直都是这么干的。


关键是……


这工匠还可以建学校,这是范仲淹万万没想到的。


富弼、韩琦、文彦博等人,肯定也想不通。


文彦博倒是有问过赵昕,说这这工匠学校是干什么的。


然而……


即便赵昕再怎么向他解释,这些古人又怎会明白锤子的力量。


赵昕只是跟对方说,接下来,大宋有必要进入到工业时代。


文彦博也不明白什么叫做工业时代。


赵昕只能是告诉他,在工业时代,全天下的百姓,将会分出相当一部分的人,去完成工匠的工作。


这就等于是把原来是农民的,都送去当工匠了。


如果说以前的士商工农的比例,是一比九十九比九百九十九比九千九百九十九的话。


那么现在,前面还是一比九十九但是,后面的,可能就是两千比八千了。


总之……


就是日后,这工人的数量会慢慢地多起来就是了。


可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农业,现如今把更多的人给塞到工业上去,这会不会……


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啊。


赵昕见文彦博只是皱着眉,什么话也不说,也懒得管他。


不过借着文彦博的嘴,倒是让开封城的官员跟百姓,却是大概地知道了赵昕想要做什么。


赵昕也觉得,这报纸是时候该创办起来了。


虽说大宋到底有多少人识字,目前也还没有做过统计,但再怎么说,这能住在开封城里头的。


这文化水平,估计再怎么差,也绝对比那些在乡村的,要好上许多。


以后……


有了这报纸,赵昕就可以看情况,然后给外界透露一些有关自己想要如何治国的消息。


也就直接免去了像是还要跟文彦博去解释这样的环节。


范仲淹听闻了要增加工匠的比例后,也是没有立刻反对。


只是……


对赵昕要增加多少,以及增加了这些人,这些人该如何去养活,还有,养这么多的工匠做什么,有一点点的疑惑。


其实大宋的官员,私底下都不太好见面。


毕竟……


如果接触得太过于频繁了,就会有结党的嫌疑。


而结党这种东西,不单单是现在,就算是放到大宋任何时候,都是很严重的一件事。


当然!


老是私底下见面可能不行,不过,这书信,甚至是公开的书信,倒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范仲淹便直接给赵昕写信,问增加多少。


赵昕哪知道增加多少,这得看情况,反正……


现在一共也就几十个人,然后,再顺手给范仲淹说了说,未来,这些人将有可能会被培养为技术型人才,技术型官员。


算是直接给所有人明示了,以后,官员我会从这里挑。


范仲淹也很是好奇,赵昕到底想要做什么。


照理说,就算是要修铁路,也不至于这样做吧?


然而范仲淹又怎会明白。


这工匠,尤其是优秀的工匠,只会嫌少,而不会嫌多。


不过其实准确地来说,不应该叫工匠,应该叫机械工程师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