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 第二百一十一章 第三轮改革

第二百一十一章 第三轮改革

作者:大噢 返回目录

随着赵昕的‘家访’,后面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围了上来。


毕竟黎元军都是住在一块的,这谁家死了人,然后赵昕到了谁家。


这家家户户肯定都很清楚。


赵昕也是顺着这家长子的话,问众人道:“你们觉不觉得,家里已经死了一个人,还让他的长子去继续当兵,很过分?”


众人一开始自然是沉默的。


然后赵昕便道:“可是我也没有办法啊。”


“我也是我爹爹的长子,然而只要国家、百姓有需要,我也得去。”


“正如前些时候,我曾跟范仲淹讨论过,所谓國家的‘國’字,就是用兵戈守卫一方疆土。”


“那么谁来当这个兵戈?”


“谁来做这吃苦不讨好的事?”


“肯定有人会觉得,别人谁爱去谁去。”


“可若是人人都这么想,那国将不国。”


“所有人便都会变成一盘散沙。”


“到时候,一旦有外敌入侵,比如说,辽国入侵,或者是西夏入侵,届时天下一定是生灵涂炭。”


“到时候不单单是我,就连你们,能不能活得下来,都很难说。”


“然后可能有的人就会说,这很不公平,为何我们要保护别人,保护别人的疆土。”


“确实!别人又不是你们的家人,这疆土,也不是你们的疆土。”


“你们当然可以不用去保护。”


“但是,你们不去保护,那就等于是白白地把这个机会,都让给了别人。”


“开国功臣之所以能成为开国功臣,就是因为他们当过兵。”


“开国功臣的后代,之所以能当贵族,也是因为他们的爹爹,他们的大爹爹,曾经为国家抛过头颅,撒过热血。”


“而你们之所以只能当普通百姓,就是因为你们的爹爹,你们的大爹爹,曾经在战乱的时候,没有好好地把握住机会,还在那里种地。”


“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还是不是很理解,为何自己要当兵的。如今给你们一个参考。”


“当兵,你的命便攥在你们自己的手里。若是当好了,还能对子孙有所荫庇。而不当兵,你就只能是等着朝廷来收税,然后一场天灾人祸,你们说不定又要重新回到从前。”


“当兵,对你们的个人、你们的家庭来说,是为子孙后代着想。”


“对国家来说,护国安邦,这也是无上的光荣。”


“而且你们为国家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你们的祖国,也不可能不放在眼里。”


“当然了!”


“这都是从利益的层面来说的。”


“其实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希望有打仗,我也不希望有人当兵,还有有人因为当兵,而离开。”


“可活在这个世上,就是这么地无奈。”


“你不当,有的是人当,而且别人当了,就能过来随意地欺辱你。”


“你只能是自己先当了,才能防着别人。”


“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好吧!话就说到这吧!”


“我毕竟是一个开明的人,其实你们谁若是不想当兵,觉得条件太苛刻了,也可以直接说。”


“今后……我会让人在这立一个信箱。”


“你们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向我提。”


……


在探望完之后所有人后。


接下来……


赵昕觉得,也该是时候,进行第三轮的改革了。


那就是预备役制度。


毕竟打仗就会有折损。


如若不能及时地进行补充,就会对军队的战斗力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然!


你光让人家去当预备役,不给点好处,自然也是不行的。


那就这样!


以后,谁家生了儿子,送三头羊,生了女儿的,送三头猪。


长子结婚,官府帮忙适当地出一部分的彩礼。


而且……


原则上来说,采取嫡长子充当预备役的制度。


若是有特殊情况,则酌情按特殊情况来处理。


比如说,要是家里没有儿子的。


那就必须特事特办。


又或者是若是嫡长子是生下来就残疾的,体弱多病,无法当兵的。


那到时候也得想想其他的解决的办法。


充当预备役以后,按月发放俸禄。


这就等于是世世代代的职业兵。


只不过……


这个职业兵也不是固定的。


可以进来,也可以退出,没有朱元璋的军户制度的强制性。


像是这样的事,自然是要拿出来,跟赵珣等人商量,等商量完以后,再拿到三千三百人的大会上去说。


紧接着还得看三千三百人的反馈如何,若是还需要调整,那就接着调整。


只能说……


经过这第三轮的改革后,这黎元军,也是一下子便多出了差不多一倍的预备役。


赵昕也是将之命名为黎元童子军。


平常的训练,就按照后世军训的来。


至于说正式的训练,由于不少人年龄都不够,那就再缓缓。


还有一些年龄已经够了的。


则专门分出来,又分出来一支小队。


若是黎元军缺人,经过训练后,便可以补进去。


当然!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若缺了就补,那万一父子都同在军营又当如何?


因此……


这里头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调整。


完了……


再建一个军事学校。


没事的话,就让赵珣去给他们上上课。


或者是请资深的老兵,给他们传授传授战场上的经验。


至于上学的时间,就按照粮食种植、收获的时间,给他们安排假期。


其他时间,都去上课,另外,还给放周六日。


相比起正规的黎元军来说,假期要更多。


而这预备役一扩充。


显然,压力也是来到了赵昕这边。


因为就算是一个月只给他们一贯作为俸禄,那一个兵一年也得十二贯。


按照满编三千人算,一年就得三万六千贯。


这国防开支,最好是要占国家收入的多少比例才合适?


反正……


现如今的大宋,就是占到了五分之四。


甚至……


这每年的军费、军赏,很多钱都还是从内库里出的。


而且一旦有什么灾荒,就得内库出钱。


因为朝廷根本就没剩下多少钱。


赵昕自然不能走这样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