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 第二百六十六章局势紧张,各有谋划

第二百六十六章局势紧张,各有谋划

作者:无垠石 返回目录

“看见你出现,想必我已是大限将至,怕是熬不过明日了!”


房玄龄艰难地挪动着他那虚弱不堪的身子,脸上勉强挤出一丝苦涩的笑容。


此时,出现在眼前之人正是袁天罡,精通命理之术,在朝野上下颇负盛名。


他的出现,房玄龄岂能不知代表着什么。


袁天罡缓缓走近床榻边,轻声说道:“国公此言差矣,袁某此次前来,实乃有要事相商。”


然而,他心中也十分清楚,房玄龄已然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若再不抓紧时间与之商议,恐怕日后便再无机会了。


房玄龄微微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我如今都已成这副模样,神智早已混乱不清,怕是难以参与其中了,还是不说也罢。”


毕竟,对于一个行将就木之人而言,又哪里还有精力去操心那些纷繁复杂之事呢?


袁天罡却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说道:“想当初,陛下曾秘密召见你我二人,并赐予密诏,嘱我们相机行事、顺势而为。而如今,局势发展正如当初所料,已然到了关键时刻。”


早在李世民出征薛延陀之际,便已经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将应对之策传授给了房玄龄和袁天罡这两位心腹大臣。


“当日之势?袁师以为要助谁?”


房玄龄坐在病榻之上,面色苍白如纸,声音虽有些虚弱,却依然透露出他对局势的关注与深思。


尽管久病缠身,但他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依旧时刻了解着天下大势的走向。


“太子李承乾如今兵临神州,那阵势可谓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咱们当今的陛下则智珠在握,威震四海。在此二者之间,究竟哪一方才算是顺应时势的皇者呢?”


房玄龄缓缓说道,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迷茫与疑惑。


此时的大唐王朝,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李治即位后,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新的国策,旨在安抚民心、振兴国家。


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的皇帝充满期待。


然而,李承乾同样拥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他的势力不容小觑。


双方的国策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彼此的实力也难分伯仲。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房玄龄一时之间也难以抉择到底应该支持哪一方。


毕竟,这个决定关乎到大唐的未来命运,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导致江山动荡不安。


“袁师能洞察祸福,知晓前程,预见未来,又何必来询问我这行将就木之人呢?”


随着,房玄龄抬头,若有深意的看向袁天罡。


今日,其所来,是为了来告知自己,而非来询问自己的意见。


“实不相瞒,我也曾耗费大量时间,日夜观测天象,试图从中探寻出些许端倪。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推算,发现太子李承乾和陛下皆具备龙气环绕,而且这两股龙气绵长不绝。若处理不当,恐怕会致使大唐江山一分为二,形成南北对峙、隔江而治的局面啊!”


说到此处,袁天罡不禁皱起眉头,忧心忡忡。


正因事态严重,袁天罡在犹豫不决之时,特意趁着房玄龄生命垂危之际前来拜访,希望能从这位智者口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建议和看法。


两人相对无言,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氛,仿佛整个大唐的命运就悬于此刻他们的一念之间。


大唐已经够乱了,他们再插上演脚,那就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了。


“神州大地,若是如此,我下去之后,也无面再见太宗陛下啊。”


房玄龄遗憾的回道,他现在又还能做什么呢?更没有其他的建议。


统一,刻进了华夏子弟的骨子里,他现在想到的,就是要阻止大唐分裂。


若是大唐因此一分为二,他也是真的晚节不保,要被史官按在纸上来回摩擦。


几点墨水,能将他们骂的体无完肤。


“袁师精控天下大势,谁的赢面高,那谁便是顺势。”


房玄龄问道,李承乾和李治均是太宗的正统,谁做主天下,都是差不多。


袁天罡摇了摇头:“陛下得势,太子殿下得人,人定胜天,人算又不如天算。”


哪怕是作为局外人,也未能观清局势。


“若是算上我们的助力,谁的赢面更大呢?为了大唐的江山,也为了天下的百姓,有些事,我们不可不为之,而且我们身肩太宗皇帝之密旨,言正…”


房玄龄已定下了决心,为了天下,肯定是要委屈一些人了。


……


“启奏陛下,王方翼将军加急送来重要信件!”


一声高呼打破了皇宫内原本的宁静。


只见娄师德神色匆匆地步入大殿,双手恭敬地将一封密封完好的信件,小心翼翼地放置于那雕刻精美的皇案之上。


此时的皇宫,自李治掌权以来,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皇城内的所有布防皆已焕然一新,呈现出一番崭新气象。而那些曾经负责宫廷安全的禁军们,也大都被替换掉了。


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实乃事出有因。


要知道,李治已然公然向强大的氏族门阀举起了手中的利刃,毫不留情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在此前的禁军中,可有着不少出身门阀世家的子弟。


为了确保自身安全,避免遭遇可能来自这些门阀势力的刺杀报复,李治又怎能不彻底清洗这支禁军队伍呢?


而今,整个皇城的安危重任,都已交托到了娄师德的肩上。


即便是以往颇受信任,屡立奇功的不良人组织,此刻也被排除在了这场保卫皇权的核心之外。


此时此刻,守卫着这座巍峨皇宫的将士们,无一不是李治的心腹亲信。他们忠心耿耿,唯李治这个皇帝之命是从。


年纪尚轻,但其高深莫测的政治手段和果敢决绝的行事风格,正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令人惊叹不已的统治才能。


毫无疑问,他乃是天生的弄权高手。


“吾弟亲启!李承乾。”


在那信封的封面上,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犹如龙飞凤舞般跃然纸上,显得格外醒目。


此信并非出自王方翼之手,而是李承乾亲自书写而成。


“吾弟,兄,也从未料到竟会是以如此之势,与弟相会。当年,氏族门阀势力横行无忌,兄与太宗皇帝商,布下了此绞杀之局。”


“时光荏苒,历经数年,皇天不负。在与弟配合下,剿灭氏族大祸,还政清明。”


“可叹如今,兄、弟兵戎相见,同室操戈之举,令天下人耻笑之,外有吐蕃、西突厥虎视眈眈,稍有不慎,社稷危之。兄特邀弟一叙。”


李治缓缓放下手中信件,面色凝重,许久都没有言语一声。


尽管这封信中的言辞恳切,所述之事也似乎合情合理,但他已然登基称帝,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若是对方想要借此机会逼迫自己交出手中掌握的至高权力。


扪心自问,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自己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心甘情愿就范的吧。


古往今来,天下之人争夺不休,所图的无非就是成为这主宰万民的帝王!


就在这时,一旁的娄师德见李治神色有异,忍不住开口询问道:“陛下,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莫非是战局出现了不利于我方的变故?”


李治缓缓地抬起头来,目光坚定而深邃,缓声道:“并非如此啊!此次乃是前太子李承乾邀请朕前去会面。”


站在下方的娄师德听闻此言,脸色骤变,急忙上前一步拱手劝谏道:


“陛下万万不可!那李承乾此人阴险狡诈至极,微臣对他过往所赢得的每一场战役皆有深入研究。观其作战之法,无一不是靠各种计谋得逞。此番邀约,其中必定暗藏奸诈阴谋,微臣认为陛下切不可轻易赴约,以免中计。”


然而,李治却不为所动,他微微一笑,镇定自若地回应道:


“娄爱卿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战局已然陷入僵持状态,如果朕拒绝前往,不仅无益于国家社稷,反而会让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李承乾既然主动相邀,想必是有所图谋。不过,有诸位将军和忠义之士在朕身旁护驾,即便前方是龙潭虎穴,朕又有何惧?”


说到此处,李治的眼神变得愈发锐利起来,仿佛能够洞穿一切迷雾。


他深知当前形势严峻,无论是自己还是李承乾,想要取得最终胜利都绝非易事。


若非当初果断采取壮士断腕之举,大肆屠戮氏族门阀,并将田地归还于民以收拢人心,恐怕根本无法抵挡李承乾如蚕食般的进攻。


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李治手下的百姓们都已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田产,自然会全心全意地拥护支持他这位君主。


鬼知道,李承乾入关之后,会是什么样?


“末将定当护陛下周全!”


娄师德底气十足的说道。


“另外,将朕会面前太子李承乾的消息公布出去。”


李治又道了道。


这绝对又是收取民心的大好机会。


只要加以染色,便会变成大唐皇帝为了生民安定,不顾艰险,亲赴前线,与敌军谈判。


这还只是其一。


其二,便是利用民心大势,就是李承乾有所企图,也不会得逞。


因为这会让李承乾尽失民心,也失了诚信。


此招一出,就立了不败之地。


“末将知道了!”


娄师德也是会意,自然懂的如何行事。


“传侍中马周进宫!”


这还不是李治的所有布置,他还留有后手。


马周,不同于李义府和许敬宗。


是忠义之士,可托以重任。


而李义府和许敬宗只能用之,不可信任之。


娄师德领命而去。


太极殿上,李治也亲笔而书,为李承乾回信。


如果能不以武力而解决,必定是最好的结果了。


“殿下,你说李治会赴约吗?若是给了其喘息之机,攻打会变得更加的困难的。”


几日不再攻城,让程处默坐不住了。


“以本宫对其的了解,必会全来赴约的。”


李承乾斩钉截铁的回道。


李治的政治眼光,毋庸置疑。


“就算殿下说对了,又能怎么样呢?难不成能说的让其退位,将已经坐稳的皇位拱手相让吗?”


谈判又能有什么用呢?


“本宫妙口生花,说不定,真的能将其说服了呢?”


李承乾轻笑。


“处默,你什么时候,见陛下多此一举了,依我之见,殿下是另有谋划。”


李震在一边开口道。


三人并立城头,缺少了李德謇的身影。


“哦,殿下是不是早有谋划呢?德謇早早的就回了长安,是不是此次引出李治,而德謇伺机发难?”


“一定是如此…”


程处默的脑瓜子想象力大开,想到了一个极为合理的计谋。


“殿下,果真是如此吗?”


李震也不由信了八分,如此看来,是极为有可能的。


“不要胡乱猜测了,到时,便知道了,现在说出来,就不灵了。”


李承乾卖了卖关子,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


“薛仁贵的军旅已至何处了?”


李承乾也做好了谈崩了的打算,继续从辽东方向调兵遣将。


长痛不如短痛。


如要发动攻击,肯定是全面而战,不给李治任何喘息之机。


同时,面临的对手,也要李承乾全力以赴。


李治需要时间,李承乾他同样也要等待。


“已经进入到了辽东,还有十日左右,会赶至阵前。”


“同时,刘将军运送房军火物质,也差不多是在那时到达。”


李震回道。


火药虽还有,但还不达不到李承乾的要求。


在面对苏定方和王方翼之时,李承乾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


“很好,在谈判未有结果之前,不得再攻城,趁此时间,三军休整,统计兵员。”


战争的疑云笼罩着整个大唐,李承乾也绝对不允国土出现分裂。


要么他胜,要么李治赢。


事情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一旦分裂,华夏大地,又不知道,会陷入多久的内乱之中。


别说继续向外扩张,就是抵御强大的吐蕃,也会分身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