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1980我的文娱时代 > 第18章 惊鸿客老师

第18章 惊鸿客老师

作者:威馆长 返回目录

张齐林,男 22岁,燕京本地人,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第二年。


今天接了一个大活儿,早早吃了午饭,骑上自行车奔着来稿地址就蹬过去了。


到地一看,还是个独门的小院。


院子里,夏天正在屋檐下吃午饭呢。


因为夏爸夏妈都在单位吃,自己吃就随便点。


当当当,三声敲门声。


“谁啊?”


“你好,请问惊鸿客老师住在这里吗?”张齐林在门外问道。


好像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声音,还挺好听的。张齐林心想。


他心里还有点忐忑,毕竟这种上门约稿也是第一次呢。


“啊,住这。你稍等。”夏天捧着碗就过去开门。


门一开,张齐林看到了捧着一个、一个饭盆的夏天。


夏天中午简单的吃一盆二米饭(大米+小米)就完了——菜是酱茄子。


“额……”张齐林忽然语塞。


本来想好的话忽然就被这一幕给整不会了,忘了!


敲门之前他还在组织语言,想着一会儿怎么跟惊鸿客老师交流。


虽然自己是个新手编辑,但可别露怯啊!


然后就看到门打开后,一个皮肤白净、五官俊美、大高个,穿着跨栏背心,肌肉扎实线条明显的半大小伙子,抱着一盆饭!


酱茄子拌饭,还挺香!


幸亏自己刚刚吃过午饭了。


等等,我要说什么来着?


主要是夏天这一盆饭菜确实带着点震撼,给年轻的编辑上了一课。


夏天见他盯着自己的酱茄子拌饭,问道:“来点?”


“不不不不……吃、吃、吃过了。”张齐林说话都磕巴了。


见他客气,夏天也不让了,问道:“你找惊鸿客有什么事吗?”


张齐林这才想起来,自己是来找惊鸿客老师攀谈约稿的。


“啊,对,我找惊鸿客老师。”


夏天点了点头:然后呢?


张齐林心里带着点尴尬:惊鸿客老师,你起笔名很正常,但你起一个正常点的啊?我这叫出来都有点不好意思!


这年头已经不流行这种多少带点武侠风的中二笔名了。


夏天猜他应该是《儿童文学》的人,毕竟自己这笔名除了父母就只有那边知道了。


应该不是来退稿的,退稿直接邮回来就完了。不过也说不定!


先缓他一手,要是退稿的就当自己不是惊鸿客。


夏天也是好面儿~


“啊!惊鸿客老师在家吗?”张齐林问。


“他的稿子过了?”夏天直奔主题。


“啊,过了,非常优秀。”张齐林向着院里张望。


夏天点了点头,“先进来坐!”


稿子过了,惊鸿客老师就在家!


……


家里也没什么茶叶,再说了大夏天的也没烧热水。


夏天给倒了杯水,“他那篇过了?”


“过了!”


“写的还行?”


“写的太好了……”


夏天勾起了张齐林的谈兴,就开始分析惊鸿客老师这篇文章有多好。在简单之中见真心啥的。


这顿给夸啊!


又说现在编辑部缺稿子,现在写儿童文学的很少,很多来稿质量参差。


真希望惊鸿客老师这样的来稿能多一些。


夏天一边吃一边听,不时点头附和。


说了半天,张齐林把水喝了,夏天也把一盆拌饭给吃了。


“你稍等……”夏天把饭盆放回小厨房,洗了洗手。


回到桌前坐下,夏天问:“还没请教称呼?”


“啊?张齐林,我叫张齐林。《儿童文学》的编辑……”


夏天忽然的成熟举动,让他有点没反应过来。


一下从一个半大小伙子变成了成熟稳重、言谈举止都很得体的场面人了。


“你好,我叫夏天,笔名惊鸿客。”


“啊?!”张齐林呆住了,这下是真有点没反应过来。


“你说惊鸿客老师不在?”


“我说,我笔名惊鸿客。”


“啊?!”啊猫表情包.gif


对于这个笔名的效果,夏天是十分满意的。


直到张齐林离开的时候,都一种喝多了的懵逼感觉。


但在面对夏天拿出的各种证据,他又不得不承认——好像惊鸿客老师真是这个小伙儿?!


毕竟夏天一时兴起,还写了诸如《小马过河》《猴子捞月》等小故事。


还有字体,这个也是个证据。


如果想想的话,《咕咚来了》的故事简单,文笔简练,要说是年轻人写的也不奇怪。


但那一手字,加上这个偏古老风格的笔名,让编辑部的人都没往这方面想!


总之,张齐林这次的任务是完成了。还成功约了稿子。


张齐林:这次的任务,应该是完成了吧?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要是让你们直接猜到作者是年轻人,你们能这么上心吗?


这还是夏天看上去有十五六岁的样子,要是知道了他其实虚岁才 13岁,那不知道得多震惊呢!


夏天跟张齐林聊了不少,比如过稿和稿费。


《咕咚来了》给夏天三块四的稿费。


那副水彩插画也被采用了,给了 6毛,给他凑了个整。


四块钱也就是个零花钱吧。


这年头写小说可发不了财,更多是因为文学梦。


不过夏天现在需要通过写作来发泄心理上的一些憋闷感,钱不钱的……你能给多少钱?


张齐林还向夏天约稿了,对于新编辑来说,手头能联系一批靠谱的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夏天这不就成了他的第一个作者了吗~


张齐林说《儿童文学》现在正在谋划“固定出版周期、面向全国发行”。稳定的来稿非常重要。


对于夏天书桌抽屉中的那几篇稿子,他可是垂涎欲滴啊。


夏天已经答应他,下个月还会投稿给他了。


在张齐林走后,夏天开始整理脑海中的天启信息。


关于《儿童文学》,而且是关于几十年后的。


《儿童文学》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火爆起来了,最高单月销量超过 50万本。


但到了九十年代,一切向钱看后,纯文学彻底垮了。


96年《儿童文学》编辑部做了调查,发现各省的纯文学刊物几乎都没了——80年代一哄而上,现在一夜之间都消停了。


各种儿童期刊相继停刊,《儿童文学》自己也岌岌可危,发行量一度只有 6万册。


最终他们选择了:不仅继续搞文学,还要搞最纯的纯文学。不搞通俗文学,不搞“故事”,而是要把要把全国艺术品质最高的作品拉到《儿童文学》里来。


成就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完全不儿童”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那时登载过什么样的作品呢?


《青春流星》,讲了一位被家长老师寄予厚望的高中女生,因为压力过大在奥数比赛上作弊,被抓了。结局是这位女生选择了自 S。


还有饶雪漫的《谁可以给谁幸福》,情节是一位 16岁少女因为被抢劫重逢了童年好友,因此产生了一段纠葛的关系。给了很多当时还完全不知道“青春伤痕文学”为何物的读者很大震撼。


《儿童文学》设过一个科幻栏目。


刘慈欣在上面登载过《圆圆的肥皂泡》一文,故事主体是利用无数大肥皂泡裹带湿润空气进入内陆,从而调节气候。


05年后,在电子游戏还被污名化为“电子海洛因”的时候,《儿童文学》就登载了不止一篇网游小说,主题大多是玩家打破了第四面墙。


有《亡灵骑士录》,讲了一群玩家集体变成了 Boss,结尾有“从不接触网络游戏的人,知道有那样一个世界吗?”这样的句子。


还有《圣域传说》,内容是一名玩家在游戏中带领 NPC利用 Bug毁掉了游戏,最后发现他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也是别人设计出来的游戏。


前者取材自《魔兽世界》,后者的背景是《仙境传说》。


很多在《儿童文学》上登载的短篇小说,后来都被改编成了长篇作品。


比如上面提到的《谁可以给谁幸福》,改编为了长篇青春小说《我要我们在一起》;《圣域传说》改编为了“校园幻想作品”《圣域的传说》。


“有点意思!”夏天赞道。


说实话,这种忽然得到某种事物多年以后的信息,给夏天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好像是一个不小的优势啊!


……


9月到了,夏天拿到了《儿童文学》邮寄的样刊。


这一期《儿童文学》的封面,就是夏天那副《咕咚来了》水彩画。


上面还写着:作者惊鸿客,封面惊鸿客。


夏天翻了翻,挺好。


看到自己的文字出版出来,还是挺振奋的。更别说还有四块钱稿费呢!


夏妈:儿子,你稿费放妈这儿,妈给你存着!


啊?这年头就有这种借口了吗?


夏天:不用了妈,我没打算存着!


夏妈:小没良心的!


稿费下来,夏天请大春、小东和眼镜三个小伙伴狠吃了一顿,花了一块多。


手头宽裕就是好啊!


赶紧的,把《小马过河》也给张齐林寄过去了。


后记——我问大春:你学到了什么?大春:过河要坐船!


(《小马过河》是作家彭文席创作的童话,发表于 1956年 2月 13日《新少年报》,原名《小马过溪》。平行世界不必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