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1980我的文娱时代 > 第69章 稳住别浪~

第69章 稳住别浪~

作者:威馆长 返回目录

买了五版猴票回去,夏天得收好了!


别让咪咪给霍霍喽!


这猫平时看上去挺正常,抓耗子也挺厉害的。但发起神经来,跟自己影子能打半个小时!


这要是让猫给啃了……能把夏天气死!


咪咪:啊?我?你等着!我找到机会我都给你吃了!我吃吃吃吃~


把邮票收好之后,夏天点了点自己的小金库——不,小金口袋!


多乎哉?不多矣!


说起来,自己恐怕还没有米兰钱多呢!


果然,靠码字是没办法发家致富的!


《春天在哪里》的稿费和录歌报酬,这一下子就清空了。


再这么下去,下个月的零花钱也要计划制了。


不妥啊!


夏天决定赚钱,思来想去还得写东西。


主要是,这年头所有能想到赚钱的法子,基本都违法。可别冒这个险……


几十上百块,我玩什么命啊!


夏天要写东西,却不是一般的写东西。


他思来想去之后,打算给老派洛写封信。


都已经四五個月了,是时候给自己的老朋友问候一声了。


夏天坐在书桌前,咪咪跳到了他的腿上,甩着尾巴假寐。


夏天一手撸猫一手转笔,琢磨着:“写点什么呢?”


自己的英文写东西倒也够了,但想要美国一鸣惊人,肯定得写点不一样的。


低头看了看后背黝黑锃亮的咪咪,嗯,有了!


就写……奋战三天,先写中文的,然后翻译成英文。


这时候国际邮件还是个非常少见的活儿,夏天在邮局大姐的指导下,贴了四五张邮票,才把信发出去。


至于什么时候能到,可能得20天到一个月!


……


“果然啊!”夏天放下手里的《燕京音乐报》。


这上面头版文章就是批评李老师的:“《乡恋》拟人地怀恋故乡,但抒发的却不是健康的热爱祖guo山河的怀恋之情,而是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


“嗲声嗲气,矫揉造作”。


“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B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


“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


“腐蚀青年人的罪人”。


“黄色歌女”


……


这些帽子层层叠叠的压了下来!那叫个让人望而生畏。


这就是夏天只写儿歌的原因啊。


这时候,你要是敢说一个“爱”字,你都犯大错了!


在此之前的歌曲,“高、快、响、硬”是必备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昂扬的格命斗志。


而《乡恋》这首歌,气声唱法、探戈节奏、情绪伤感……还不够大逆不道吗?


现在可是真的有人写文章,一本正经地碎嘴念叨,对这首歌演唱时离麦克风远近,喘气多少次,用什么乐器伴奏,一一提出商榷。


到了下旬25日,唱《乡恋》的李老师在《燕京音乐报》上发表文章《在实践中探索》,对在演唱中运用轻声还是气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她写到:轻声的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的技术手段之一,这种手段在西洋唱法和我国戏曲、民歌演唱中都是存在的,不能与外来的和港台的流行歌曲相提并论……


只可惜,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服其他人。


一位主管意识xing态的高级老ye点了《乡恋》的名,说大陆现在有个“李丽君”……


李老师所在的中央乐团某L导也让人捎话,警告她如果再这样走下去,请另谋高就。


而李老师也是挺倔的——到了84年春晚,李谷一的自我介绍已经是自来“中国轻音乐团筹备组”了。


米兰看到报纸上的诸多文章的时候,表情也很难看:“我挺喜欢这首歌的……看样子,以后不能唱了啊?”


夏天安慰她:“会的,放心吧。不过,怕是得等几年,总是要唱的。”


夏天看着窗外,远眺:“你要知道,其实现在被批判的不是《乡恋》,而是超出人们传统认知的新唱法。”


“新事物的产生总是经历着曲折的过程,而这种新的演唱方式、新的文艺样式,虽然在现在不被看好,被无数声音批判。”“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了,要百花齐放,要开枝散叶,不能墨守陈规,不能不接受新的东西。”


至于现在嘛,稳住别浪~


……


虽然新歌的事情让不少年轻人噤若寒蝉,但正如夏天所说的那样,“总是要唱的”。


月末的时候,又一部新电影上映了。


《雾都茫茫》!


这部电影,厉害!


夏天他们第一次看的时候,好些人当时就觉得害怕了!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部特侦片,或者叫反特片?


在70年代初,一部手抄本小说开始在知青群体间流传。


故事始于一条幽深的石阶,石阶尽头通往一座阴森的老宅。一只带血的手搭在老屋的门槛前,一双绣花鞋缓缓移动着……


即使早已记不清具体情节,但想必很多人都对这段阴森恐怖的开篇记忆犹新。


这部手抄本小说就是著名的《一双绣花鞋》。


那个时候,小说肯定不能公开发行,完全是靠着手把手之间的传抄散播。


根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小说的传抄数量曾经一度接近一百万册,而且越传越广,内容也越抄越玄乎。


即便当时没看过手抄本的朋友,也一定听过小说的名字。


久而久之,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已然超越作品本身,成为了一桩都市传说~


就在去年的时候,小说得以正式出版!


这不,连电影都有了。


据说,电影原名《静庐凶杀案》,在上映时被改名为《雾都茫茫》。


这种害怕又让人忍不住想看的新鲜感觉,是之前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没有的。


恐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情感,也是人类欲罢不能的探索动力。


在后世,恐怖片和喜剧片可是以小博大的唯二选择!


这部电影威力有多大?这么说吧!


当天晚上,米兰就来敲门了~


夏天:“干什么?”


门外的米兰:“我一个人有点怕。”


夏天透过门缝看到,这婆娘抱着一个枕头,嘴角一抹诡计得逞的笑容。


枕头都抱过来了,你要干什么?!


夏天:我要是让伱进来,就该我害怕了!


……


4月1日,愚人节~


中银开始在国内发行外汇兑换券。


外国人、华侨、三地同胞过入国内时,须将所持外币,在中国银行或指定的外汇代兑点。


以当时的汇率,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


这算是正式开始流通了!


外汇券有7种面额,最大的100块,最小的1角。


物以稀为贵,这一条在什么时候都是成立的。


外汇券能买到很多紧俏物品,这就注定它稀有而有价值。


依规定是不准私自在民间兑换,但很多心思活络的人都尝试着偷着换。


因为它的官方兑换价与黑市价向来有很大距离,有很大的套利空间。


这倒腾外汇券,在之后几年,都是一个捞偏门的发财路子。


当然了,抓的也挺严!


到了月中,国际上传来了一个消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去世了。


他的死竟然在国内引发了一波萨特热潮?!


走在大学和高校中,几乎每人腋下夹着一本萨特,每个人都能说上一句“他人即地狱”。


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学习,喜欢看书,喜欢思考,所以哲学也非常火。


在91年出版的《西方思潮于中国大学生》中,著者在魔都13家高校统计得出:85年到86年,拥有和看过萨特、海德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等著作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0%~


在前几年恢复高考后,大学生社会地位非常高。并且有实际利益,让大家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所以在整个80年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全社会发自内心认同的价值观。


这个时期,阅读哲学、科学、文学著作,是非常高大上的行为。凡是有志青年,都会设法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这时候知识分子谈钱还是很难为情的,人人都有激情,并且不是一般的激情,是继往开来的激情。


因为上述社会氛围,当时博学多才的穷学生,能吸引异性眼光。


这也是一个很强大的激励~


这时娱乐活动极少,连电视都罕见,看书已经是最好的娱乐活动了,不像后来有这么多网络游戏、短视频来抢占青年们的时间。


生活压力也没后来这么大,有大段的业余时间,可以被用来系统阅读某一领域的著作。


甚至能够看到几个人坐在马路边上,讨论文学的巨大热情。


而90年代后,再也没人崇拜知识了,都开始崇拜“企业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