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80章 朕,避他锋芒?(明天上架)

第80章 朕,避他锋芒?(明天上架)

作者:一天写三章 返回目录

……


“前线探得军情!”


“陈仓方向,马腾、韩遂果然只出了一支疑兵!其真正主力,已然绕道萧关,顺着六盘山突入关中!”


“有确切消息——三日前,泾原破!”


“两日前,华亭破!”


“一日前,千阳破!”


“最多还有半日,马腾、韩遂的兵马就能绕过陈仓,途径郿县!”


对方的速度比刘协想象的还要快。


进入郿坞之后,刘协本以为能够稍稍休息一番,养精蓄锐。


可昨夜提前出发的牛辅在得到刘协的情报后,虽没有选择渡河,却还是往萧关方向派去斥候。


事实比所有人预料的还要糟糕。


马腾、韩遂,此刻已经突破了防线,进入了关中。


“如此,郿坞的防守,便全部交给子循(高顺表字)了。”(注1)


张辽长于进攻,尤其善于骑兵作战,所以这短兵作战算是张辽的一个弱点。


所幸,张辽身边一个同僚恰好能够补足他的缺点。


高顺身后站着百余名身披重甲,手持大盾、钩镶的士卒,随时等候待命。


这一百名士卒,就是昔日刘协和董卓在北宫中用来对阵的士卒。


之前,刘协曾建议董卓组建一支适合在关隘、山地作战的陷阵营,并将这陷阵营交予了高顺率领。


虽然后面因为种种事宜,这陷阵营并未在棋局上展示自己真正的风采,但这并不妨碍刘协放心的将郿坞的防守全权交给高顺。


“末将领命!”


高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首考”即“实战”。


但配合上郿坞自身的防御工事,高顺有信心守住此地!


“好,那便竖起龙纛,告诉对岸的敌军——”


“朕,就在这里!”


对岸。


逐渐逼近的骑兵。


正如汉军已经打探到了他们的踪迹。


他们同样也探到了渭水南岸的踪迹。


“汝说,郿坞升起了大汉龙纛?”


无论是马腾还是韩遂,之前都是边境汉吏。


虽然他们都曾攻伐过大汉郡守,甚至还一度入侵过三辅之地。但当他们听到大汉龙纛于自己对面升起时,心头还是有些发憷。


“文约(韩遂表字),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我等来到关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天子,自然要破了关隘,将其拿下!”


马腾有些踟蹰:“何必要进攻天子?反正我等已进入关中,倒不如直取长安,如此不还是一样的吗?”


韩遂险些被马腾气笑。


“若得不到天子,我们还来关中做什么?”


“此次士孙瑞亲自去寻我们,求我们出兵诛董卓、清君侧。虽有搬弄是非之嫌,但这确实是我等最好的良机!”


“一旦得了天子,我等便能取得朝廷的权柄,做下一个董卓!”


“反观那长安有什么用?就算进去了,又能劫掠些什么东西?就算劫掠些什么东西,难不成还能带回到陇右不成?”


韩遂恨铁不成钢:“董卓只是被调走了,可不是死了!”


“若是我等不能得到天子,就算破了长安又如何?董卓照样可以率领大军杀回来!到时候你我这些兵力,难道可以抵御董卓的虎狼之师吗?”


“尔今之计,唯有挟天子,方才能成就大业!”


韩遂比马腾年长些,还曾去过洛阳,见过何进,见识心性都要远胜马腾。


他明白,越是这种时候,越是成王败寇!


他和马腾可不像袁绍、袁术,远在关东,董卓打不过去。


他们就在陇右!


若是此事不成,那董卓未来的报复对于他们来说将是致命的!


“这天子以为躲在一個坞堡中,我们就拿他没办法不成?”


韩遂凶相毕露。


“全军下马!准备器械!大不了将这些士卒全部拼死在这里!只要得到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


马腾见状,也收起了自己的优柔寡断。


“既如此,自当与文约兄一起进攻郿坞!”


马鞭重重一扬。


二人身后的羌族骑兵狰狞着面庞,朝着郿坞杀去。


他二人麾下兵马,大都是羌人。


羌人虽身材矮小,但凶悍远胜寻常汉卒!


他们不少人手中的武器都还是骨刀、骨锤。


与汉人士卒相比,他们才不管郿坞上空飘荡的那面龙纛意味着什么。


他们只知道,若是拿下郿坞,必然可以得到里面的财宝,玩弄里面的女人!


正在郿坞墙头督战的高顺见到这群羌族士卒如此凶悍,便来到了刘协身边。


“陛下,还请移步坞堡内部,先避其锋芒,免得伤到陛下!”


刘协此刻也听到了那群羌人犹如狼嚎一般的叫声。


这非但没有让他畏惧,反而朝外面看去,以大汉天子的目光审视外面奔走的这群异族。


“朕,避他锋芒?”


刘协觉得好笑。


“自古以来,就没有避让异族的诸夏天子!”


“昔日犬戎攻打镐京,便是周幽王那样的天子都没有选择逃走,而是死在了骊山下!”


“子循莫不是以为,朕还不如他姬宫湦吗?”


刘协搬来一把胡凳,直接坐在城头。


“来人,给朕披甲、备刀!”


“给城下知会一声,就说大汉天子首级在此,想取的……让他们自己滚到朕面前来!”


——————


注1:


又到了起表字的时候,和牛辅一样,高顺的表字在史书上同样没有记录,只能自己给取一个了。


首先,在东汉末年,刘熙写过一本《释名》的书,里面将“顺”这个字解释为“循也”。


考虑到刘熙与高顺生活的年代基本一致,所以对字的释义也估计差不多。


之后,我记得以前看《太平寰宇记》,里面貌似有一个叫桥顺的人。然后去查了一下,发现他的表字是重产。


综合“顺,循也”的释义,我猜测古人对这个“顺”的主要释义其实是在延绵子孙这一方面。毕竟古代对于家族兴旺一事十分看重。


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子循”这样的表字,一方面更贴近释义,另一方面在平仄上要押韵一些。“高子循”比之“高循德”、“高循宗”什么的,貌似都要好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