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102章 审查

第102章 审查

作者:好想吃薯片 返回目录

三天后,晨。


“这个稿子好!”


王洋脸上浮现出巨大的兴奋之色,“寓教于乐,思想性、娱乐性都不差!”


被喊来的江怀延,拎起一旁的竹壳暖壶,给他倒一杯水端去。


“这个江弦,真是会为我们排忧解难,您拿三个编剧换他一个,这买卖,值。”


“这件事倒和江弦没什么关系,处理他们三个,本身也是应该的,是正厂里的风气。”


王洋喝一口水,“不管怎么说,这个剧本先拿给他们看看,都看过以后,过与不过,拍与不拍,尽快给出个结论。”


“没想到边城这么快就剪出来了。”朱琳一阵不可思议。


作为演员之一,她也受邀前来观看《边城》的粗剪样片。


“我给你那剧本你看了么?”江弦问。


朱琳眨巴眨巴眸子,“看了,还挺有意思。”


她需要这么一部戏来积累经验。


和朱琳齐名的龚雪,这时候可已经在电影《祭红》里饰演女主了。


不过因为初登荧屏的关系,龚雪的表现比较一般。


“真是好长时间没来北影厂了。”朱琳有些怀念。


“还早,我陪你到处走走。”


俩人在院子里溜溜达达,这会儿天冷,基本院子里看不着啥人,不过江弦还是看到一抹熟悉的身影。


陈佩斯,这会儿虽然有头发,不过长了张天生的喜剧脸,浓眉大眼,仍旧感觉像是个行走的表情包。


他站他爹陈强旁边儿,他爹长得跟老了的陈佩斯似得。


陈佩斯不是北影厂的演员,拍戏调过来的,北影厂对男演员颜值要求比较高,这会儿流行一句话叫:“北影厂帅哥林立,上影厂美女如云,八一厂的好演员个个英姿飒爽,长影厂的老戏骨人人演技过硬。”


“陈老师,早上好。”江弦打声招呼。


“哦,同志伱好!”陈强也回一句。


陈小二学着他爸,在旁边儿嘻哈点头,“同志你好。”


江弦跟朱琳又走出去一截,才指点起来,“你看那个小演员,让他稍微化化妆,演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绝对没啥问题。”


朱琳听了很有心理负担。


“哎呀,我们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


“我这可不是议论,我是讨论。”江弦义正言辞的说。


他这话不是空口无凭,他看过陈佩斯年轻时候演中年人的照片,只能说有些人20岁就长得跟40岁一样了,40岁还长得跟20岁似得。


“江弦!”


他俩溜溜达达,迎头撞上江怀延。


“走走走,怎么还在外面儿溜达,忘了今天的事儿了。”


“没事儿,成竹在胸。”


“快去吧,好些人等着你呢。”朱琳推推他。


跟着江怀延去到北影厂主楼,上到3层东,进到一间小办公室里。


里面除了王洋,还站了好几个编辑,以及几位领导,一共十七个人,都是负责今天的《车水马龙》的剧本审查。


剧本过不过,就看他们脸色。


十六个审查人员有投票权,王洋作为厂长,有一票否决权。


此刻,一屋子人正相互传阅着稿子,交头接耳。


“江弦来了?”王洋一句话,屋里所有人目光齐刷刷朝他看去。


“江老师,坐吧。”施乃新贴心的给他拎了把椅子过来,还给他倒了杯水。


“相信你也准备好了,咱们今天在这儿,好好聊聊《车水马龙》这个剧本儿,讨论讨论。”王洋开口道:“先说说,你是怎么想出创作这个剧本儿的?”


江弦喝一口水,稍作思索。


“马车进京这个问题,很早之前我就注意到了,影响市容市貌,但又不好管理,这是我们社会生产生活中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且一直存在。


当我聚焦于这个问题,我便发现这种现代城市化变革政策,必然会引发新旧更替的核心冲突,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再把这种冲突拓展,引伸到青年一代和上一辈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增添戏剧性的效果。


像《李双双》那样,形成诙谐幽默的家庭剧,寓教于乐。


我沿着这个思路,一点点往下创作,最后磕磕碰碰,写出了这么一个剧本儿。”


他说完,王洋点了点头,“年轻人就是有想法。”


“人作家的层次就是不一样,搞个剧本儿游刃有余。”


“京郊的马车问题一直存在,没人能想到写个剧本儿,人家就想到了。”


“这就是作家细微的观察力。”


“.”


江弦静静听着。


实际上,这部反应京郊问题的电影,反倒是由上影厂拍摄而出。


上影厂身在上海,却特喜欢拍四九城,《城南旧事》也由上影厂拍摄,在上海滩拍出了20年代老京城的风貌。


不过这也和各大厂拍摄属性相关,上影厂爱拍城市片,长影厂拍工业片,八一厂自然是战斗片。


至于这部《车水马龙》.


这是一位京城编剧赵大年的作品,此人是京城农机局有名的笔杆子,《琴童》《车水马龙》《当代人》这些电影都出自他笔下,都在全国引起轰动,颇为经典。


《车水马龙》的故事也不复杂。


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女主角艾京华,作为部门干部,来京郊要为公社装备一批汽车,代替马车进城送菜,遭到了马大车为首的老马车把式顽固反对。


暗线:艾京华是马大车未过门的儿媳妇,马大车的儿子参军去了,整部电影没几个镜头,所以马大车根本不知道这重关系。


这其实就有点后世网文的意思,观众们掌握着“信息差”,知道艾京华和马大车的底层关系,再看公公费尽心思耍鬼招对付自己的儿媳妇,就自带很强的爽感以及喜剧效果。


很多时代造就的老电影后来都褪色了,但《车水马龙》依旧是能吸引人看进去的一部。


聊了一会儿,王洋点评起来。


“你这个剧本,内核是新旧冲突的改革电影,叠了未来公公和儿媳这一番,哪里藏哪里露,铺设好伏笔,再一一打开,层次多了起来,写的很有想法。


就是这个结尾,这个公公观念的转变,仅仅是捅破了这层玻璃纸,就意识到了错误,立意一下就弱了,不过这个局限不是你能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这已经非常不错了。


“谁还对这个剧本有什么意见么?”江怀延问。


“我还有几个建议”


有几位编辑给江弦提了出来,让他回去再对那些问题修改,随后表态同意过审。


“我没什么意见了。”


“我还要提个要修改的小毛病。”


“我觉得不能过。”


“.”


一圈儿人轮番表态。


十七个人,有十四人认为可以通过,两个人不同意。


最后的决定权交给王洋。


办公室里有些安静,落针可闻。


他沉吟片刻,给出最终意见。


“我认为是可以拍摄的。”


江怀延与有荣焉,颇为兴奋。


“那《车水马龙》就是.”


“过堂了!”


过堂也就是说剧本没啥大问题,可以向上面申报立项筹拍了。


拍电影是件大事情,拍一部电影要拉起一支队伍,也就是一个剧组的人。


一年到头,北影厂就拍那么几部片子,一个萝卜一个坑,想参与进来人海了去了。


这年头编剧地位又高。


简而言之,江弦要在北影厂成为很多人的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