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04章 《三岔巷劫案》

第204章 《三岔巷劫案》

作者:好想吃薯片 返回目录

“请进、请进!”


江弦把蔺兴汉几人请进门,拿几个待客的把儿缸子沏了茶。


“你们搞电视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去年你们央视拍那部《有一个青年》,我和那本的作者张洁老师是老朋友,那电视拍的有多不容易,我也算有所耳闻。”


《有一个青年》全片投入只有几百块钱,这电视的导演蔡晓晴,就是蔺兴汉他们手上的几位大导之一,还拍了《蹉跎岁月》《三国演义》《文成公主》.


蔺兴汉听得有些感动,又面露尴尬,“说出来不怕您笑话,别看我们是弄电视剧的,其实以前连电视剧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去年我们广播电视代表团到英国BBC访问,人家那边电视剧搞得很好,BBC的电视剧不光在英国播出,还面对全世界发行。我们也是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什么叫电视连续剧、什么叫电视系列剧。


所以今年一回来,上头也发了狠,一定要树立起中国电视剧的品牌,有很大的决心,要把电视剧这一块搞起来。”


江弦拎把椅子坐下,“您先说说您的要求吧,有什么想法?”


蔺兴汉一脸诚恳,“先和您透个底吧,我们能批下去的经费不多,所以还是准备拍单本剧,尽量实景拍摄,这样一来,不仅成本低,而且《有一个青年》已经走出了这条路子,有他们的拍摄经验作指导。”


单本电视剧,也叫“三集片”,相当于里的短篇,戏剧里的独幕剧。


成本比较低,因为一般只有一集到三集,情节紧凑、人物不多,不扯什么有的没的,全程推主线,单线索叙事,像后世的英剧《神探夏洛克》就是典型的单本电视剧集,一季三集。


“除了是单本剧,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我给您说几个片子,您可以参考参考,您应该知道,去年老人家访问美国,签了一堆文化交流协议,今年咱们央视就引进了一部《大西洋底来的人》,社会反响相当不错。”


“这个我看过。”江弦说。


《大西洋底来的人》,每周四的晚八点在央视播出,黄金档,是部美国科幻片,讲变种人来到都市拯救危机,还大战异形怪物,有点类似于海王,总之在中国播出以后影响极大,“麦克镜”也就是蛤蟆镜,立马成了中国青年的时尚。


“这几天,咱们台里又引进了一部《加里森敢死队》,不过这片子意识形态太扭曲,容易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上头已经叫停,中止播出了。


还有前段时间我们单位有个导演,弄了个剧本,叫《敌营十八年》,是个《山花》上的电影文学剧本,讲的是深入敌后执行情报工作的英勇故事,我看也挺好”


蔺兴汉絮絮叨叨的讲了几个剧本,江弦大概听明白了他想要啥。


主旋律,政X正确,夹杂着点反思、伤痕,还要打破样板戏式的艺术程式化,题材不陈旧。


最后还得是单本剧,能够实景拍摄,内容简短,单线索叙事,情节紧扣主线,三集就拍完。


“我大概知道了,这事儿我先考虑考虑。”江弦不露声色。


蔺兴汉也知道他要求提的太多,补充道:“江弦同志,这也只是我一个简单的想法,您先找一个方向试着写写,只要质量足够,我们肯定不会让伱白受累。”


“嗯,我知道了。”江弦把他们送到楼梯口,反身回到屋里。


踱了两圈。


写什么呢?


革命题材肯定是不能写了,哪怕写出花来,也比不上八个样板戏啊,而且后世那些革命剧里的角色,人家这会儿好多还活着呢,敢乱拍,不得找上门大嘴巴子抽你。


历史古装更拍不了,光服装就够剧组喝一壶的,哪能准备得起,就像王扶林今年的那部《敌营十八年》,看不到主人公的全景,只有中近景,为啥呢?


没衣服。


剧组四处借军队服装,最后借着了件上衣,没借着裤子,所以拍摄的时候只能拍中近景,这样观众就只能看见上半身,看不见裤子。


还有一场戏是拍8个匪兵,由于只有两条裤子,就只好让有裤子穿的匪兵在前景,挡住后景没有裤子的其他6个人。


这寒碜条件,说起来那都是一把辛酸泪。


“得能实景拍摄.”


如果要用实景,那时代背景其实就已经定下来了,就是改开后这几年。


范围瞬间缩小很多,江弦取出一份稿纸,把适合这个背景的电视剧,大致那么一列:


《排球女将》,日剧,体育竞技,80年代引进后引起轰动。


《血疑》,日剧,80年代引进,爱情题材,医院掉包、不治之症、绝望爱情。


《星星知我心》,台剧,家庭儿童题材。


《便衣警察》.划掉,题材敏感,容易被秋后算账。


《血色浪漫》,顽主,爱情.划掉,题材敏感,价值导向不正确,场景太宏大。


江弦一条条的划拉,家庭题材、爱情题材他不擅长,这种台词对话太难写,不好把握。


至于《排球女将》,这个剧是挺好的,排球题材天花板,不过不好拍摄,因为这部剧的拍的和《篮球火》差不多,都是科幻体育,玩儿的是特技。


当年这部剧在国内一播出,掀起轰动的同时,也坑惨了中国女排,全国的球迷纷纷给郎平写信,质问她:你为什么不学习小鹿纯子的绝招“晴空霹雳”,你是不是飘了。


郎平就很无奈,也不知道该怎么和淳朴的人民群众解释。


一页稿纸,江弦噼里啪啦的挨个划上条条道道。


密密麻麻的一条条横线中,只有一部剧最终幸免于难


——《三岔巷劫案》,反特刑侦。


“谁拎的西瓜啊,还是黑蹦筋儿。”朱琳推开门,曲腿换着拖鞋,诧异的看向桌上。


“还是昨天那一拨央视的人。”江弦给钢笔灌着墨水,桌上摆了一沓写满字的稿子。


正是那部《三岔巷劫案》。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改开后的故事,单线索叙事,一环套一环,全程追查凶手不干别的,江弦刚好把它写成三集。


“你答应给他们写电视剧了?”朱琳在他身边坐下,翻开剧本看了一眼:


阴暗的天气,街头刮着冷风,人影稀稀疏疏。


穿着灰色银行制服的钟琴,提着一只暗红色、帆布面小手提箱,走出储蓄所大门,拐进昏暗、狭窄的三岔巷。


不远处,一个黑洞洞的枪口伸出。


[枪响声]


钟琴(痛苦倒地)


[工厂锤击钢板的巨大响声]


小轿车里,中年男子雷迅(脸色一变,皱起眉头):“停车。”


[刹车声]


一辆卡车从轿车旁驶过。


不远处,气喘吁吁的李禄安(不顾一切朝车子的跑来),指手画脚说:“有人中枪了!钱也被抢走了!”


雷迅脸色镇定:“中枪者在哪儿?”


李禄安:“就在前面巷子里。”


(奔跑过去)


[脚步声,喘息声,呻吟声]


雷迅(蹲下,查看钟琴伤口):“快送去医院抢救,给公安局刑侦队挂个电话。”


[轿车载着钟琴疾驰而去]


雷迅(对现场进行勘察,蹲下捡东西),是一枚子弹壳。


“嗯?”


朱琳哪看过这个啊,一开始就是“砰”的一枪,很吸引眼球,充满兴趣的继续看了下去。


这会儿意识形态还没到后世那种程度,第一个镜头就是枪击储蓄所营业员,可以说是赚足了眼球,丝毫不亚于后世人看《隐秘的角落》的第一个镜头爬山。


刑侦队的人很快过来,雷迅要言不烦,给刑侦女队长宫萍介绍了基本情况,原来钟琴要去给分行送现款,储蓄所车迟迟没来,她不听同事李禄安的劝阻,违反制度,打算直接去坐公共汽车,结果就这么出了事,钟琴不仅丢了性命,还丢失了储蓄所三万块的巨款。


看似一场意外,却又充满预谋。


刑侦队那边,宫萍反倒对雷迅这个老男人的身份感到好奇,原来雷迅是“龙王归来”,正是刑侦队来报道的新处长,也是十几年前的老处长。


嗯,反思这不就来了么。


嗡嗡嗡闹得社会问题乱成堆,还得请十几年前被下马的老将出马解决。


之后就是破案了,雷迅认为此时绝对不是巧合,充满阴谋气息,先找到三个怀疑对象。


这部剧的逻辑其实有点牵强,不过刑侦都这样,不能仔细琢磨,层层反转看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而且包裹着伤痕、反思,正是这会儿大众们喜欢看的东西。


江弦只写了一集。


朱琳正兴奋着,看到有母女给刑侦队提供了线索,说在公车上遇到了“长疤人”,刑侦队给这个“长疤人”画了像。


那这个“长疤人”到底是谁呢?再往后一翻,好嘛,没了。


“哎呀,你真讨厌。”


朱琳轻踢了下坐在旁边吃西瓜的江弦,“你怎么还没写完?”


江弦一脸无辜,“我写得慢能怪我么,我又没让你看。”


“后面呢?后面是什么呀?到底谁是凶手啊?”朱琳蹙着眉头,咬着薄唇,一脸的欲求不满。


她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单本剧和电视连续剧,某种意义上就是个长短区别,单本剧的每一集末尾,也要像电视连续剧一样留个钩子,钩的观众们心痒。


江弦也是这么写的《三岔巷劫案》,第一集先写出三个嫌疑人,再在这集末尾引出“长疤人”画像这个高潮,到底“长疤人”是嫌疑人中的哪一个呢?


观众马上就要看到了。


嘿,这集它没了。


这看完,怕是一晚上都睡不好觉,一掀开被窝里面全是“长疤人”。


当然,这种剧情的后续发展在后世屡见不鲜,也成了固定套路,这个“长疤人”自然不是这三个嫌疑人中的任何一个。


江弦吃着西瓜,把后续的剧情给朱琳简单讲了一遍。


在他的计划里,第二集,刑侦女队长宫萍和雷迅依次排除三个嫌疑人的作案可能性,这时候雷迅就提出来一个新结论:还有第四个了解案件的人!


观众的期待瞬间又被拉高。


刑侦队在雷迅的指挥下,已调查,果然找到了一个新的怀疑对象,朱云霞。


接下来刑侦队与朱云霞斗智斗勇,互相试探,又听说这个朱云霞年轻的时候是个好姑娘,一场嗡嗡嗡沾染上不少坏习惯,现在三十多了还单身。


你看,这不就又反思上了。


另一边,“长疤人”也找到了,正是和朱云霞乱搞男女关系的郭子瑜,俩人察觉到有所暴露,在一起喝起了葡萄酒,朱云霞中毒身亡,郭子瑜慌忙去取赃款,结果被缉捕归案。


两个嫌疑人全部归案。


案件到这里看似结束了,但还有很多蹊跷的地方,刑侦队找不到赃款,郭子瑜也坚称朱云霞是自杀。


雷迅左思右想,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他猛然想起那一夜他让司机停车时,一辆卡车疾驰而去。


宫萍也很快想到一个被忽略掉的嫌犯。


“处长,会不会是他?”


雷迅一脸严肃的点点头。


“这个狡猾的家伙,我们第一天就被他瞒过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朱琳小口把西瓜籽儿吐在手掌心,黑蹦筋儿的籽儿是红色的。


“到底是谁啊?你们作家真是会吊人胃口。”


这故事朱琳听得是又急又爽。


江弦努了努嘴,陛下把手伸过去,接了接他嘴里的西瓜籽。


“你别急嘛。”江弦说。


刑侦剧的高潮是什么?


所有人都觉得凶手已经被缉拿归案了,结果还有漏掉的线索,真正的凶手另有其人,这个时候就头皮发麻,肾上腺素快速分泌。


等江弦把第三集一讲,把最后的审判一说,以最后一个幕后凶手视角,剥丝抽茧,反向呈现出这场劫案,朱琳听得那叫个激动,两手都不自觉的攥紧。


“原来是这样!”


她快速的把整个剧情在脑海里捋了一遍,大觉震撼,“写的真好,你这部剧拍出来一定能火!”


陛下的夸奖对江弦相当受用,晚上她嗓子都差点喊哑了。


后面几天,江弦专攻《三岔巷劫案》的剧本。


一共就三集,很快就把这个电影文学剧本拿了出来。


蔺兴汉拿来一看,忍不住拍案叫绝。


“妙啊!妙啊!”


他把大腿都拍红了,赞道:“不愧是大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精彩!”


蔺兴汉是真看爽了。


这剧本不光跌宕起伏,主旋律满满.关键它还好拍!


都不用找地方取景,直接在京城找几条巷子拍就得了。


“江弦同志,你这个剧本,我们央视要定了,这个主题写的很正确。”


蔺兴汉又看几遍之后,给江弦拍了板,“至于电视剧的稿酬,我们这会儿才刚刚起步,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我们愿意给你开一集100块。”


“这有点低了吧。”江弦皱了皱眉。


蔺兴汉当即汗流浃背,他也没办法,这会儿的电视剧,撑死了一集也只能给他个一百块了。


“.这个。”蔺兴汉快速的想着办法,看看还有没有能打动江弦的筹码。


正想着,江弦忽然开口。


“蔺老师,这样吧。”


他面露一脸纯良之色,“我想请您再给我帮一个忙。”


蔺兴汉迟疑了下,“你先说说。”


江弦便把他计划拍摄《中国文学》的纪录片的事讲了下。


如今拍纪录片的事已经有眉目了,但播放是个问题,按江弦的计划,这片子如果能拍出来,肯定不能在电影院播,一定是上电视台,那电视台里最好的毫无疑问就是央视了。


“.”


蔺兴汉暗叹一声,果然,天底下不要钱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这件事我尽量帮你吧。”


蔺兴汉是后来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主任,后来央视实行制片人制度,一共三个制片人,王扶林、杨洁还有他。


有蔺兴汉帮忙这事儿应该不难,央视也没那么神圣而不可企及,感觉拍的不错自然就会播。


NBA就是这么播起来的,一盘录像带寄到央视,他们觉得特好就直接播了。


所以江弦其实也不算太难为他,相当于就拿了300块的稿酬,算是拿这剧本和蔺兴汉交上一交。


这会儿国内的电视剧几乎是一块儿空白,他就从这个未成形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开始。


未来的三巨头,他先取蔺兴汉,王扶林、杨洁二人徐徐图之。


也不知道郑小龙在哪干啥呢。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