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三国:我不是刘封 > 第193章 汉魏罢兵,刘备入长安祭祖(6k)

第193章 汉魏罢兵,刘备入长安祭祖(6k)

作者:神纹本神 返回目录

“长安虽夺,但曹真张郃等人尚在关中,陛下亦需尽快结束宛城战事,亲往长安,以定雍凉大局。”


说话的是侍中程畿,自马良去当长沙太守后,常跟在刘备身边的侍中就只有程畿和郭攸之。


既是武侯祠十四文臣之一,又是文臣中少数有武将风的一类,程畿能出谋也能带兵,刘备也常将程畿带在身边。


一旁的郭攸之,亦有同样的想法,更提及了荆州在钱粮人力上的压力。


跟曹丕在宛城对峙,对钱粮的消耗颇大,也劳累役夫。


眼下诸葛亮和法正又都不在江陵,时间若是拖得太久,或会再生意外。


最重要的是:对峙太久会影响农耕。


对于农耕时代,影响农耕的后果就是军民吃不上饭。


若吃不上饭了,什么都是虚的。


“曹丕亲引大军,想尽快结束战事,可不容易。”刘备斜倚凭几,似有犹豫。


程畿进言再谏:“先贤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燕王已夺取长安,陛下也无需再执着宛城。知足知止,方能避免灾祸。”


郭攸之亦谏:“韩非子曾论十过,其一过为‘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吕不韦曾论权勋,亦言‘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


臣请陛下斟酌。”


不论是程畿还是郭攸之,都在引经据典来劝谏刘备。


程畿引用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以老子克制欲望的思想来劝刘备知足知止。


郭攸之则引用的是《韩非子》《吕氏春秋》,来劝刘备不可贪婪刚愎,主张舍弃小利以谋长远。


虽未直接说出具体的策略应对,但寥寥数语也达到了让刘备斟酌深思的目的。


贪。


往往会令大好形势出现不可预知的意外。


就如前几年关羽水淹七军一般。


若不是关羽太贪,也不会被孙权偷了江陵。


也应了《道德经》中知足知止能避灾祸,应了《韩非子》中贪婪刚愎是亡国陨身根源。


刘备没有立即决定,是知足知止,还是贪功对峙。


这等军国大事,也不是脑子一热就可以决定的。


刘备也不是袁绍。


会郭图说一句打就打,审配说一句不打就不打,选择困难症在刘备身上并不明显。


刘备考虑更多的是:


若是停战,是否错过了夺取宛城的良机?


若不停战,是否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意外?


刘备在犹豫。


对面的曹丕同样在犹豫。


若是退兵,宛城极有可能被刘备夺取。


若不退兵,万一关中局势继续恶化,刘封会威胁到潼关甚至洛阳。


毕竟。


刘封能打出一日破武关、十日破峣关,出兵一个月就拿下长安的骇人战绩,焉知不会再破潼关、兵指函谷关?


大帐中。


曹丕头疼如麻。


每次头疼的时候,曹丕都会想起昔日的曹操,也是经常这般。


正逢司马懿入帐询问夜间口号,曹丕下意识的道了一声“鸡肋”。


一时之间,曹丕和司马懿都愣住了。


昔日曹操于汉中之战时,也是面临进退两难,以“鸡肋”为夜间口号,主簿杨修听闻后便整理行装,旁人问原因时,杨修就答“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虽说杨修最终被曹操以“泄露机密”为由处死,但曹操最后的撤兵也证明了当时的杨修猜测无误。


而眼下。


曹丕竟也发出了“鸡肋”的感慨。


彼时彼处,此时此处,竟有相似之感。


“仲达,可有良策教朕?”


曹丕叹了口气,轻声询问。


司马懿欲言又止。


这,能说?


杨修之死历历在目,至今令司马懿感到头皮发麻。


虽说曹丕不是曹操,但司马懿也不能去妄言退兵。


“仲达有话,不妨直言,你乃朕的肱骨,不是外人。”曹丕看出了司马懿的顾虑,遂又安抚。


司马懿斟酌了片刻,道:“太尉在军报上称‘太子虽败,但并未辱没门风’;又称‘中原富饶,非一时胜败能决’。


故太尉文和公亦有言,用兵之法,先胜后战,预估敌人的实力然后调兵遣将,故而能举无遗策。


文和公又言,群臣之中,无人是刘备对手,即便以天威亲临,也难有万全之势;先贤有舜舞干戚使有苗臣服,故应先文后武。


臣以为,陛下应该斟酌考虑,两位太尉的忠言。”


司马懿是懂明哲保身的。


分明是自己想说的话,却引用钟繇和贾诩的话。


一个是现任太尉,一个是已故太尉。


至于他司马懿?


嗯,司马懿只是认同两位太尉的言论,而且称其为“忠言”。


这趋利避害玩得叫一个溜。


不论是钟繇还是贾诩,在曹丕心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


昔日曹丕听说钟繇有块玉,想要又不好明说,就托人去暗示,钟繇二话不说就将玉给了曹丕。


以小见大,足见二人情谊。


贾诩则是直接支持曹丕为世子的人。


昔日曹操私下询问贾诩曹丕和曹植谁适合当世子,贾诩直接来了一句“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


而如今。


贾诩已故,钟繇老迈。


大部分人都有个脾性,越是求而不得的就越在意。


故而。


死了的贾诩往日忠言,比活着的司马懿忠言更“顺耳”。


老迈的钟繇忠言,比健壮的司马懿忠言更“顺耳”。


曹丕亦如此。


这些劝谏的话若由司马懿直接说,曹丕又会被动触发“帝不听”,还有可能埋怨上司马懿。


可假借贾诩和钟繇之口,曹丕听起来就顺耳多了,或还会在心中来一句“悔不听太尉良言,方有今日之祸”。


而曹丕的反应,也如司马懿预料。


钟繇军报上的劝谏历历在目,故太尉贾诩的忠言犹在耳边。


良久。


曹丕心中有了决定:“朕若直接退兵,等于是弃宛城诸将士于不顾;宛城,朕可以让,然而宛城诸将士不能有失。


仲达可派人替朕传讯于刘备,彼若肯罢兵,朕愿让出宛城;若三日后博望坡的汉军不肯撤离,朕会调北方四州之军力,与刘备不死不休。”


谈归谈。


曹丕也没丢了锐气。


加上三日期限,其实也是在争面子。


大意就是:若刘备信守承诺的将兵马撤出了博望坡,那曹丕自然也有帝王的风度不会趁机抢占博望坡险要继续对峙;若刘备连兵马都不敢撤出博望坡,那曹丕为了脸面就会继续跟刘备死磕。


对于曹丕这个位置的人而言:军事更多服务于政治,而非单纯的胜败。


曹丕的信使很快抵达了博望坡。


黄忠不敢自专,派岳举带着曹丕的信使去刘备的大寨。


见曹丕信中那毫不掩饰的“你我各退一步”之意,刘备不由发笑:“想撤兵竟还要与朕相商,曹丕不如其父多矣。”


嘲笑归嘲笑。


刘备也认真的权衡利弊。


汉魏双方,目前其实都是在强撑。


不论是刘备还是曹丕,这几年都在大量用兵,很少有与民更始的时候。


在宛城继续对峙,对双方都没好处。


思虑良久。


刘备同意了将博望坡的兵马撤回。


不仅如此,还将宛城西面的张飞以及东面的赵云也撤回了大寨。


只不过在撤回大寨后。


刘备又令众军在南门外列阵,营造出一副准备强攻宛城的声势。


大意就是:既然你诚心诚意的让出宛城,那朕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可若反悔不讲道理,那朕也是会拳脚的。


换而言之。


刘备压根不怕曹丕反悔,将博望坡的兵马撤回来,也仅仅只是让出了一道防线。


大不了继续对峙。


谁怕谁啊!


可若下次曹丕想撤兵,那刘备就不会和和气气了。


曹丕倒也没反悔。


在刘备将博望坡及宛城西面和东面的兵马都撤回大寨后,让徐晃夏侯尚等人放弃宛城的诏命也送到了宛城。


不是曹丕不想反悔,有那么一瞬间曹丕也想反悔。


只是相对宛城,曹丕更担心潼关。


若潼关也失守了,曹丕就得考虑迁都了。


不论是丢襄阳丢宛城还是丢长安,都只能算是前线战事不利,都可以用战略性撤退来掩丑,最多是军事上的失利而非政治上的失利。


可迁都就不一样了。


都迁都了,就等于已经承认不如刘备了,承认自己不行了。


男人不能说自己不行。


曹丕同样不能说自己不行。


昔日曹操想迁都,是怕刘备将刘协给抢了今后就师出无名了,所以迁都与否对曹操的声望损失也只是小部分。


可曹丕如今是曹魏的皇帝,一个以代汉自居的新政权。


面对口中的“伪汉”政权,以正统自居的曹魏却要迁都以避锋芒,这是在干什么?


还不如开门投降算了。


没准还能封个安乐公。


宛城。


夏侯尚气得拔剑砍桌。


作为夏侯家的新秀,夏侯尚感觉最近几年自己的人生很倒霉。


以前跟着曹操平冀州,意气风发;跟着曹彰平乌桓,所向披靡。


结果。


在南乡被压着打,在宛城还是被压着打。


这几年光被压着打了,就没一次能意气风发所向披靡。


“若任城王在,必不会如此憋屈!”


夏侯尚越想越气。


若按正常时间线,曹彰去岁就会暴毙。


由于天下格局的变化,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强的刘备,越来越弱的孙权,诸事缠身的曹丕,也让曹彰“幸运”的躲开了“暴毙”的灾祸。


见夏侯尚怀念曹彰,徐晃闭口不语。


曹魏宗室内部的事,夏侯尚可以议论,徐晃可没这个资格掺和。


等夏侯尚怒气渐消后,徐晃才徐徐开口:“陛下既已决定撤兵,我等遵诏即可,将军可先行,我引兵断后。”


事已至此。


再气也无可奈何。


夏侯尚叹气。


于城中张贴告示。


曹丕这次没有用强行迁走宛城全部士民的方式。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刘备在城外虎视眈眈,强迁士民那就是在给自己寻不痛快。


万一刘备来一句“曹贼祸民,众将随朕击之”,这出兵理由也有了:不是刘备不守信用,是你曹丕的部下害民啊!


故而。


曹丕这次只让夏侯尚和徐晃,张贴告示,让宛城士民自愿离开。


虽然不是人人都愿意跟着曹丕,但也不是人人都愿意跟着刘备。


不外乎。


利益所趋,各有选择罢了。


刘备也没阻拦宛城的士民,愿从汉者自然会从汉,不愿从汉者勉强也无用,反而还会坏了名声。


数日后。


刘备军入宛城。


历经战乱的宛城,城内的士民其实并不多。


几年前侯音叛乱,就被曹仁来了一次报复性的“屠杀”镇压。


多为诸县强抢入内的士民、流民、散户等等。


夏侯尚和徐晃离开宛城时又带走了一批不愿留下来的,整个宛城留下来的士民满打满算也不到两千人。


要知道。


昔日天下未乱时,南阳人口五十二万户,两百多万人,宛城又曾为郡治,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少说也得有十万人。


后因黄巾之乱以及袁术、孙坚、刘表、曹操反复争夺而逐渐衰落,到了现在,竟凑不到两千人,大半还是老弱病残!


衰败如斯,令刘备也不由叹息。


曹操曾有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有的人说是曹操在感慨世道艰难,也有的人说曹操是在为“杰作”而自嘉。


不论是何种看法,都描绘出了战乱时代的残酷。


曹丕舍得放弃宛城,其实也有这个原因。


只要徐晃夏侯尚等人撤回来了,丢个宛城也不会伤筋动骨。


由于宛城过于衰败。


刘备并未在宛城留太多人。


仔细斟酌后,刘备改襄阳太守赵云为南阳太守,引兵两千,暂治宛城。


原本刘备是想留张飞的,考虑到张飞不恤小人的秉性,未必会善待因战乱而受苦的百姓,斟酌后改为赵云。


为协助赵云治理南阳诸县,刘备又自襄阳和新城抽调了部分官吏暂入宛城。


随后。


刘备将大军撤回了襄阳,以减少粮食和役夫压力。


等处理了一应杂事后。


刘备这才带着白毦兵,走武关前往长安。


虽然以目前的局势,长安不适合迁为都城,但长安作为汉室旧都,刘备这个新天子自然也得去一趟旧都的。


迁都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政治需要,还有经济需求和军事需求。


迁都长安,能提高刘备的政治声望。


然而以关中地区的目前的人口,养不起众多的官吏和将士。


再加上潼关还在曹丕手中,潼关距离长安又不远,都城整天被盯着,三天两头的被曹魏引兵来袭,也是有损威望的。


故而。


刘备的都城依旧只能暂时放在江陵。


也只有江陵,目前能同时满足刘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


这次去长安。


刘备其实也要去与刘封刘禅诸葛亮法正商议,谁来坐镇长安。


如无意外。


刘封是坐镇长安的最佳人选。


昔日在封刘封为王的时候,刘备都是想封刘封为秦王的。


用意在于:今后灭魏兴汉后,由刘禅为天子入洛阳中枢,抚关东诸士和诸州百姓;由刘封为秦王入长安,镇草原诸部和西域诸戎。兄弟二人,一人抚内,一人镇外,则可令天下长治久安。


只不过这个提议被反对了,才改成燕王。


说是燕王,其实刘封连封地都没有。


幽燕之地还在曹丕手中,刘封还得先去打回来。


到了五月底。


走了大半个月的刘备,也在燥热天来临前,抵达了长安城。


暮春的风裹挟着渭水的潮气拂面而来,看着汉室旧都,刘备难掩激动。


谁能想到:昔日在涿县织席贩履的汉室后裔刘备,竟然能以天子的身份踏足汉室旧都?


六十余年。


刘备在幽、冀、青、兖、徐、豫、荆、扬、益都留过足迹。


头一回踏上关中,登临长安!


长安城门口。


刘封刘禅兄弟,以及诸葛亮法正早已经引了城中官吏出迎。


原本刘封是在长安北跟池阳的曹真对峙,听闻刘备即将抵达长安后,留李平王平驻守后,快骑而回。


让刘备登临长安,原本也是刘封奇袭关中的计划之一。


刘备年龄大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年头。


让刘备看到天下一统,可能性太低。


让刘备登临长安,为臣为子,刘封都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了。


“儿臣能夺取长安,皆是太子在陇右牵制曹真张郃等人之功,父皇理当重赏太子。”


刘封开口一句,就将功劳让给了刘禅。


刘禅听得有些慌,连忙摆手:“父皇莫听兄长的,能破长安,都是兄长以及众文武之功,儿臣全程都没尽什么力。”


刘封又道:“太子过谦了。太子乃是储君,只需统率文武,让文武各效其命就可以了,岂能用论文武之功的方式来论太子之功?”


刘禅坚持道:“父皇,此战兄长屡涉险地,才夺下长安。理当论兄长大功,儿臣岂能抢功?”


刘备见刘封刘禅相互谦让,更是欣慰,这一路走来的疲倦仿佛都融化了:“太子仁心,燕王骁勇,又都有谦厚之心,实乃朕人生大幸啊。不用再争让了,众人的功劳,朕都一一嘉奖,不会遗漏的。”


随后。


刘备又与诸葛亮、法正等人攀谈,其乐融融。


聊到最后。


诸葛亮提及祭祖之事。


“祭祖一应礼仪所需,皆已准备妥当,赖太常也于前日先一步抵达了长安。陛下可在偏殿独居三日,斋戒茹素、沐浴更衣,以示对先祖虔敬。”


赖太常即赖恭,执掌宗庙礼仪。


诸葛亮早料刘备会来长安,遂提前派人安排好了诸事。


长安毕竟是旧都,有提高刘备政治声望的机会自然也是不能放过的。


对于诸葛亮的安排,刘备也欣然同意。


来了长安,若不祭祖又如何好意思自称中山靖王一脉之后?


三日后。


太常赖恭率礼官于高庙设玄酒、太牢,列五谷玉帛于青铜俎案,庭中树汉室赤旗十二面。


寅时初刻,长安晨雾未散。


刘备着冕服,持玉圭,缓步登阶。


身后刘封刘禅,左右相随。


诸葛亮、法正则引率文武随行其后。


威严庄重的气氛下。


刘备亲燃沉香,跪献青铜斝酒于刘邦神主前,主持祭祀的太祝官高呼“兴复炎汉,祚延万年“。


随后。


刘封以宗室长兄的身份,献炙鹿肉,钟磬齐鸣九响,象征高祖定鼎九州。


再后。


刘禅依嫡嗣礼献稻粱,鼓乐奏《大风》之章,百僚伏地三稽首。


此为三献之礼,刘备为初献,刘封为亚献,刘禅为终献,既是祭祖,亦是对祖立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三献之后。


刘备父子跪叩于刘邦神主前,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宣读祭文。


大意就是:


章武四年五月,孝孙嗣皇帝刘备,昭告高祖。


先敬刘邦“赫赫炎汉,龙兴沛丰。白蛇既斩,赤帜乃扬。三章约法,九垓归王。四百载祚,德被八荒。”


再论时事“王莽篡逆,神器蒙尘。光武中兴,再续炎精。讵料桓灵,阉竖乱政。黄巾蜂起,社稷将倾。”


后提自己“备本支庶,涿郡织席。每思高皇,涕泗沾衣。提剑诛贼,誓清寰宇。荆益既得,汉中克取。”


又提刘封刘禅“今赖皇灵,终破长安,封儿骁勇,禅儿仁心。逆丕鼠窜,旧都重光。太庙复见,赤霄再芒。”


最后立誓“敢祈列祖,阴骘相佑。诛尽国贼,还于洛阳。复我疆土,正我衣冠。辱汉之恨,终当雪偿!”


祭文恳切,诸葛亮诵读之声亦是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不论是刘备父子,还是赖恭、法正等祭礼上的官吏,皆是听得精神大振,仿佛体内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燃烧。


祭毕。


刘备再拜而泣:“不肖子孙,必不负高皇帝斩蛇之志。”


就在此时。


忽有晨光穿云照于祭坛,众人皆睹赤虹贯日之异象。


诸葛亮更是慨然长揖:“此高祖显圣,汉祚当兴之兆!“


刘封也忍不住暗暗惊叹。


虽说显圣之言是虚词,但能掐准时间在祭文念完的时候,恰巧让晨光照到祭坛上,这其中涉及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不过。


刘封也不会傻到在这个时候搞什么“科学”。


更何况。


刘封觉醒记忆,本身就不科学!


连老牛都去研究玄学了。


当即。


刘封向刘禅示意。


刘禅会意,与刘封一同起身,齐声大呼“高祖显圣,汉祚当兴”!


刘备也随之起身,向着祭礼众人高呼:“高祖显圣,汉祚当兴”!


刹那间。


下方齐呼声声震耳,如贯云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