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 > 第十七章 巾帼不让须眉

第十七章 巾帼不让须眉

作者:世间一点咸 返回目录

冀州之事,还没传到青州。


连款待王脩数日。


见他告辞,独自一人往返北海,刘备有些不放心。


又叫赵云挑选几名精锐骑士,带足好干粮,护送回去。


临走前,刘备亲自相送。


王脩行礼,使君身份尊贵,无需再送。


刘备不听,又走了一里地。


拜别时,说了句:“非为孔郡相,实敬王君也!”


让王脩热泪盈眶,眼泪汪汪。


送走王脩后,刘备去看了先前投降的黄巾士卒。


当时把他们分开安置,虽在服徭役,开林修水渠,却老老实实。


别的不说,在徭役时,两餐不间断。


对于降卒来说,已经是破天荒了。


以前做顺民时,服徭役别说郡县官府有粮食发放,那是连听都没听过。


皆是自己带口粮。


有时赶工期,累死累活,全是义务干活,还要耽误自家农作。


回家一看,稻谷烂在地里。


种的青葵,被人收割走。


家里因服役残废的老父老母,饿死在床上。


想到这,不少降卒就眼里发红。


那些三老、啬夫,为祸乡里,只一刀呜呼砍死,实在太便宜了。


应该割肉放血,让其活活痛死。


有些降卒还听说,平原百姓服役不仅吃的比他们好,甚至还有工钱发放,虽钱不多。


有好奇心者。


纷纷向督管他们的军吏,以及路过的百姓打听,为何平原郡就如此不同?


都是青州人,就你们活的好,我们活的差,凭什么?


然后才得知,平原郡并非一直这样,从刘使君出任郡相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各种小道消息,在安置黄巾降卒的乡里流传。


使听闻者目瞪口张。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刘备沿路看望,许多降卒不约而同,停下手中活,朝远处的刘备行礼。


“刘使君!”


“玄德公!”


刘备轻笑一一点头。


身后的随从刘和,赶紧跟上。


穿过田地,又行了二里,停在了另一队降卒前,目光停留在身高伟岸的妇人身上。


留着浓髯的军吏,骂完偷懒汉,猝不及防见刘备在身后,急忙施礼。


妇人伏身割草,略有察觉,抬头刚好看到刘备。


刘备没有多说,直接招呼其过来。


妇人迟疑了下,才将镰刀放下,踱步至前。


刘备感慨说道:“染渠帅,半年未见,别来无恙?”


染氏低头道:“罪妇仰仗刘使君活命之恩,早已别无所求,只想尽快了结残生。”


刘备微叹气。


眼前这人正是去年攻取梁邹,举军投降的一方渠帅染氏。


因制止另一方黄巾军淫秽军营妇女,才引发了火拼,最后便宜了刘备。


自从她投降后,多有郡吏豪族力劝杀之,好报仇。


刘备不允,解释道:“染氏从乐安而来,所过之处并不滥杀,所杀豪族如按律令,杀之也无罪。”


“况且骗降杀之不祥,刘玄德不为也!”


直接将豪族的嘴堵了回去。


看着不为所动的刘备,他们也没办法。


毕竟刘备剿灭济南黄巾,军民人心归向,还有不少豪族依附,游侠为其奔走,吹牛拍马的扬名。


谁敢站出来跟刘备说不?


豪族面面相觑后,都退了回去。


朝廷调令不传,青州刺史也没了。


刘备郡权在握,罢免升迁,都是他说了算。


还想不想为官为吏。


刘备是真欣赏染氏,丈夫幼子被县中小吏残害后,能强忍悲痛,隐忍不发。


直到黄巾举兵,敢去带路立功,报得大仇。


恩怨分明,不畏生死,有勇有谋,才能屡次晋升。


以女子之身,做到这种份上,可比新莽末年,起义首领之一的吕母。


巾帼不让须眉。


刘备宽慰她道:“人生如白驹过隙,在田间了却余生虽好,看苍生遭难,染渠帅心有何忍?”


染氏目光有些诧异。


刘备笑了,来日方长,他不急。


曹操能撰写求贤令,唯才是举。


他也一样。


敢不拘一格的择才。


刘备非常认同韩非说的两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数百年前,小小的沛县,难道真有这么多猛将和治国之才吗?


不是,只是刘邦带着他们走到最后。


看完染氏,刘备又骑马去了少年堂,几月过去,郊外的幢幢房屋,已陆续修建好。


千四百三十一人,分六个区域间隔开。


郡吏眼下忙的抽不出身,只有在战场负伤,三百余退伍军卒,被刘备安排在这看管。


年岁稍大的少年按军制,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队,言笑不苟的在简单操练。


只有不足十岁的孩童,满是好奇地看着少年们,


嬉戏打闹声一片。


见刘备过来巡视,退伍军卒知道刘备治军严谨,操练未结束,不敢擅自解散。


只得更加大声,肃然操练。


孩童也不敢再玩闹,一个个列队站好。


苦难家的孩子,早知世事。


来到这里一日三餐不断,替他们贫困的家里,养着他们。


虽然每日操练很辛苦,但谁都想留下。


哪怕要上战场,


最起码还能吃饱肚子。


他们年岁虽小,却也见过不少死亡。


死不怕,怕是怕没活好。


等操练结束,刘备面前已被里里外外围上好几圈。


大家都好奇,他这位平易近人的刘使君。


刘备笑指着面前的孩童,道:“你叫何名,哪乡县人士?”


孩童回禀道:“使君,我是著县西乡人,李氏。”


刘备微微颔首,笑道:“去年我出兵著县平黄巾,你家可躲在城内?”


之所以这么问,因为当时乡村,早已跑空,著县附近的百姓,要么躲进城中,要么逃离他乡。


孩童也不怕生,脆脆道:“正是,多亏使君,我与家父才得以幸存。”


“那你家母呢?”刘备问道。


孩童沉默不语。


刘备伸手摸了摸他的头。


过了会儿,指向躲在人群中,怯生生的小孩。


见刘备望过来,赶紧胆怯地往人身后缩。


刘备顿时好笑,指着自己:“看到我躲着,怎么,我刘玄德长得很吓人?”


小孩不敢回话。


有人想将他推搡出来,刘备肃然制止。


然后,莞尔而笑望着小孩。


有时怕生胆小,也不尽是件坏事。


看他手掌脏兮兮,遂从身上掏出细绢递去。


“拿着擦手吧,玩耍过后,记得打水洗手,不然吃东西容易生病。”


刘备轻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