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 第二十五章 介公的佩剑

第二十五章 介公的佩剑

作者:白三苏 返回目录

宋应阁太了解戴笠了,他若真是生气了,必不是这般姿态。


戴笠掌握特务处后,曾有黄埔军校的同窗上门求职,他设宴热情款待。


在席间,这位同窗一直提及戴笠的糗事,并直言其在校时并不起眼。


戴笠言笑晏晏,表现的毫不在意。


但饭后,给了这位同窗盘缠后,便遣人把其送走了。


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来说,许多时候情绪只是一种手段。


但见到戴笠的脸冷了下来,宋应阁还是慌忙站起了身,他也不是真的害怕,而是在向戴笠表达自己的态度。


“处座,卑职有错。请处座责罚。”宋应阁道。


“说说你错哪儿了。”戴笠依旧冷着脸。


“卑职不该自作主张。”宋应阁道。


戴笠脸色缓和了几分,“说说情况吧。你不是那种莽撞的人。”


“是。”宋应阁将准备好的说辞讲了出来,“属下在见到赵耀邦之兄赵耀辉时,他说了一句话,让属下不寒而栗。


他说,最怕的不是送钱,而是钱送不出去。


属下当时便想到了汉官张汤。”


宋应阁观察了一下戴笠的表情,见其并未动怒,继续道:“叔父,属下实在是担心你,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


“闭嘴!”戴笠怒斥道。


“叔父明鉴,侄儿未收赵耀辉一分钱。”宋应阁道。


戴笠脸上怒色散去,一脸沉思。


“这件事,放人只怕收效甚微。”戴笠道。


“侄儿给叔父想了一个称号,不知叔父喜不喜欢。”宋应阁道。


“说来听听。”戴笠道。


“介公的佩剑!这称号借赵耀邦之口说出,而后只需传播开来便可。”宋应阁道。


戴笠沉吟一会儿后,出声道,“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蒋校长的佩剑这个称号是在军统局成立以后才出现的。


戴笠听闻后甚是喜欢,常以此标榜自己。


但细究一下这个称呼,发现颇耐人寻味。


戴笠名声一直很臭。


但有了这个称呼,戴笠便有了块遮羞布。


他只是一把剑,刺向哪里,他决定不了,要看握剑之人。


更妙之处在于,这一称号又恰恰表现出了其对蒋校长的忠心。


即便蒋校长心里有些腻歪,也不好直说。


“处座,这是赵耀辉请您的吃茶钱。”宋应阁将小木盒递给了戴笠。


戴笠打开木盒,拿了两根扔给宋应阁,“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这怎么好意思。”宋应阁嘴上说着不要,双手却伸过去接着。


“你知道我最喜欢你小子哪一点吗?”戴笠笑道。


“每一点?”宋应阁道。


“就喜欢你插科打诨这一点。在特务处敢和我开玩笑的没几个了。”戴笠惆怅道。


……


次日,羊皮巷监狱。


“蒋校长的佩剑一把剑吗?不,那是一个人,为蒋校长披荆斩棘。剑之所指,虽千万人戴笠往矣。”


“汉有霍去病,唐有李靖,民国有谁?大声告诉我,没错,就是戴处长。”


……


这些话明明是夸人的,但从赵耀邦口中说出来,总有那么几分嘲讽的意味在里面。


骂人赵耀邦内行,拍马屁是真外行。


不过好在效果也是达到了。


宋应阁并未让人去散播,等其自然发酵就好,太过刻意,反而会弄巧成拙。


第三日,戴笠下令释放了赵耀邦。


赵耀邦回去后,赵耀辉两兄弟非要请宋应阁吃饭。


宋应阁推脱不过,只能赴宴。


宴席间,赵耀辉为表达谢意,拿出五根大黄鱼送给宋应阁,被后者拒绝了。


赵家兄弟算是欠了宋应阁一个大大的人情。


赵耀辉为宋应阁办起事情来也更加上心,次日便坐上了去往沪市的火车。


金陵这边符合宋应阁要求的轮船并不多,沪市却有不少。


想必用不了几日,便能将轮船买到手。


赴完宴后,天色已晚,宋应阁并未回家,而是去了许钟的出租屋。


许钟此时还没回家。


又等了二十多分钟,许钟才一瘸一拐的出现在宋应阁视线中。


“腿怎么了?”宋应阁关心道。


“和一家车行发生点冲突。”许钟闷声道。


“需不需要我出面解决?”宋应阁继续问。


“不用。说吧,来找我什么事?”许钟道。


“本来想让你去呼沪市出一趟差,但你现在这个样子,也没法去了。”宋应阁道。


手下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许多事不能交给特务处的人去办。


“很重要?”许钟问。


“缓一缓也没事,等你伤愈再说。”宋应阁道说完,又道,“和哪一家车行发生冲突了?”


“这事你不用管,我能解决。”许钟坚持道。


“你就这样解决的?别忘了,我才是车行老板。”宋应阁指着许钟的腿说。


许钟犹豫了一下,“是财茂车行。”


财茂车行是一家规模很大的黄包车车行,拥有黄包车近六百辆。


宋应阁听过这家车行,背后有些势力。


“因为什么?”宋应阁问。


“黄包车这个行业,僧多粥少。


好位置都被那些大车行给占了,小车行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


我们车行里有个叫冯海的车夫,偷偷去财茂车行的地盘上拉客被发现了,双方起了冲突,冯海手被打折了。


我昨天到他们车行去要赔偿,也被揍了一顿。”许钟道。


“你一个人去的?”宋应阁问。


许钟点了点头,“这世上总要讲道理的吧。”


宋应阁扶额,本以为许钟有了些长进,没想到还是这么意气用事。


“谁的拳头大,谁就有道理。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宋应阁道。


许钟沉默。


“拿一百元给冯海。他手折了,好几个月都没法拉车了,家里生计没了,要是不帮一把,这个冬天估计难熬了。另外财茂车行的事你不要掺和了,交给我。”宋应阁道。


许钟道:“王胜,财茂车行的老板。我的腿就是他的下的手。”


有长进,知道告状了。宋应阁对此很是欣慰。


“让他还你两条腿,够不够?”宋应阁道。


“还有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加在一起,一千元。”许钟道。


“我让他赔你两千。”宋应阁道。


许钟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心里却很是感动。


他理解为什么古人会说“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