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宋秀 > 第八十一章 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

第八十一章 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

作者:渔舟客 返回目录

若说卢赞听完刘继恩所言是担忧的话,那刘继业则是一脸震惊了。


刘继业自问对大汉忠心耿耿,缘何会突然落上一个“叛国”罪名?


要不是前来传旨的是刘继恩,刘继业势必要怀疑圣旨是否是伪造的。


震惊的同时,刘继业想起了近来在营中的些许险恶流言。


在先前刘继业就意识到,赵德秀在使离间计。


然那时刘继业并未太过担心,原因在于五代中哪位将领出征不被主上所疑的?


刘钧性格优柔,前线的些许揣度并不会致使他下定决心临阵换将。


除非是朝中有变!


认知到这一点后,刘继业勉强先安定住情绪,抬头看向刘继恩言道:


“臣自始至终对陛下从未有二心,朝中有人在陷害臣,臣自请上书申辩。”


刘继业出身将门世家,政治敏感度是有的。


可惜的是,刘继业并未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刘继业的话让刘继恩冷笑起来:


“有人陷害?


太原满城风雨,皆是对你的弹劾。


数位臣公所为,有可能是陷害,当下是满朝文武皆异口同声。


难不成我大汉独你一人是忠臣不成?”


北汉建立的基础,是得到了河东利益集团的拥护,而刘继业出身麟州,是刘旻留下用来制衡河东本土势力的关键人物。


这便是河东本土势力,在听闻刘继业有可能反叛后,会那么急切想罢免他的原因。


也许在刘钧心中,他并不想贸然撤换刘继业。


然当刘钧不能再守护河东的利益时,刘旻不是没有其他子嗣在世!


刘继恩的话让刘继业呆立当场。


刘继业从未想过,不知不觉间他竟已面临着千夫所指的境地。


一种悲怆的情绪,出现在刘继业心中。


趁刘继业悲怆之际,刘继恩示意左右上前拿下刘继业。


察觉到刘继恩的意图后,刘继业的众多亲卫下意识抽出长刀护卫在他身前。


这一应激的保护行为,如一缕火苗般,瞬间点燃了场间本就压抑的气氛。


刘继业的亲卫们一抽刀,原本环绕在他身边的诸多将率亦快速做出了反应。


大多将率都选择站在刘继恩一边,拔出腰间刀刃对向刘继业。


在刘继恩鲁莽的行为下,片刻后场中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气氛渐渐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见刘继业的“反迹”再不隐藏,刘继恩又气又惧。


“枉我昔日以兄长敬你,你竟对我拔刀相向?”


在刘继恩指责刘继业时,卢赞意识到事态可能要失控,他连忙劝阻刘继业道:


“朝野上下非议汹汹,陛下为安定社稷计,方才暂时解去将军兵权。


待我军回到太原,将军若觉得冤枉,大可当面向陛下申辩。


一切还有回转余地,将军不要一时冲动,犯下大错。”


卢赞的话语中,充满了安抚的意味。


卢赞是怀疑刘继业,但他并不想在军中闹出火并之事。


刘继恩与卢赞的话,让刘继业想起刘旻在世时对他的无比信任。


往日恩情历历在目,然一对比当下刘继恩脸上那浓郁的质疑之色,刘继业心中悲怆的情绪就愈发浓厚。


悲怆之余,刘继业黯然下令道:


“全部放下兵器。”


这一声命令,是刘继业对他的亲卫及支持他的将率下达的。


听到刘继业的命令,挡在他身前的人都表示不解。


“将军...”


未等这名将率多说什么,刘继业再次下令道:


“敌人就在壶关!”


到了这一步,刘继业岂能不知朝中之变,有可能是赵德秀的手笔?


而以赵德秀的机敏,一旦汉军发生内讧,他不可能会错失这绝佳时机。


况且刘继业也知道,两万汉军大多是河东子弟兵,当代表河东本土势力意志的圣旨到达后,他们是不会支持自己的。


贸然火拼,人数压制下自身唯有死路一条。


还不如像卢赞所说的那般,听从圣旨交出兵权,等回到太原申辩一番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若无明确罪证在手,河东本土势力再猖獗,亦不敢直接杀害有功之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刘继业做出了维护大局的举动。


在刘继业的严令下,守卫他的人无奈地放下了手中兵器。


见到这一幕后,卢赞深深松了一口气。


而刘继恩则是激动不已,原本躲在众人身后的他重新上前,指挥着左右去解下刘继业的盔甲兵器。


当然经过刚才一幕,刘继恩心中有了几分顾忌,用绳索绑缚一事,他是不打算再做了。


在刘继恩的人来到身前后,刘继业用严厉的眼神逼退了他们。


“我自己会解!”


说完这句话后,刘继业率先摘下头盔。


当解下头盔后,刘继业望着对面的诸多“误国之人”,他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愤慨与担忧。


刘继业重重将头盔掷于地上:


“长城既毁,我军何安!”


...


汉军营中的剧变,赵德秀目前还不知晓。


这几日壶关城内,发生了一件事。


前几日赵匡胤派了一名使者前来,将一封亲笔书信交至他手中。


赵匡胤之所以会突然派使者前来,缘由在于他得知了两万汉军屯兵壶关城外的事。


自赵德秀出征后,赵匡胤明面上对他的关心很少,实际上赵匡胤是很稀罕他的。


密信中的内容不长,然有一半的内容都是赵匡胤在告诫赵德秀不要大意。


至于另一半内容,赵匡胤则是向赵德秀阐述起了他对一人的看法。


那人正是此番赵匡胤派来的使者——曹彬。


赵匡胤的用意,赵德秀岂能不知?


在先前赵德秀再次汇报军情时,曾隐晦地表明出手中无人可用。


田重进忠直,呼延赞骁勇,虽各有长处,却不是能一同商议军机的人。


没想到那封书信寄出去还未多久,赵匡胤就送来了他的回应。


其实不用赵匡胤多加介绍,赵德秀在后世是听过曹彬的名声的。


初见曹彬时,赵德秀的第一印象是他有些木讷。


曹彬对自身的态度相当恭敬,几次与他对座时,曹彬都目不转睛,态度庄重。


这一表现,要不是知道曹彬是宋初四名将之一,赵德秀都得以为他是“田重进第二”。


直到今日对弈时,曹彬不经意说出的一番话:


“棋道如兵道,坚城在侧,不如击援。


援兵一破,坚城自下。”


一听曹彬这见解,赵德秀愈发喜欢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