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说好体验人生,仙子你怎么成真了 > 第36章 萧墨?此人有些意思

第36章 萧墨?此人有些意思

作者:红烧油焖虾 返回目录

萧墨进入到考舍之后,等着考试的正式开场。


齐国的乡试一共分为三场。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


四书通常出三道题。


要求考生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中选取文句进行阐释。


五经义分别对应《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经典,每本书出一道题,考生可五选四。


是的。


齐国的历史其实就跟蓝海星的华夏有一定的类似,同样有着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孔子老子。


只不过这一些先圣传闻都是超脱飞升境的修士,已经登天化神了。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的。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可以修行。


像这种开创一道的先祖,或许真的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境界。


童试之后,就没有严格限制八股文的格式了。


考生可以自由发挥。


萧墨对于第一场考试没有什么把握。


他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天才。


自己求学的老师虽然有一定的名气,但也只限于在方圆几个城镇而已。


他们不是那种真正的名师。


而有不少的举人,可是请州郡的名师一对一的辅导授课。


所以第一场考试,萧墨只求一个不拖后腿。


第二场考试是论、判、诏、诰、表等应用文的写作。


论:一道题,通常是要求考生就某个历史事件、人物或政治、伦理命题发表见解和论述。


判:五道题,给出五段模拟的诉讼案情或公文案例,要求考生依据《大齐律》和相关礼法,拟写判词。


诏、诰、表各一道题。


对于第二天的考试,萧墨还是挺有自信的。


萧墨可以根据蓝海星看到的各种案件进行发散思维,眼界要高于此世的士子一些,角度也更加新奇一点。


第三场是策论。


策论通常出五道题。


题目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评述历史事件、人物得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针对当前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赋税、漕运、军事边防、兵制、社会教化、赈灾,文化等现实问题,提出分析和对策建议。


策论的最后一题,考的是对于齐国诸侯藩王的看法。


“齐国的诸侯藩王啊......”


看着这题目,萧墨眉头皱起。


萧墨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他也知道当今陛下想削藩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了,朝堂百官对于削藩的呼声也很高。


不过没想到,这次江南州主考官出的卷,竟然把“藩王”放在明面上,这肯定是得到了陛下的默许。


这真的是在对藩王疯狂骑脸啊……


萧墨肯定得支持削藩,这是政治正确。


但如何削藩......


思索了许久之后。


萧墨在试卷上写下了三个字——《推恩令》。


第四天辰时,钟声响起,考生停笔作答,试卷被陆续收了上去。


士子们从贡院鱼贯而出。


有的人觉得自己此次科举必中。


有的人觉得自己这次考砸了。


还有的人问着周围士子对于各个题目的看法和观点。


萧墨在人群之中,第一眼就看到了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


她的绣花鞋踩在石头上,举目眺望,寻找着某个人的身影。


当女子看到萧墨的一瞬间,那一双好看的眼眸流露出万千的光彩和喜悦:“萧墨,这里这里......”


白如雪跳下了石头,朝着萧墨跑了过去。


“考完了?”白如雪问道。


“嗯,考完了。”萧墨点了点头,轻轻拍了拍白如雪的脑袋,“走吧,回家了。”


“好耶~回家咯~”


......


贡院批卷阁。


乡试的改卷时间一共五天。


每一套试卷都需要由官员批改三次。


根据齐国最新的规矩,三次改卷中,若三个官员觉得试卷合格,可选为举人,会写上一个“录”字。


有两个官员觉得试卷合格,便会递上给主考官,主考官最后审卷,决定是否录取。


若是只有一个官员觉得合格,这位考生只能三年后再来了。


而就在改卷的第三天,一个名为杨字芳的官员,看到了一份试卷。


这试卷字不错,答题思路也很清楚,甚至思维带着一些新奇开阔。


当看到一半的时候,杨子芳觉得这个士子差不多可以通过了。


但当他看到最后一题的回答时,他猛地站了起来。


“老房,你停下,先看看这一份试卷!”杨子芳对着身边的同僚说道。


“这试卷怎么了?”房跃接过试卷看着,“字不错,虽然四书五经薄弱了一点,但后面写得都还行,策论写得更好,可以录用,嗯???”


当看到最后一题时。


房跃像是杨子芳一样地站了起来,眼睛瞪得老大,读了又读。


“你们二人弄得那么奇怪干嘛?这试卷我看看。”


“我也来看看。”


房间中的其他几个官员皆是停下了手中的试卷,朝着二人走了过去。


当他们看到这张试卷的最后一题时,皆是愣住,反复看了又看。


一炷香之后,杨子芳捧着这一份试卷,连忙走进了主考官的房间。


“张大人,这里有一份考卷,需要您过目。”


杨子芳对着张谦之行了一礼。


张谦之乃是翰林学士,主管翰林院。


虽然说翰林学士是一个虚职,但是这位张大人名声极旺,且辈分极高,深得陛下器重。


当朝的丞相,都是张大人的弟子。


这一次张谦之来到江南省做主考官,主要还是在京城无事,所以想要出去走走。


“放着吧。”张大人淡淡一声道,“我先把这份看完。”


“张大人......”杨子芳心中组织着语言,“这一份试卷,同房的五位同僚皆是看过了,都认为可通过。”


“嗯?”张谦之抬起头。


考卷只需三个人改卷,结果有六个考官看了。


而且三个考官通过后,试卷就不需送上来,他却还拿了过来。


“这考卷有何问题?”张谦之问道。


“并无任何问题,只是此考生最后一轮的‘削藩’,下属等皆是认为,需张大人您过目一二。”杨子芳恭敬道。


“拿上来吧。”


“是,大人。”


张谦之接过考卷,从头看到尾,并没有直接看最后一论。


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论的时候,张谦之眉头眯起。


张谦之直接撕掉了试卷旁的糊名,杨子芳倒吸一口凉气,也就只有张老敢这么做了……


“萧墨。”


“此人有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