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二十六章 朕才是皇帝,朕才是天!

第二十六章 朕才是皇帝,朕才是天!

作者:许君. 返回目录

......


袁术说久慕王朗大名,倒也并非虚言,毕竟在他前世,孔明骂死王朗可以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事实上,王朗此人颇有才干,于曹魏时先任司空,后拜司徒,位列三公,名满天下。


不过袁术最看重的却是他在经学上的造诣、地位,王朗与其子王肃均为汉魏经学大家,后世甚至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若有这样一位经学大家入驻任教,那他之后开办学宫,定当事半功倍。


袁术思虑之间,王朗见他热情相迎亲解己缚,也神色略缓,然依旧板着一张面皮,冷声斥问。


”袁公,四世三公,海内人望,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域。”


“我乃大汉左将军,奉诏讨贼,替天子牧守一方,何来无名?”


“你...你...怎敢如此?怎敢如此!”


眼见袁术竟堂而皇之拿出那封矫诏,王朗被气的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他都能想到,若说这是矫诏,袁术必定反问:


【盖有传国玉玺,和天子诏一摸一样,你又怎知这是矫诏?


天子告诉你了吗?可敢与我在天子面前当堂对质!】


天子远在长安,谁能跟你对质?


他王朗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瞠目结舌,被气到站立不稳,袁术亲自搀扶他,爽朗大笑,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自桓灵二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民有倒悬之急。


我家四世三公,屡世公卿,当以万民为己任,扫清六合,一匡天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术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今我代天子而牧东南,处江东以临九州,万姓倾心,四方仰德,岂非天心人意乎?


公蕴大才、抱大器,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


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术虽不才,虎踞江淮,带甲‘八十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纵观天下诸侯,等若腐草之萤光,如何比我天上之皓月?


王公何不以礼来降,相助大业,匡扶社稷之于累卵,解生民倒悬之疾,将来亦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


王朗闻言,正欲怒斥出声,可愈听,他的面色就愈加古怪。


无他,这些话居然莫名符合他目睹当今乱世天下后心中所思所想,且更为成熟老练,仿若自己亲身想说的一般,竟是越听越觉得有理,无从反驳。


“这......”


见王朗被他将来劝降孔明的话术,反过来劝说的讷讷无言,袁术情知时机已至,长施一礼。


“今愿拜王公为太中大夫,以备顾问政务,兼任博士,以待将来学宫开设,教导诸生,桃李天下。”


王朗此时因先前那番话,看向袁术的眼神都变了,那是看见志同道合知己的目光,不然袁术怎知他的心里话呢?


他俯身还礼。


“明公所言...甚是!


值此国难之际,愿助明公顺天应命,匡扶社稷。


朗,愧受。”


“好!新得会稽,又得大才,我之幸事!”


袁术将王朗引入左手边文官之列,这才问计于群臣。


“今江东六郡独剩豫章一郡,唯太守华歆仍拒王师,负隅顽抗,诸君可有教我?”


不等众人答话,随着王朗被俘,一同而来的虞翻抢声奏对。


“明公顺天应命,代天子以讨不臣,江东诸郡,无不归附,华歆所以敢据豫章而抗明公者,唯仗王公也。


今会稽已定,王公既降,华歆安肯守孤城而拒王师乎?


翻自不才,先次为明公说王公而未成,今愿再往,为明公说之。”


术允之。


翻既去,不日,华歆遣使迎术,举郡而降。


袁术知他于曹魏时先后任司徒、太尉,才干非凡,且于豫章颇有民望,又素无割据争霸的野心,遂仍拜他为豫章太守,以收其心。


果然,当华歆听闻袁术竟如此信重于他,仍让他治守豫章,不由动容,躬身拜曰:


“得蒙信重,歆敢不尽心竭力,以报袁公。”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十月!


自正月发兵南下,至华歆举郡归降,历时十月,袁术平定江东六郡,坐镇江淮,一窥天下!


十一月,回师寿春,阎象率群臣相迎,当此大喜之时,袁术即刻于寿春宫大摆宴席,以庆功封赏有功诸臣。


然而,其乐融融之宴会,众人觥筹交错之际,忽闻,马蹄声踏破,一声“急报”通传层层宫门。


寿春城门、寿春宫门、宴会殿门依次大开,只为那一声“长安急报”,一封朝奏九重天。


来人似乎已没了力气下马,几乎是翻身滚入殿中,皮甲早已破碎如褴褛布条,左肩处触目惊心的箭伤,流出的脓血混合着尘土凝结成痂。


“长安大乱,天子出逃!”


沙哑的嘶吼惊飞寒鸦,宫灯夜宴的大殿霎时间鸦雀无声,这个自长安千里奔袭而来的死士,手中高举那封《袁公亲启》的缣帛,裹挟一路风霜雨雪踉跄走来。


耳边歌舞编钟的颤音戛然而止,手中酒樽轻掷于地,袁术抢步迎上,接过他死死捏住的帛书,高声下令。


“来人,快,送去医治。”


那人如释重负般强撑着身体,单膝跪下。


“家主,一切如您所料,袁三,幸不辱命。”


“只你一人?另一件事呢?”


“袁一尚在他左右,让我带话回来:必不负家主所托。”


袁术眸光诡谲,微微颔首。


“下去休息,你等家人我已安置妥当。”


......


几名甲士将人抬了下去,待袁术重回主位坐好,众人眸光皆盯着他手中帛书,似乎都被那句【长安大乱,天子出逃】所震慑,等待着他看完内容。


于众人目光灼灼中,袁术拆开书信一瞧,果然是刘繇言说长安大乱,天子出逃,请他匡扶社稷,保驾勤王。


信中不乏:【若我为三公,汝当为大将军】之语。


熟知历史的袁术对此早有所料,派死士假借押送刘繇入朝问罪的名义过去,目的其一,便是为了比其他诸侯更快也更精确知道长安之乱及天子出逃的详细情报,以便他早作安排。


类似进京勤王,当大将军之说辞,不过糊弄刘繇,以安其心,进而成就另一目的。


勤王,是不可能勤王的。


他可是淮南伪帝!


袁术,袁公路!


将帛书攥于掌心,袁术眸中浮现一抹不屑的妄尊,俯视群臣。


他嘴唇翕合,无声低语。


“朕才是皇帝,朕才是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