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重启人生 > 0063【七步成诗?人前显圣!】

0063【七步成诗?人前显圣!】

作者:王梓钧 返回目录

张新萍微笑道:“不要紧张,就当是平时聊天。”


“好。”陈贵良说。


张新萍:“什么促使你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


陈贵良:“高考降分录取。”


张新萍:“不是对文学的热爱?又或者受校友的影响?”


陈贵良:“我高三了。”


张新萍:“平时都看些什么书?说具体一点,不要总是回答三两个字。”


陈贵良:“什么都看。小学去垃圾堆里捡书看,初中借同学的武侠小说,高中去旧书摊或者盗版书店找书。”


张新萍:“垃圾堆找书?”


陈贵良:“对。我们隔壁村,有一个很大的垃圾场,专门用来倒工厂炭渣和城市垃圾。我小学时候的铅笔,都是从垃圾堆里捡的。还捡到《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虽然有污损和缺页,但用来消遣足够了。”


张新萍:“你是农村孩子?家里很穷吗?”


陈贵良:“留守儿童。家境还行,不愁吃穿。”


采访还在继续。


张新萍的提问比较善意,没有为难一个高中生。


尤其听说陈贵良是留守儿童,她甚至故意问得很浅显,想塑造一个努力学习、热爱文学的农村质朴少年形象。


……


文学研讨会有基本流程。


新概念总干事李奇刚,先致欢迎词,介绍研讨主题,再介绍现场的参与人员。


然后,陈贵良身为作者,大致讲述自己的文章。


“序文,我就不讲了,各位老师都清楚。”


“诗文部分,我讲一下结构。这首诗没有堆砌辞藻,每一句都有具体的意义。”


“前面八句,概述整个故事。即玄鸟冲破鸿蒙,飞往瀛州寻仙。”


“接下来十六句,详细阐述寻仙的过程。包括玄鸟获得的帮助和鼓励,以及它遭遇的种种艰险困境,最终坚韧不拔化险为夷。”


“再后面八句,写千古兴亡如云烟,玄鸟的精神却不灭,华夏儿女应该继承这种精神。”


“最后四句,写我的个人志向。”


陈贵良讲完,一阵掌声响起。


却是那些一等奖获得者在拍巴掌,他们已经拿到了诗文,但有些地方没怎么读懂。


而且,真有获奖者认为,陈贵良在堆砌辞藻。


现在讲出来,再对照诗文,就非常好理解了。


下一个环节,是答辩和讨论。


王檬问道:“姑射仙人和洛川神女,你用来指代什么?”


陈贵良说:“可以理解为历代先贤,他们流传下来的精神,鼓励玄鸟勇敢前进。也可以理解为人民大众、良师益友,他们哺育、教导、帮助主人公。”


“鲲鹏和虬龙呢?”程村问道。


陈贵良说:“先驱者。他们被困住了,他们都失败了,但他们留下了足迹,给予玄鸟借鉴和启示。”


“你打算出国留学吗?”方方问。


“啥?”陈贵良一脸懵逼。


方方说道:“方丈、蓬莱、瀛州,是海外三仙山。为什么是蓬莱困住了鲲鹏,方丈困住了虬龙,而玄鸟一定要去瀛州寻仙?”


陈贵良有些不爽:“这种最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方方老师应该比我更清楚吧?”


现场有人笑出声来。


方方冷着脸,不再说话。


陈贵良终究还是忍不住怼了一下。


又连续回答几个问题,王檬直接跳过分组讨论环节,当众朗读并鉴赏诗文。


王檬说道:“【癸未年冬,余至沪上,得一寓言而著其理。】寥寥十六个字,就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尤其是那个‘著’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述’字就不行,意思少了一半……”


等诗文赏析完毕,媒体记者开始提问。


毕竟,他们收了不菲的车马费。


车马费的多少,关乎刊登在哪个版面。就算是同一版,也有不同位置。


《萌芽》给得挺多,记者自然要积极一些。


《文汇报》的董红康,依旧认为高中生写不出这种文章。


他打算当场试探成色:“你觉得自己能拿一等奖,是因为运气好,还是有真本事?”


此言一出,萌芽和新概念的人,表情变得难看至极。


这什么意思?


怀疑他们泄题,还是怀疑有人代笔?


陈贵良微笑以对:“我运气不错,也有微末本事。”


董红康说:“你那篇文章非常惊艳。我现在出个题目,你当场写一首古诗如何?以你的水平,应该不难吧。”


“我试试看。”陈贵良道。


董红康早就想好了题目:“大雁,小船,江水,时光。用这四个意象,写一首古诗。”


陈贵良问:“要不要我走七步?”


“哈哈哈哈!”


现场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他在用曹植的梗,埋怨董红康欺人太甚呢。


这个题目其实不难,无非就是感慨光阴流逝、韶华不再。


但你让一个少年怎么写?


写出来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诗更适合中老年人。


陈贵良只能拖时间,他对胡玮时说:“玮时姐,能不能弄来笔墨纸砚?”


“我这就去找。”


胡玮时快步跑下楼,打电话回杂志社:“把笔墨纸砚拿来,速度不用太快。”


现场也不能干等着。


又有记者问:“郭小四是你的校友,你对他陷入抄袭风波怎么看?”


陈贵良说:“那两本小说,我都没看过,所以无法评价。但抄袭行为是不对。”


有人已经想出了标题:《两代新概念一等奖是校友,学弟怒斥郭小四不该抄袭》。


记者席里,冯文雅悄悄说道:“董哥,你这不是为难人家吗?”


董红康道:“《萌芽》非要请我来。堂堂《文汇报》副刊,怎么能胡乱报道?现在不搞明白,以后闹出什么泄题、代笔丑闻,我到时候怎么跟领导交代?”


“但你出的题也太难了,他十多岁怎么写?”冯文雅道。


董红康说:“《萌芽》既然请我捧人,他就得经受住考验!以《瀛海行》展现的古文水准,这一首小诗并不难。”


记者们还在继续提问,不止问陈贵良,还问其他作家。


余桦跟苏同交头接耳:“你写得出来不?”


苏同说道:“得回家慢慢想,现场写不出来。陈贵良有急智,还懂得拖延时间。”


铁疑埋头写写画画,她正尝试着写那首诗。


一个又一个记者提问完毕,送笔墨纸砚的工作人员还没来。


各路媒体愈发兴奋,纯属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如果事小,他们也可以搞大!


胡玮时站在大厅门口,疯狂朝陈贵良挥手,随即又指向自己背后,大概意思是说东西送来了。


陈贵良轻轻点头。


胡玮时擦了擦汗,让同事把笔墨纸砚拿进来。


陈贵良开玩笑道:“我还是走七步吧。”


纸笔就放在他面前,陈贵良七步转了个圈,随即提笔蘸墨撇了撇。


他的毛笔字写得一般,但现在没人关注书法。


不少人直接围过来。


董红康也站在陈贵良旁边。


他出难题考验是一回事儿,如果陈贵良真能写出来,而且还写得不错,他就愿意全力宣传这个少年。


“舟行烟水阔。”


现场人太多,外面的挤不过来,有记者帮忙念第一句。


一句接一句念出,直至整首诗念完,大厅里突然沉寂了半秒。


随即就热闹起来。


“好诗!”


“七步成诗,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


“哪来什么七步啊,拖时间拖了半个钟头。”


“你厉害,你来写一首。”


“这回有报道话题了,肯定吸引眼球。”


“……”


陈贵良吹干墨迹,把诗捧到董红康面前,故意文绉绉说:“一首拙作,赠予阁下。”


董红康也不尴尬,满脸笑容接过,并承诺道:“后天。《笔会》全文刊登《瀛海行》和这首诗,我再给你写一篇评论文章!”


他不是记者,他是资深编辑。


《笔会》即《文汇报》副刊,前几年搞写作比赛,是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又搞征文活动,季羡林等人来投稿。


这个副刊,份量极重。人家今天能来,就算给面子了,现在还答应刊登文章。


董红康把纸举起来,只见上面写道——


【舟行烟水阔,雁过暮云边。


此身本逆旅,何必问流年?】


前两句写景,画面感极强。


后两句议论,而且不落俗套。没有去感慨光阴流逝,反倒充满少年人的锐气,有一种奋发昂扬的精神。


还完美融入四个关键词:大雁、小船、江水、时光。


流年,就是逝去的时光。


对于重生者来说,后面两句另有意义,陈贵良也是有感而发。


如果有懂行的人,还能看出平仄、对仗、押韵都完美。


余桦嘀咕道:“真他妈牛逼!”


王檬笑呵呵没说话,他喜欢提携年轻人,也乐于看到年轻人发光。


之前采访过陈贵良的《沪青报》记者张新萍,此刻快速抄下这首诗。她打算再去陈贵良的家乡,搞一个更深度的报道!


免费的,不收车马费。


坐得老远看热闹的其他获奖者,此刻全都被震惊得瞠目结舌。


研讨会结束之后,李海洋直奔附近的网吧。


他登陆萌芽论坛,把抄来的《瀛海行》,全文打字给发上去。接着又打出第二首诗,并且添油加醋写下经过。


给帖子起什么标题呢?


李海洋仔细想想,敲下一行文字:新概念现场七步成诗,就问你们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