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 第344章:《致橡树》……(求订阅)

第344章:《致橡树》……(求订阅)

作者:天下第一白 返回目录

“1952年,舒婷出生于闽省石码镇,随后,舒婷的母亲带着舒婷兄妹三人来到了闽省厦市,并住在外祖母的家里。1964年,舒婷就读于厦市1号,1969年,舒婷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成为了一名女知青。”


向来讲诗人。


如果单独讲诗,或许也能理解一二。


但如果没有背景,不了解诗人,那么真的很难完全了解这一些诗的意思。


所以。


舒婷写的诗陈凡暂时先不说,他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舒婷这个人。


所以。


在与群里一众粉丝聊过之后,陈凡便直接在西湖边上再次开了直播。


与往常一样。


陈凡刚开直播,无数粉丝便纷纷进入了陈凡直播间。


并且。


他们直接就问起了一个令他们有一些疑惑的问题。


“凡哥,什么是上山下乡,又什么是女知青?”


“这都不懂?”


陈凡正要说……


随后却是明白。


是了。


明朝之后前世就与这个世界不一样了。


所以这一世,也有不少与前世不一样。


特别是对于现代来说。


他们不知道上山下乡,不知道知青太正常了。


不过这倒是一个比较有兴趣的话题。


陈凡解释说道:“知青就是知识青年的意思,女知青就是女性知识青年。不过,这个知识青年并不代表他们一定有着非常高深的学问。在那个时代,整个国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很多人小学没毕业,读了初中的都受很不错。要是读了个高中,基本上和现在本科差不多。”


“只是那个时候,上头经济发展的并不是很好,很多留在城市里的知识青年无法就业,也没有合适的岗位给他们提供。于是,上头便提议,到农村去,并且认为,农村有更为广阔的舞台。至此,上山下乡就成为了知青的标志。城市里大量的知青,他们便随着上头的建议,去往了全国各地的农村。”


说完。


陈凡又补充了一句:“这个,我说的并不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只是虽然陈凡这样说。


但陈凡提到的知青与上山下乡,却是让一众粉丝无比的激动。


“上山下乡,啧啧,这个提议好。”


“知青,哈哈哈,学习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很喜欢知青这个称号。”


“我也很喜欢,比那些什么知识分子,公知什么的好听多了。”


要说现在。


对于文化人的称呼,现在都有一些变味。


可是。


知青这个称号一出,却是让大家好像重新认识了这一些群体。


他们是受教育更高的知识群体。


他们是爱国有为的青年。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那就成为了知青。


只是。


当大家对于知青这个称呼无比感兴趣时。


不少人对于陈凡提到的知青所在的背景,也变得更为感兴趣起来了。


“感觉凡哥所说的那个年代和我们有一些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虽然凡哥讲得简单,但知青,上山下乡……如果真的有这些事,那一定会是大事件,可是,我们却不知道。”


“凡哥不是说了吗,这并不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正因为不是我们所在的世界,我才更感兴趣啊。”


不少人虽然并不知道陈凡所说的那个世界到底是哪个世界。


但是。


脑海里面只是想上一想,他们便感觉无比的激动。


他们一下子有一种前往那个世界的充动。


就像玄幻描写到激动处,他们也很想到玄幻世界里走一走。


不。


陈凡所说的世界比之玄幻世界更为的让他们激动。


毕竟他们知道。


玄幻世界太玄幻了,他是假的。


可是。


陈凡所描绘的世界,哪怕只是透露出一点点,但却那么的真实。


“凡哥,能跟我们再讲讲知青吗?”


“下次找个机会再跟大家好好讲讲。”


陈凡摇了摇头。


虽然陈凡也很愿意讲这么一段故事。


但真要开讲,那不得又是好几天的事情。


而且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陈凡以后有时间必需花重点介绍。


“我们还是回到舒婷。年轻的舒婷也响应了上头的号召,前往了农村。舒婷前往的那个农村,叫做太拔公社。这个公社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属于地地道道的山区,当地主要种植烟叶、小米椒、茶叶、柚子,自然条件比较差。舒婷跟着社员们顶着烈日垒梯田,双手经常磨出血泡。她与村里的姐妹起早贪黑上山采茶,还要提防毒蛇毒虫攻击,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十分辛苦。与舒婷一起来插队的同学,回到宿舍经常累得哭鼻子。”


虽然号称知青。


但其实当时的舒婷并不大,只有17岁,相当于高中生。


其他些知青,大都与舒婷的年纪也差不多。


“只是农村虽然广阔,但也并不见得就那么精彩。刚开始一些知青来到农村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也就变得无聊起来。特别是与城市比起来,农村什么也没有,想买点东西吃个夜宵都不可能。于是,休息的时候,很多青青便会聚在一起要么闲聊,要么打扑克。这当然是正常的社交活动,可是舒婷却喜欢看书,她搜集当地一切能找到的图书,在灯光下读唐诗,宋词,她还分门别类抄了好几本优秀诗歌。诗歌读多了,舒婷也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她在纸上写道:哥哥吹笛子,爸爸爱喝茶,妈妈在葡萄架下养鸡鸭……虽然她的笔触还很稚嫩,但在文学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后来,她创作的《船》《致大海》等诗歌,被人谱上曲子,在插队青年中流传开来。”


“舒婷在农村的知青生涯只有3年,虽然3年的时间不算长,虽然这三年也没有给舒婷带来什么财富,同样看起来舒婷在这三年的知青生涯里面,也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在这三年的知青生涯里面,却在心志上对于舒婷是一个很好的磨炼。所以,后来舒婷很多的一些诗,都受这三年知青岁月的影响。”


舒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十本书也写不完的大时代。


虽然陈凡只是了了数语。


但陈凡所说的舒婷,以及她背后所处的时代,却是处处吸引着众人。


哪怕陈凡所说的故事极其的简单,没有一丝精彩,以及高潮处。


但众人亦是听得津津有味。


“三年之后,舒婷回到了城市。不过,虽然舒婷身为知识青年。但城市里太多知识青年了,并且,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也并不是很高,舒婷回到城市之后也没有太好的单位。而且,舒婷所谓的知青,他只是比农村大部分人读书多一些,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


所以,回到城市之后的舒婷做了很多的活。像挡车工,水泥工,炉前工,后来还去了灯炮厂担当了一名焊锡工。因为这一些工作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也大多是流水作业,但舒婷没有太多的抱怨,她就在流水线上工作了8年时间。后来,她还以《流水线》为名,写了一首诗。”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在我们头顶,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


“应该来说,初开始写诗的舒婷水平并不见得怎么样。或者说,有的时候,诗人也不见得首首作品都是经典。所以,这首诗应该没有太多的人记住。如果你知道舒婷当了8年流水线工人,或许你会有一些印像。不过,虽然初开始舒婷的诗没有太多的关注度。但舒婷因为对于文学的爱好,她却一直没有放弃。”


“再后来,舒婷认识了圈内的一众诗人。一次,在与诗歌界的友人一场谈话当中。舒婷的一位前辈谈到了对于爱情的观点,他说自己看过很多漂亮的女人,但这一些女孩却没什么才气,笨得很。也有一些有才气的女孩,但却不漂亮。还有一些即漂亮又有才气的,那脾气就大得很,无法接受。


这位舒婷的前辈感慨,要找一位十全十美的女孩真的太难了。舒婷听了这翻话感觉有一些不舒服,她觉得自己这位前辈有一些大男子主义,虽然这看起来无可厚非,很多的男人都有大男子主义,但舒婷却认为爱情面前,男女应该平等。只是到底这人是她的前辈,她也没有怎么过多的反驳。但回到家,舒婷便一口气创作了一首诗作《橡树》,后来发表时,改名为《致橡树》……”


关于爱情。


应该是几千年人都在述说的主题。


与之同时。


无数的诗篇,故事,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同样也是如此。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诗里面橡树代表的是舒婷理想当中的另一位。


而木棉,则代表舒婷自己。


只是虽然木棉代表的是舒婷自己,但舒婷在这一首诗当中并不明面上写木棉外貌漂亮,美丽。而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对比,衬托木棉的品格,信念以及抱负。


正如下面的诗句: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直播间里。


陈凡来了一次诗歌朗诵。


或许。


以前对于这样的现代诗,或者说是对于这样的现代诗朗诵,不少人都没有什么感觉。


很多人都觉得,现代诗就是大白话。


可那些诗人硬是要将大白话认为是诗,他们也没办法。


他们左右不了诗人的想法,也没啥权力。


所以,他们可以选择不听,不看,不去研究。


但……


现在。


当昨天海子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众人突然却是发现。


怎么好像这大白话也有诗歌的味道了。


此时。


一首《致橡树》,同样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觉。


虽然这种诗味与唐诗宋词不太一样。


也没有他们的逼格。


更没有他们的意境。


但诗味这种东西,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的独特。


当你细细读后,突然让你产生一种感动,让你感觉这句子美得不行,让你感觉这不是普通的大白话所能达到的。那么,这样的大白话,那就是诗了。


“听起来很有感觉。”


“果然是凡哥,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我突然发现,现代诗好像也有点意思。”


“我要背下来,回头朗诵给我女朋友听。”


“哥,这首诗的主人公是女性。”


“我知道,但我宁愿当我女朋友橡树旁边的木棉。”


“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直播间内不少人讨论的好不激烈。


但《致橡树》确实是一首难得的诗歌。


这首诗在前世还上了语文教材。


不只上了语文教材。


这首诗在前世也都是无数人引用。


同时。


当年舒婷创作出这一首诗后,一时也是引起了强烈凡响。


许多年轻男女都会引用这一首《致橡树》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甚至是人生观。


……


“各位,这首诗怎么样?”


朗诵完这一首《致橡树》,陈凡对着镜头向大家说道。


并且。


镜头里面,陈凡还露出一幅比较愉悦的表情。


面对如此。


众人哪会不知道陈凡想表达什么。


只是大家这么久关注陈凡,也算是掌握了一套对付陈凡的办法。


随即不少粉丝纷纷回道:“不错,不错,果然牛逼,这首诗不比《面朝大海,春暖开花》差。”


“对,我也觉得。如果从爱情方面来看,无疑,舒婷的爱情观比之海子更为成熟。”


“不过,凡哥,您想说啥?”


众人反问。


陈凡说道:“我不想说啥,我就是说,现在大家应该不会认为我就是海子吧。”


思路客


“哦哦,不会了,不会了。”


众人纷纷打出否定的回答。


这让陈凡松了口气。


虽然当文抄公是挺爽的。


不过陈凡抄是抄了过来,但真要是属上他的名字,他还真有一些不好意思。


可就在陈凡以为众人不这么想的时候。


突然,一众粉丝又是再次说道:“凡哥,虽然我们觉得您可能不是海子,但我们怎么感觉你就是致橡树的作者。”


“啥。”


陈凡一愣:“你们认为我就是舒婷?”


“对啊。”


“兄待……舒婷是女的!!!”


“我们知道。”


“可我是男的。”


“你是男的?”


“难道不是?”


“怎么证明?”


“我去,你们……”


陈凡有一些抓狂:“信不信我脱裤子了……”


“有本事,脱。”


众人异口同声回答。


与之同时。


漫天的“脱”字……刷满了屏幕。


==


PS:今天的第二章,送上。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