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召集民间物理学家,共同编纂物理新教材。


因为物理、化学内容不断丰富,教科书需要重新编纂,而教材的编纂,仅靠中枢官员是不够的。


皇帝向来集思广益,从民间选取相关人才,进入中枢参与教材编纂。


今年,将正式编纂力学教材。


力学包含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流体力学、地质力学、弹力力学等多个力学定理。


之前物理教材里涉及到力学知识,但第一次系统编纂相应教材。


西方定理,更加突出个体,比如牛顿定理,以个人名字为定理名称,突出个人個性。


这和西方世界的传统理念有关系,他们更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突出个性。


东方传统观念,则是突出集体、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同思想。


所以,华夏的很多东西,民间用了几千年,谁发明创造的,没人知道,比如乘法口诀,这东西五千年历史了,谁发明的,至今不知道。


就像很多数学定理,大明也有。


只是不叫外国的名字罢了。


刚开始朱祁钰也觉得数理化大明不行的,可定理放在一起,对照着看的时候,发现定理内容是一样的。


到底是西方抄了东方,是印度抄了东方,这一点朱祁钰也叫不准。


反正大明的数学定理,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只是没用现代符号表示罢了,用的古文字符号写出来的。


这样的数学定理有很多,大明本来就有。


朱祁钰派人去考证,可几经战火,几乎都无法考证了,但朝中官员一致认为,数学定理的源头是华夏。


因为华夏的数学书籍,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数学的民族。


后世认为华夏数学不行,那是没研究古数学符号,就得出数学不行的结论,纯属跪习惯了。


华夏数学,在鞑清之前,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不敢说绝对领先,起码和世界是平齐的,差距就算有,也很小很小。


东方的东西,命名要么以实物为名,要么以这东西的功能命名,很少以人名命名,这就使得这东西发展很久之后,人们忘记了创始人的名字。


西方则是特别注重个人存在的价值,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追求独立、平等、自由。


他们的自由,是极致的自由。


而东方的自由,是在集体框架内的有限自由。


而且,东方人性格腼腆,不愿意将一个东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西方人则以此为荣。


而随着东西发展不平衡,就造成了东方很多东西,被自我矮化、自我抛弃,西方换个名字后,拿回来重新占领东方市场。


其实人都是一样的。


大明同时代的西方,欧罗巴百姓是极端向往大明生活的,大明真的是他们心里的白月光。


老皇帝想把大明打造成,绝对领先于世界的军政经文全方位高达发达的社会,让夷国、藩国永远向往,可望不可即的国度。


全方位领先,需要全行业齐头并进高速发展。


皇帝一手将文娱企业拉起来。


政经繁荣,才会带动文娱繁荣,否则,文娱是无法繁荣的,文娱业,其实是军事之外,第三方角力局。


老皇帝提前布局,给文娱行业充分的发展空间。


但要千万注意,不要被藩国弯道超车。


不是没有案例的,推理,起初最盛行地方是欧洲,最后被小日子给干成世界第一。


欧洲奖项也坏,把推理的奖项给取消了,然后再也不提了。


却造就了小日子推理的极端繁荣。


推理成为了人家的名片,然后世界不认这东西了,耍赖了。


文娱行业,容易弯道超车,小国都靠文娱繁荣一时,像泰国、韩国、香港。


想守住文娱业的扛把子,掌握绝对话语权没用的。


得做大市场,吸引外国优秀创作者,在大明创造,为大明生产优质内容。


优质内容其实是人创造出来的。


这东西不靠科技,就靠人脑,只要高层足够重视,都能发展起来的,门槛儿很低的,所以文娱行业,只是政经繁荣的表象罢了。


老皇帝把文娱业,放在战略层面上。


一定会造就文娱行业的极端繁荣。


但想让文娱业持续繁荣,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全产业链人员受益,才能持续不断产出好内容。


可好内容,就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写出来的。


就说从赋到诗到词,阶段性审美降级。


其实,也恰恰说明文人水平的整体滑坡。


从元杂剧到,到白话文,到近现代。


肉眼可见的大滑坡,一年不如一年,一本不如一本。


恰恰说明,是文人水平不行了,创造优质内容的人不行了。


有一方面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


人只要在苦难中,才会写出动人的词句,一个人十分幸福,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有人说爽文能,可爽文是精神食粮吗?


只有在苦难中的人,才会写出高级文学。


这个苦难,有精神苦难和身体苦难,三国演义的作者不就是因为政治仕途不得志,才回家写书的嘛。


如果罗贯中在太祖皇帝手里干得如鱼得水,他会回家写书吗?


不会了。


写了也不会是三国演义。


看看朝野上下,所有人都是诗人文学家,可他们的诗词,谁读过几句?


不就是吹着唠的嘛!


创作者没有好内容,自然就造成了审美滑坡,读者都没看过好东西,随便看什么垃圾都觉得好看。


这就造就了爽文涌现,封神演义就是爽文,蜀山剑侠传就是爽文,射雕英雄传就是爽文。


所以,老皇帝一直在思考,明人生活质量直线提升,会不会早就大明会缺失一个创作者大时代呢。


真正苦难,和无病呻吟是两个概念。


无病呻吟是吃饱了闲得蛋疼,写出来的垃圾;真正的苦难,写出来的才是最动人的文章。


一定会的。


也许大明现存的书籍市场里,有很多沧海遗珠,这就需要后人一点点打捞了。


但这不意味着文学就没有希望了。


恰恰相反,很多贫困的藩国,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创作者的,未来文娱大繁荣地区,一定不是大明。


所以,老皇帝开始提前向藩国布局文娱。


这个时代好在,全世界讲汉话,行汉文。


就算中枢逐渐采用钢笔取代毛笔,还是有藩国在使用毛笔的,未来也一直会有藩国在用毛笔。


文化,恰恰是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就像战国历史,取材自鲁国史书,因为鲁国史书保存下来最完整。


老皇帝在大明一百多个藩国内,都办了文学杯赛,设立景泰杯文学竞赛。


希望涌现出真的文学顶级人才。


这些年,大明的医疗发展极为快速。


新医学和传统医学火花碰撞之下,竟将传统中医打得啥也不是,因为新医学打着科学的名头。


大明医院全部是私营的,各家医院为了揽客,无所不用其极。


新医学把中医贬得啥也不是,斥之为伪科学。


向来都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对中医来说,就不是跑断腿那么容易了,而是彻底死球了。


必须得承认,中医里招摇撞骗的人很多,十个医生,未必有一个是良医。


再加上背后有资本鼓吹新医学,患者就去试试,结果一针见效。


百姓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


新医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


景泰三十年时,民间医院是中医院九家,新医院一家。


而到了景泰六十三年,中医院能剩下一家就不错了。


然而。


一针见效的患者回家,就会发现自己有了其他病,又去医院扎了一针,过几天又发现又有个地方生病了。


这就造成了,治病死循环。


有病去治病,治好了又得病,再治再得,离不开医院了。


病是永远不会好的。


患者们自己去比较。


才知道,中医院是慢,是庸医多,但只要找对医生能治病,准能治好,而且没有后遗症。


不用一趟一趟跑医院了,治好了就是好彻底了。


不会像新医学那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治好这里搞坏那里,然后像糊裱匠似的,哪里有病治哪里。


新医学治病,中医治人。


看看太医院就知道,新医学是皇帝一力倡导的,可他很少扎针,每日都用中医调理,很少使用西医。


倒是于谦晚年得了阑尾炎,新医学为于谦手术成功,一炮成名。


这被新医学当成宣传点来大肆宣传。


可当时于谦,那是疼晕了,是皇帝给他做主,给他开刀的,若于谦做主,打死他都不会同意开刀的。


至于于谦事后多么怨恨皇帝,估计没人知道。


治好也是误打误撞。


当时的手术环境、条件、能力都不是现在能比的。


可手术,和新医学的理念还不太一样,手术是哪里坏了就切哪,通俗点说考验的刀工,跟厨子切菜是一样的。


新医学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涉及人体方方面面,和中医一样,是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参与这套理论编纂的,还有谈允贤呢。


皇帝推广新医学,因为新医学治病快,对于急病有着巨大的功效。


民间有两医之争。


老皇帝觉得没有优劣,都有好处,新医学治病及时、效果显著、覆盖病情面广。


传统中医则是没有后遗症,善于治慢姓病。


给百姓一个选择的空间,总是好的。


谁能想到啊,中医院被挤死了。


百姓是没有长远眼光的,生了病就想快点好,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久而久之,又觉得新医学坑钱。


去找中医吧,发现中医快被挤死了,一个个要价死贵。


吃两副药效果一般,没有耐心,调过头来又回来打针了,打两天针这块好了那块又坏了。


然后他们两边骂,新医学也骂,中医也骂。


这几年,两医之争甚嚣尘上。


朝廷也没辙,只能掏钱扶持中医院,扩大中医院市场份额,这是纯亏本的生意。


别看百姓骂新医学骂得凶,真正去看中医的还是少。


甚至民间中医诊所,都已经开不下去了,患者一天比一天少。


内帑只能掏钱扶持,对中医诊所进行免税,并进行一部分房屋租金扶持。


尤其是欧洲瘟疫,新医学再立奇功。


很多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至于产生的后遗症,是绝口不提的,反正都是藩国,谁也跑到大明状告他们呀。


老皇帝只能下旨,呼吁百姓强身健体。


这就引出了一个社会问题。


工作压力大呀。


工人们每天上班,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哪里有时间锻炼身体啊。


身体素质差,自然而然的防病能力差。


对于减轻工人压力的政策,中枢迟迟没下。


因为要全盘考虑呀。


工厂主赚钱,靠的是剥削劳动力,如果朝廷强制给劳动力放假,增加工厂成本,可能造成工厂主破产。


这会造成生产出来的产品涨价,流通进入市场后,消费者觉得涨价后,不会购买这个产品,又会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崩塌。


看似涨了几个工人的工资,其实是毁掉整个产业链。


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中枢花钱补贴工厂,要么就放弃低附加值产业链,并将低附加值产业链向外移。


这就会造成空心化。


老皇帝对大明的社会构架,内地是高附加值产业,外围是低附加值世界工厂。


制造空心化,在这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行的。


大明之所以强大,强大的点在于强大的工业制造力,一旦自断臂膀,必然有藩国腾飞。


现在的世界,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这些藩国里都是明人啊,个个勤劳肯干,个个都是卷王之王,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赚不到钱。


这个世界上最卷的人。


大明敢稍微松懈,这些藩国会疯了似的追上来。


今年,封在北美的大夏,今年财政收入破亿,成为最富裕的藩国,这就相当于景泰四十年时的大明了。


虽然人少,但他们可以生啊。


也可以吞并整个北美诸多藩国,独霸北美。


南美的唐国也不差,几乎就破亿了。


一个工业国家的衡量水平,绝对不是人口,人口反而是最没用的,只要工业产值足够高,这个国家就是强国。


财政收入突破五千万的藩国,起码有五个。


想想吧,未来的世界会多卷。


大明都不用制造业外移,过不了几年,藩国的制造品就会向大明反倾销,因为人家人工便宜呀。


制造业,靠的就是便宜的人工,赚的是辛苦钱。


而随着人工成本增加,自然而然的就会往高附加值产品上生产,同样一块玻璃,一块普通玻璃多少钱?一块火车车玻璃多少钱?一块显微镜镜头多少钱?


而普通玻璃呢,百姓永远是要用的,百姓可不会管这东西是不是国货,他们只会在乎便宜与否。


不便宜,我们就不会选择的。


这就是欧洲殖民其他国家的原因,因为欧洲劳动成本太高了,他们不得不去占领新地,用蛮荒之地的人给他们做工业生产,然后他们寻找市场,比如鞑清,卖给鞑清,他们直接载着银子回国。


等到鞑清衰弱之后,他们就直接进来抢了,太富也是罪。


大明也对世界进行殖民,可这个殖民,是鸠占鹊巢式殖民,是花钱殖民,不是赚钱殖民。


当时老皇帝的想法是,转移大明人口,分担大明境内粮食压力。


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出去。


这就造成了,大明殖民,没赚什么钱。


老皇帝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钱,是和藩国做生意赚的。


因为移过去的是明人啊,是本就有较高素质的明人,他们到了哪里都是要消费的,有消费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经济,就有赚头。


新地发展需要工具,老皇帝有技术有工具,就和藩王一拍即合,赚的钱投回大明,又亲自下场促进大明社会发展,促进工业革命。


整个工业革命的投资额,几乎都出在内帑。


这就是大明工业革命的根源。


不是抢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这条路虽然慢,却是最适合大明王朝的一条路。


大明能创造出来,藩国也能干出来,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啊。


老皇帝是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


就和勇士想保王朝,还要练新人一样,最后啥也得不到。


最终,这道决策还是没推行。


民间骂声一片,都在喊累。


朝廷也在想办法解决,尽量做到早下班,尽可能不加班。


结果工厂主个个哭诉,都说市场行情不好,再不加班只能倒闭了。


没错。


市场行情确实在变差,但仅限于个别行业。


因为市场同质化过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市场并不萎靡,像面向青年的产品,销量都是不错的,可一些厂子,固守老一套,并不肯推陈出新,造出来一些老破旧产品,无人问津在所难免。


年初时户部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市场偏向于年轻化,现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人群,是市场主要消费对象。


因为这个岁数的人,没有房产压力,也不着急结婚。


他们就有钱消费的。


可现在市场上的企业,还面对于婚庆市场和婴幼儿市场的,这就造成了,年轻市场一片空白。


比如年轻人喜欢萌化了的小卡通人物,类似的手办、小挂件却很少,年轻人想买买不到,就算买到质量也很差。


年轻人去旅游,也不看人文景观,他们追求的是舒适、放松、自由行,而不是特意去看什么景观,单纯的是买一张票出去走走,看一看而已。


穷游,成为一种时尚。


凭什么我旅游就要买东西呀?凭什么我旅游就是来看景观的呀?


我单纯的是想换个城市,躺着而已。


年轻人旅游会斤斤计较,对不该花的钱会据理力争,该花的钱绝不含糊。


开始追求自己享受,比如一些高端酒店,以前都是无人问津的,近几年,有年轻人入住,刚开始以为都是富五代呢,一问才知道就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


住高档酒店因为舒服,不喜欢噪音,不喜欢快生活,喜欢慢生活。


而高档酒店的配套消费,他们又极度反对,对于高档酒店内部的餐食,因为觉得贵而不肯吃,反而会点外卖。


他们也不去景点打卡,只是宅在酒店里,反正住酒店的钱是一分不白花。


抓准年轻人的心,市场销量肯定是不错的。


可做厂子的人都有几十年经验了,都是老人了,他们没经历过市场自然淘汰。


这回市场就会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们以前起家,靠的是政策支持,是朝廷给的福利政策,导致这批人成功了。


说白了,这些人是没经过市场拷打的,纯粹是皇帝把饭喂到他们嘴里了,然后吃到时代红利罢了。


而经过市场真正的洗涤,他们必然是第一批被淘汰的人,原因很简单,没经过苦难的人是永远不会懂得苦的,他们过得太顺了,一定会摔得很惨的。


市场最无情,看重的永远是价值,对没有价值的人只会无情抛弃。


破产重组,是必然要走的路。


朝廷不可能关注这种小厂子的,朝廷的眼光是关注在整条产业链上,在着眼于全局上。


近几年虽然受到欧洲瘟疫的影响,但随着逐渐通航,经济自然会恢复,甚至会比前两年更强劲。


国内市场也欣欣向荣,没有金融危机的迹象。


因为大明有足够的付费人口,能够消化掉市场上的商品。


在市场正常的情况下,工厂销量不行,只能找自己的原因,老皇帝可不会对这种被淘汰企业进行帮扶的。


朝廷在这一方面,极为冷酷。


市场优胜劣汰,是必然选择,中枢不会参与。


而工人们都在呼吁增加休息时间。


中枢只能呼吁,没有强制。


然而,民间工厂对中枢的呼吁纯当放屁,没人搭理,这就让户部尚书十分尴尬。


他一怒之下,向皇帝上疏,每周休息两天。


其实,休息,是经济下行的表现。


休息,意味着停工,意味着生产速度变慢,如果一个企业在上升期,绝对会想方设法的加班、招人。


只有企业发展不行了,才会让职工休息。


中枢也不可能强制休息的。


这种强制休息,是破坏整体经济环境的。


所谓休息,都是顺势而为,因为企业发展变慢,美其名曰休息,企业也是给自己续命,职工也能忙里偷闲。


对中枢而言,其实也不希望职工休息。


发展,总是争分夺秒的时候,狼性文化,才是发展时必备的企业文化,只有进入平稳期,甚至下滑期,才会开始想什么休息的。


职工也是同理。


累的时候,恰恰是赚钱的时候。


等有一天不赚钱了,想累都没地方累,那时候又会跟谁哭去?


苦熬过去便是,钱到手就是甜。


老皇帝驳斥了户部尚书的建议,用文娱行业,来缓解职工的疲劳,这个时候,就需要爽文了。


职工本就很疲劳了,谁还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文章啊,一目十行的看爽文,就是最好选择。


谁不想当个龙傲天?


景泰六十三年圣诞节,世界第一部电报机诞生。


第一次,京师和天津进行了通话。


整个京师内,所有官邸都接通了电话,任何事就需要一个电话。


老皇帝叫朝臣,也不用派人去宣了,打个电话就可以了。


前朝有要事,朝臣直接打电话给皇帝。


一家家电器公司,悄然无声的注册再案。


背后全是皇家资本。


就说电话,目前就有三家大公司在做,背后全是国有资本控股,而注册的电话公司,已经有几百家了,全是国有资本的操纵。


关于电话业是否需要垄断的问题上,朝臣和老皇帝意见相左。


朝臣认为是该垄断的。


老皇帝则认为垄断不住的,这东西是要深入民间,电话,未来会走进千家万户。


国有资本能够完全控股吗?


不可能的。


不如开放给民间资本,主要把握住关键部分,还是等于中枢控股。


彻底放给民间企业也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须控股,有很多电话公司可以,但公家资本必须占有控股地位。


老皇帝也想争这个控股权呢。


但朝廷上下态度坚定,决不许民间资本控股。


讨论来讨论去。


除了皇企一家公司控股外,其他都由国企、皇企、民企共同投资,国企控股。


电话、电报全是一样的。


其实公家资本控股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些偏远地区,国企是完全可以架设电线,给偏远地区通电通电话。


民间资本是趋利性质的,他们才不管百姓能不能用上电呢,他们就要利益。


维修也有好处,国企控股维修速度够快,能够保障供电。


民企就不一样了,他们维修的时候估计会跟百姓要维修费。


从安全角度来说,掌握供电权的民企,是否拥有了地方造反的本钱呢?


所以,还是国企控股,吸纳民间资本,建立合营公司。


只有一家是例外,老皇帝的供电公司。


为了四大工程顺利开工。


大明科研所研究了几种电动工具,比如伐木机、挖土机等工具,优先用于四大工程。


建成火力发电厂,对高压电线也成了刚需用品。


这两年,科研院在研究电线,试过很多材料了,问题很多,一直没找到最优解。


直到两年前,老皇帝画了幅画,送到科研院去。


电线研究才有了眉头。


材料问题,还是没法彻底解决。


这次四大工程需要的电缆,就是一次重要的试验机会,所以朝廷内所有电缆工程师,全部启程去北方,进行电线实地试验。


老皇帝画画工具,居然是钢笔。


毛笔和钢笔之争里,老皇帝可没支持哪一方,结果他开始用了钢笔,似乎用的还不错呢。


今年开春时,他在西装的兜口上,别了一支钢笔。


当时还引起了风潮。


民间百姓都觉得胸前别一支钢笔,更有逼格,大家纷纷效仿,不管是使毛笔的还是不用的,穿西装就搭配一支钢笔。


钢笔还卖脱销了呢。


结果墨水堆积如山,钢笔没少卖,墨水没人买。


大家买钢笔是装饰,不是为了用。


墨水商人头疼之下,居然推出了软笔,和毛笔一样,只是换成钢笔样式。


这种软笔卖得比钢笔还好,墨水也跟着卖。


而年轻人,是喜欢用钢笔的,因为方便。


毛笔还得蘸一蘸唾沫才能写字,弄得嘴里都苦,钢笔直接能抽水,随身携带就可以了。


但年轻人现在还没有社会话语权。


没人在意他们的想法。


掌握民间话语权的主流文人,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他们最反对的就是改变。


只是被大明层出不穷的变革,爆发般涌现的商品给弄得无语了,只能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坚持毛笔。


说实话,论写字的艺术性,毛笔绝对是第一,钢笔绝对比不过毛笔。


但论实用性,钢笔是完胜毛笔的。


华夏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实用史。


什么好用用什么的。


之所以后人看着光伟正,那是因为后人用华美的诗篇赞颂了这种东西,导致一读这文字,就觉得美,就觉得高大上。


其实华夏历史,完完全全看实用性。


不实用的东西,都被历史给淘汰掉了。


毛笔和钢笔之争,注定了毛笔会落下帷幕。


未来钢笔,也会被圆珠笔干倒,因为实用性。


圣诞节上,老皇帝发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讲话,他认为,大明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限于地理因素,民间应该勇于打破地理因素,利用聪明才智,创造财富。


就是依托传媒,为家乡插上发展的翅膀。


老皇帝特别指出,像青海省这样的落后省份,完全可以利用传媒发展旅游业,发展特色区域性经济。


一座青海湖,就是西北最大的宝藏,挖掘青海湖旅游资源,联动多元旅游发展模式,助力青海旅游。


像青海这地方,半高原,大戈壁,千里无人烟。


就连青海的蒙古人,都跑去宁夏讨生活了,宁愿去乌斯贜,都不愿意在这破地方穷着。


乌斯贜都比青海富裕。


因为乌斯贜旅游厉害呀,随着火车线路的开凿,乌斯贜旅游未来会成为西南旅游一大亮点。


青海就不行了,想看沙漠人家去西域,想看古城还去西域,想去草原人家去宁夏。


发展这么多年,总人口才200万,这几年净流出70万人,剩下一百多万人。


在漫无边际的大戈壁上生活。


老皇帝曾经提出一个构想,把青海的山都给平了,拿去填海,把青海变成平原。


凭借中华江的优势,青海会成为真正的塞外江南。


可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没办法实现的。


皇帝想刨了贵州的山,运到渤海湾去做新山,结果到现在,才刨开几座山啊?


难度巨大巨大的。


通电之后可能好一点。


但是,随着气候专家对气候的充分了解,极有可能会联名上书,阻拦正在进行的工程。


因为破坏环境,就存在着强烈的不确定性。


万一搞得人类灭绝呢?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对于把青海挖成平原,中枢也论述过,得花多少钱啊?


青海绵延的都是山脉,挖平需要的代价太大。


还有一点,会造成气候不可逆的影响。


而为了一些耕地,就冒着毁掉地球的风险,中枢上下是反对的,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


以前是农业时代,能种地就行,像中华江的开辟,和种地息息相关。


现在进入了工业时代。


种一百万亩地,都不如一个工厂创造的价值更大。


冒着巨大风险,挖平青海,就显得得不偿失了,青海人完全可以出来做生意嘛,兰州拉面做的不挺好嘛。


出来打工,只要吃苦耐劳,绝对能吃一碗饱饭。


老皇帝却并没彻底打消这个念头。


因为价高兴安岭,会让大明放弃庞大的北面疆土,大明需要从内地找补回来,两座海湾也不够大明土地刚需。


他就打主意去了青海。


青海和西域,如果都打造成顶级绿洲,成为第二个东北,成为西北的鱼米之乡。


关键石头有地方用啊,填平海湾,加高山脉都需要石头。


挖平贵州的难度太大了。


等一等科技发展。


挖平青海的难度,要比贵州简单一点,这件事老皇帝就不停提出来,他这辈子可能办不到了,他希望太孙能办成。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