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91章 魏国篇,用水挟制诸侯国的霸主国

第391章 魏国篇,用水挟制诸侯国的霸主国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景泰六十三年,明魏铁路正式通航,从北京出发,终点是里海北岸,魏国南都谯都(杰兹卡兹甘)。


从北京出发,只需要二十四天,就能抵达谯都。


这里还不是明欧铁路的终点站。


从谯都站,南北方向,南方通往印度,北方通往乌拉尔山方向的叶卡捷琳堡(安邑)。


预计一年后,铁路接通大商国铁路网,连通东都喀山、中都莫斯科,南都克里米亚。


截止到景泰六十三年,商国境内铁路已经四通八达,覆盖三个首都的铁路网,已经非常完善了。


铁路技术,完全采用大明技术,轨制和明轨一样,只需要接通,就能实现北京到莫斯科,全干线铁路。


印度五王境内也都修通了铁路。


预计景泰六十六年左右,整个欧亚大陆上,完全被铁路网覆盖,一个大明游客,可以乘坐国内任何国际铁路线,畅游藩国,最西面可以领回黑海的风光。


这条铁路的终点,最终是陈国的里斯本。


铁路会穿过开罗运河,通向非洲,在景泰七十年之前,修通亚欧非全部铁路网。


魏国紧跟大明的脚步。


大明开设股交所,魏王就将积蓄全都投进去,再将国内企业统统打包上市。


老皇帝喜欢,他就从国内遴选家,给老皇帝看一乐。


作为太子的嫡亲三弟,在民间颇有孝名。


甚至,每年都会上奏疏,请求朝觐,以全思父之情,都被中枢驳斥回去了。


也许老皇帝也想见见自己的儿子,可制度不允许的。


朱见淇倒是不想见自己的亲弟弟,他更想和亲儿子其乐融融。


可景泰六十三年年底,韩王朱佑榷、辽王朱佑槿去继藩,这个年朱见淇过得就很闹心。


皇族亲情还是有的。


老皇帝对姐姐的感情,对皇子皇女的感情,太子对弟弟们的感情,甚至老皇帝和兄长的感情,都很值得称道。


说来说去,是懿文太子起了個好头,朱家虽然有过削藩有过靖难有过夺门,总体来说,皇族是有亲情的。


朱见淇体会到骨肉分离的感觉后,整个正月他都不开心,还病了一场。


倒是去继藩的朱佑榷和朱佑槿兄弟俩,欢天喜地的。


他俩乘坐火车去黑海。


他们虽是继藩的藩王,却还是带着朝廷任务的,他们要沿途拜访王叔,送上贺礼。


景泰六十三年十一月初三,他们从京师上车。


西出玉门,在巴尔喀什湖地区出国。


出国的铁路线一共有两条,一条是走巴克喀什湖出国,另一条是走喀什-苦盏-塔什干出国。


南线已经暂停运营了,因为正在修通通往印度的铁路线,目前正在施工当中。


经过苦盏,就延伸出多条铁路线了,一条是往南走印度,另一条是往西去里海,还有一条是去波斯的。


所以这条线,是中亚主干线,正在紧急施工中。


西出车次,目前都要从阿拉木图出国。


而阿拉木图这条线,往北走还是国境内,是大明的乌梁海都司,于景泰六十年撤都司改省,变成大明第五十五个省。


景泰五十七年,在乌梁海省内的阿尔泰山北麓,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铁矿区。


当时正在和魏国换土。


发现铁矿后,进行勘探,勘探结束后,才和魏国换土,然后就将乌梁海改都司为省,彻底成为大明最后一个省。


乌梁海省毗邻宁夏和西域,拥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两条河夹着的所有领土,是大明最大的一个省份。


但北面冻土区太大了,老皇帝就赐给魏国一块。


在景泰五十五年,从阿拉木图到托木斯克铁路线修通,大明的疆域也彻底确定下来。


在景泰六十二年,托木斯克到秋明的铁路接通,秋明石油,刚好可走这条火车路,送入大明。


到景泰六十三年,大明和魏国,铁路网完全相连,两国百姓自由出入两国。


刚开始魏王朱见濬还担心,藩国百姓会逃离藩国,返回大明的。


但铁路干线开通一段时间后,很少有人逃回大明,才彻底放心,逐渐放松管制,允许两国百姓自由出入。


准确地讲,大明和魏国不是两国,而是一个国家。


大明和藩国也还是一个国家。


现在移民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尚且对母国有着很深的感情,而随着时间越久,这种感情就会越淡,最后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韩王和辽王一路看着大好河山,心潮澎湃,心中艳羡大哥,能成为坐拥如此庞大帝国的皇帝。


可他们是庶子,又能出去外藩,已经比其他弟弟强多了。


火车进入魏国地界。


魏王派人守在边境线上,等待着两位亲王驾临。


中亚十分缺水。


朱佑榷以为会看到黄沙漫卷的景象,奇怪的没有。


得益于中华江连通鄂毕河,鄂毕河南引,在明魏宁伊四国联合建设下,引鄂毕河的水灌溉中亚,甚至灌溉波斯。


从景泰四十二年立项,景泰四十七年开始付诸实践,用了十四年的时间,于景泰六十一年,中亚供水计划彻底成功。


总体来说,缓解了极度缺水的情况,确实好转了,但还没有根治缺水难题。


这也是宁伊两国,对魏国百般隐忍的原因。


他们都需要鄂毕河注水中亚。


需要鄂毕河的水。


如果魏国断了水,中亚各国都可能会渴死,所以在疆土谈判问题上,各国只能忍着魏国的霸道。


魏国都城本来立在秋明,秋明改为许都。


但朱见濬未胜先虑败,国都建在一片平原之上,万一大明西攻,吞并魏国,魏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后盾型首都。


就选择在叶卡捷琳堡上建都,改名为安邑。


叶卡捷琳堡建立在乌拉尔山里,乌拉尔山遍地是矿资源,可以作为魏国的大后方,也能作为魏国的资源都城。


火车奔跑在魏国境内。


兄弟两个开了眼界,都以为藩国很穷,可他们看见车站旁商贩人满为患,他们很注重年轻人市场,卖的商品都是动漫人物。


“二哥,你说他们有授权吗?”朱佑槿买了一对钥匙链。


发现这钥匙链做的很工整,做工不比明人差。


朱佑榷把玩着:“怎么跟京师夜市卖得差不多呢?”


一问才知道,他们的钥匙链是出口货。


当然有授权了。


专利法在藩国照样通用,都是大皇帝给授权的。


毕竟免版权三十年,全世界明人都可以使用的,只要去注册一下授权证就可以的。


衍生版权虽然不免费,收价也很公道。


“咱们在夜市上买的是魏国货?”朱佑榷和朱佑槿都看到了对方严重的震惊。


按理说这应该是明货啊。


大明不可能没有这样工艺的,难道京师小商品工厂不会赚这钱?


经过询问才知道,明人也有工厂,但没有我们的工厂便宜,我们工厂人工成本低,商品售价自然就低了。


看着手里这条钥匙链,朱佑榷和朱佑槿面面相觑。


“原来在大明垄断全行业之下,藩国也不是穷得要饭的。”


“皇爷爷总说,提高产品附加值。”


“好嘛,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那么低端产业链就必须向藩国转移的,而藩国似乎靠着这些低端产业链,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魏国人口在景泰六十年时破亿,今年人口达到了1.2亿。”


“如果魏国一亿多人,想进入大明同等生活水平。在我原来的意识里,认为永远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对继藩,并不太感兴趣。”


朱佑槿说实话:“可是,这条钥匙链,却让我看到了另一面。”


“咱们一路走来,这魏国繁荣景象,不比大明差多少,甚至比西域几个城市还要富饶……”


朱佑榷打断他:“我看不比长安差。”


是啊,不比长安差。


虽然这里是魏国的西都,却能和长安比肩繁荣。


长安是大明西北最繁华的城市,受限于饮水问题,人口在一千万徘徊,等到叶尼塞河引水成功,长安人口会迅速攀升突破两千万的。


“继藩,似乎不是咱们想的那么坏。”


“咱们也未必永远做大明的附庸。”


“咱们的韩国、辽国,也能成为和大明一样的富裕国都,成为一方霸主。”


朱佑榷跟着点头。


“难怪皇爷爷总担心空心化的问题,看看魏国的繁荣就知道了,他们只是吃进了大明的低端产业链,就有了今天的繁荣。”


“如果魏国继续上进,依靠低端产业链,向上发展,抓住大明产业链转移的关键时刻,进行弯道超车。”


“说不定,魏国会成为霸主国,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大明。”


朱佑槿说完赶紧摇头:“不会的,魏王不敢的,他们不敢把自己做得那么好,担心大明将富饶的魏国一口吞进去。”


“那才不会呢。”


朱佑榷鄙视道:“咱爹是打仗的人吗?大哥倒是有心打仗,他有皇爷爷的本事吗?”


“你看看皇爷爷这几年的布置,这是担心藩国咬大明一口,大明还无力反击。”


“皇爷爷的战略眼光,可是历史顶级的。”


这话让朱佑槿笑了起来。


想起来在东宫中,他爹被爷爷支配的日子。


旋即,心情黯然,他们出去继藩了,未来再也不可能返回大明了,就算能回去,再也见不到爷爷了。


他们和爷爷的感情,要比父母更深。


火车在浩荡的草原上驰骋。


哈萨克大草原是种植不了粮食的,因为土壤层薄、肥力太低、缺乏水资源灌溉、气候不适合,种了也不出产粮食。


这些年魏国为了在草原上搞种植业。


魏王从唐国购买大批鸟粪,唐国的秘鲁,就是鸟粪的天堂,仅靠卖鸟粪,唐国就能成为南美霸主。


魏国大批采购鸟粪,希望用鸟粪增加土壤肥力,进而达到种植的目的。


魏国有两大弊端,一个是不挨海,虽然拥有咸海和里海两个内陆海,却没有出海口。


另一个就是草原和沙漠面积占比高,优质土地太少,粮食产量太低。


魏国想成为霸主国,仅靠一个多亿人口是无法做到的,魏国坐在资源宝库上,油铁资源要什么有什么。


唯独缺了这两样。


魏国有钱,就开始建立实验室,研究化肥。


可以说,魏国出产的化肥,质量比大明的还要好,对于化肥的研究,魏国走在诸多藩国的前沿。


因为粮食问题是卡脖子的难题。


如果魏国自己不攻克难题,永远都别想称霸,未来只会成为大明的小弟,亦步亦趋的小弟,早晚会被大明一口吞掉。


所以呀,魏王朱见濬很早就在布局化肥的研究。


而大明换土,想用冻土里的黑土,换取黄土,给了魏国启发。


魏国也有大面积冻土区啊。


也可以换土啊。


结果,魏国专家发现,冻土层的土,不具备种植条件,根本不是黑土。


因为土壤的肥力是经过生物新陈代谢带来的,冻土不生存生物,就算有生物新陈代谢,也是冻在土壤外了,根本不能和土壤进行化学反应,导致土壤很贫瘠,达不到黑土的标准。


换土是不可行的。


魏国就在想,能不能人工制造出适合种植的土壤?


种植这个难题,不止魏国有,但只有魏国肯烧钱钻研,肯花大价钱去投资研究。


像沙漠区的那些国家,根本没法搞普通种植的,他们都靠附近国家供给粮食活着,也就是永远无法称霸。


魏王不一样,他也是皇后嫡子,又是皇族中最聪明的皇子之一,他从小就具备超凡的野心。


他爹从小就教导他,有野心就要有和野心相匹配的耐心。


没有耐心,野心永远是最没用的。


所以,建立魏国之后,他心心念念的就是粮食问题和港口问题。


港口暂时无解。


粮食问题却可以靠努力来解决。


哈萨克大草原上,土壤贫瘠只是一方面,土壤涵盖深度浅,植物根系无法扎根。


那就从冻土区挪出冻土来。


对冻土进行人工活化增加肥力,然后再铺在浩瀚的草原上,这笔投资魏国愿意出。


正好草原上土壤层少,增加新土,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


所以,魏国就从唐国进口大批大批鸟粪。


订单签订了。


但鸟粪怎么运进来呀。


魏国没有港口啊。


鸟粪不贵,运输成本也能接受,但如果用车子一车一车推,那成本可就恐怖了。


摆在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波斯湾,经过隋国运进里海,而这段路需要用火车运。


一条是走红海-开罗运河-伊斯坦布尔-黑海,还要走隋国的藩国,再进入里海,也就运进来了。


第二条路运费成本要高,因为这是南美运过来的鸟粪,走波斯湾是最近的。


两条路都要经过隋国。


偏偏隋国和魏国还不太对付。


两国在领土上还有纠纷,但这点好说,请老皇帝出面,他再给隋国一些领土,隋国不至于在此事上下绊子。


因为隋国也很缺粮食,也想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等计划成功,他可以向隋国出售这项技术。


但是呢,选最近的路,成本会也直接翻两倍。


少量运输,魏国的财力能吃得下,可如果是大量运输,魏国财力可就吃不消了。


因为哈萨克草原实在太大了,要铺平这里的全部土壤,预计投资在500亿左右。


没看错,500亿!


如果有港口,也就100亿,没有港口啊,要走两段火车,全都靠人运,人工成本老贵了。


还得从冻土区开采土呢,还要制作人工土,都是钱啊。


其实哈萨克草原北面,魏国是有农田的,但这点农田,也就够一亿来人活着了,再多人就得挨饿了。


养活这些人,还是不怎么吃肉的情况下。


没看错,一个牧区国家,居然舍不得吃肉,因为粮食不够吃啊,肉是要拿出去卖的,卖掉换粮食。


魏国是大明最大的畜牧合作国,牧区生产出畜生肉,都卖给大明了。


整个魏国,最大养活人口数字在6000万左右。


但魏国翻了一倍,只能少吃肉来维持人口规模。


就这样魏国还鼓励生育呢。


其实,利用叶尼塞河的计划,是魏国率先提出来的。


当时朱见濬给老皇帝上疏,意思是大明不利用叶尼塞河水,就让魏国利用。


引叶尼塞河南下灌溉工程,是魏王先提出来的。


老皇帝在中枢一锤定音。


倒也没有只给大明北方使用,也承诺给魏国和中亚诸国使用。


在草原上种地,另一个弊端就是灌溉难题,中亚是极度缺水的,纵然有中华江和鄂毕河饮水计划,水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重点是水源分配不平衡,使用不够充分。


朱见濬继藩后,就开始大规模植树,对于沙漠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胡杨林,谨防土地进一步沙化,同时减少放牧数量,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林政策。


魏国建立三十年,总共种树17亿棵,人工制造出大面积森林。


加上民间总种树量,达到了百亿棵。


尤其在防治沙化问题上,功效卓著,大量种植树木,也涵养水土,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难题。


和大明一样,在占据费尔干纳盆地后,对正在沙化的地区,进行疯狂植树造林计划。


大明总共在费尔干纳盆地总种树高达上百万亩。


费尔干纳盆地成为大明的水果盆地,遍地都是好吃的水果,整个水果盆地,供应大明和中亚地区的水果食用。


就像塔什干,本来是大明咸海总督的驻地,后来被封给了魏国。


明军刚刚占领塔什干的时候,一片废墟,土地正在急速沙化之中。


当时的明军,在范广率领下,在塔什干地区进行种植树木,如今魏国的塔什干,绿色嫣然,城市漂亮又宜居,全是大明的功劳。


整个中亚,都在种树。


整个帕米尔高原区,是大明的葱岭,大明刚占领时,被蒙古人糟蹋的已经在沙化中。


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株株苍天大树,绿色嫣然之下,水资源居然比之前多了不少。


有坎儿井的功劳,何尝没有绿色治理的功劳呢?


用鄂毕河和叶尼塞河灌溉中亚的计划,已经开工了,预计二十年后,整个中亚将不再缺水。


水资源利用上,甚至能覆盖到波斯地区。


凡是受惠国,都要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争取尽快完工。


诸多藩国肯定是愿意参与建设的,主要担心他们老爹死了,太子登基后就不会管他们了。


老皇帝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大明正在建设的工程,无论何时,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


朱佑榷兄弟俩在咸海和里海中间地区,见到了魏王。


魏王继藩的时候,还没有他们呢。


老二十都年近五旬了。


大魏正在修通咸海和里海中间的铁路,这块是大魏新得到的领土,他在这里盯着。


为了鸟粪计划,魏王打算和隋王直接谈判。


两王相邀在巴库。


巴库是大隋控制的藩属国,定在这里,也表明隋国的诚意,虽是亲兄弟也得防范一些不是。


大魏决定放弃里海西岸小部分领土,里海的环形内陆湖为疆界线(巴尔坎州),沿海部分送给隋国,其余地方交给许国。


要不是为了鸟粪,朱见濬才舍不得这些领土呢。


许王朱见浙,可是他的嫡亲兄长啊,都是唐皇后所出嫡子,和他一母同胞。


结果他连亲哥哥都坑。


其实就是把土库曼斯坦,一分为二,他只保留环形海洋部分,其他部分拆分两半,送给两王。


此事,需要朱佑榷兄弟俩做个见证。


所以这次三王会面,变成了五王齐聚。


这样分配伊王肯定不满意,但谁管伊王愿不愿意呢,只要让鸟粪顺利进入魏国就够了。


等到魏国把整个哈萨克草原变成了种植沃土,看魏国是不是中亚霸主?


景泰六十四年,四月,五王签订和约,重新划定领土。


倒霉催的伊王不断抗议。


里海西岸的领土,对隋国来说是飞地,和他们本土不接壤,需要走一段里海,反而和伊国接壤。


伊王不爽啊,明明应该给我。


隋王坏呀,他跟伊王谈,想从伊国撕下一块肥肉来,讲真他看不上这块沙漠似的土地,这地方极度缺水,水比油贵。


他的目标在土耳其,黑海那块。


如果伊王愿意花钱买,他大可以答应的。


五王和约里面,就有从魏国购买土的条款,隋国也想购买一批冻土,然后自己搅拌,制造成一批沃土来。


隋王朱见汐也极具野心。


看看封号就知道,这种大封号,都是有本事的皇子才被封的,他爹眼睛毒着呢。


他本来就占据波斯最富饶的一块土地。


继藩之后,他也在沙漠区疯狂种树,防止土地继续沙化,并挽救已经沙化的土地,尽可能地涵养水土。


他这个地方,很缺水的。


伊国比他还惨,伊国除了石油外,别的什么都缺。


所以,隋伊两国,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解决水源问题。


其实可以在印度想办法。


但要穿过庞大的沙漠,如何保护水源,又是个大问题,现在的技术是做不到的。


隋王也在思考这件事。


前几年,有臣子上疏,认为可以引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的水,灌溉隋国。


可是,这两条河,一个在商国,另一个是商国和魏国的分界线。


乌拉尔河,是从乌拉尔山里引出来的水源,最终注入里海。


伏尔加河,则是斯拉夫人的母亲河,最终也会注入里海。


里海这么庞大的水体,水源就来自这里,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


如果令其改道流入波斯,问题就来了,里海就会消失。


大商可不希望和大隋直接接壤。


大魏同样不希望,在里海消失后,彻底和商隋两国直接接壤。


这就造成了,隋伊两国严重缺水,眼看着水资源流进里海里,自己却喝不着。


里海的水是不能喝的,含盐量特别高。


说实话,对于伏尔加河,整个中东地区都需要伏尔加河,因为都缺水呀。


在大隋和大商谈判中,卫、英两王都站在大隋这边,希望大商愿意为三国注水。


伊国则希望从乌拉尔河中得到水。


大商可是天然东欧霸主。


就这地盘,这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是霸主国。


大隋同样有称霸的野心,所以大商不愿意为大隋供水,也情有可原。


除非老皇帝开口。


但老皇帝同样开不了这个口,因为大明不可能去欧亚大陆的边界线上,为诸国注水的,耗费太多钱了,朝臣也不会答应的。


这次,大隋和大魏破冰合作,其实他想曲线救国,得到乌拉尔河的水。


最终经过几轮谈判,伊国决定购买里海西岸的土地,极度缺水他也想要,支付大隋一笔钱,用于购买鸟粪上。


伊国何尝不需要农田啊。


问题是,就算弄到了农田,没有水灌溉有个屁用啊。


所有藩国里面,伊国是最穷的,全是沙漠,人口才二百万,这些年不增不减,主打的一个存在感低。


人家卫、英两国,好歹还得卖油呢,存在感还挺高呢,伊国是啥也没有,只有沙漠旅游。


这次得到了一块绿洲。


他也想和魏国冰释前嫌,因为想得到乌拉尔河的注水。


环境是可以慢慢治理的,伊王有这个耐心,他还年轻,继藩的时候,他母族又给了他一大笔钱。


他母亲是宋淑清,宋家给了他足够的经济支持。


他是诸侯当中,种树最厉害的一个。


继藩二十年,他种植了200亿棵树木,每天不是在种树,就是在种树的路上,民间都说他是种树皇帝。


伊国人口最少,树木最多,环境是肉眼可见的变好。


一百年后,也许伊国也会郁郁葱葱的。


这是朱见滁最大的愿望。


和他一样,封在西印的许王朱见浙,也在玩命种树,但都没他凶,毕竟人家站着一块绿洲,他境内全是沙漠。


除了沙漠旅游,一无是处。


关键搞沙漠旅游的国家很多呀,像卫国、英国、楚国都搞沙漠旅游,大家都大相径庭。


若非西游记里面有伊国,他还能刷一波猴的存在感,不然什么都没有了。


朱佑榷兄弟俩随魏王回到许都,秋明。


秋明发现了巨大油田,当初老皇帝就说此地有油田,一语成谶。


现在的许都,已经成为中亚最富庶的城市。


许都有中亚最复杂的交通网,从许都上车,能通往大明、商国、伊国、隋国,通往许国和宁国的路还在修。


用不了多久,就能通往各国。


中亚明珠很多,比如塔什干、撒马尔罕、鄂木斯克、叶卡捷琳堡、杜尚别、喀布尔等,全是中亚顶尖大城市。


可这些城市,都无法和许都比。


作为魏国的国都,魏国紫禁城,虽仿照北京紫禁城建的,但建地面积,却超过了百万平。


紫禁城才72万平。


魏国紫禁城里还建造了一座中亚王城,和一座西欧王城,三座王城,共同组建了魏国紫禁城。


朱佑榷兄弟俩在许都转了一天,只走走完了一条商业街。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街!


不是中亚最大,而是世界最大,大明也没有比许都商业街更大的商业街了。


许都总人口仅800万,仿佛比北京人还多呢。


因为许都构建城池时候,将城市设计得充满层次感,让人看着不会乱,还觉得开阔、广大。


不像北京城,是新老交替的城市,老城区外围包裹着新城区,层次感没有设计好。


而许都完全是一座新城,建造才三十年左右,一切都是按照新设计理念去设计的,设计者还是蒯祥。


蒯祥根据当时所有城市的新情况,总结设计出来的新图纸。


大魏大城市很分散的,人口都不是特别多。


像叶卡捷琳堡的安邑,人口才700万;塔什干人口820万;撒马尔罕,人口790万;托木斯克人口600万。


老皇帝曾说,魏国发展最均衡,看看大城市人口数量就知道,并没有出现高度集中的城镇化,也早就了魏国房地产发展不起来的结果。


没错,魏国房地产就没发展起来。


魏王还犯愁呢,这么多人口的大国,房地产没发展起来,没有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民间百姓看似生活富裕,其实是存不下几个钱的。


他们的钱,会被大明如抽水机一样,抽回了大明。


因为大明好东西多呀,大明产品适合投资啊,很多魏国百姓,都在大明有投资的。


他们觉得在魏国买房子不保值,在大明买房子就很保值啊。


尤其铁路一通,在长安买房子,保准保值。


导致长安房子贵的吓人,本地人都买不起,但房价却居高不下。


当时财政官员都懵逼了,因为房价掉不下来,还没人住,长安没有那么多人啊。


后来调查才知道,都是魏国人买的。


朱见濬看到报表,整张脸都黑了。


我们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被大明赚走了。


这就是距离母国太近的弊端,看似能得到大明的时刻帮助,其实却被大明处处抽水。


关键大明没有故意抽水,百姓主动送钱给大明啊。


魏王正在想办法,阻止国内资金出国。


他也在想办法提升房价,保证房价保值,让国内资产进入自家蓄水池,不要被大明吸走。


晚宴结束后。


朱佑槿迷迷糊糊道:“魏王叔雄才伟略,但未来怕是会出现诸子夺嫡的情况啊。”


因为朱见濬的嫡长子去世了,迟迟没有立储。


他的儿子们都在想争位。


“跟咱俩有什么关系啊?”朱佑榷也看出来了。


他那些儿子都不是安分的,早晚会杀起来。


“笨啊,咱俩这是去继藩啊,魏国注定是中亚霸主,可他没有港口,咱俩在黑海之上,和魏国的直线距离,不过是两个小藩国的距离罢了,未来必然有频繁的贸易联系。”


朱佑槿道:“这次从隋国购买鸟粪,恰恰说明,港口对魏国多么重要。”


朱佑榷却摇摇头:“你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深层次。”


“寻找隋国借用港口,只是魏国的表面用意罢了。”


“上次中亚战争,大明给中亚诸国埋下了祸乱种子,魏王叔何其聪明,怎么会看不出来?”


“无非是借着这次购买鸟粪,把一些荒芜缺水的土地吐出来,交好诸国。”


“你看看地图,这次换土,魏国拿出去的都是极度缺水地区,得到领土的许国和伊国,本来就缺水,这不雪上加霜了吗?”


“看似魏国是卖好,其实是挖坑给许国和伊国跳呢。”


“这样的烂地给了两国,他们这辈子就会在缺水路上越走越远,想得到乌拉尔河的水,根本不可能的。”


朱佑榷看得透彻:“咱们继藩在黑海上,他也不会跟咱俩贸易的。”


“因为咱们没有利益关系。”


“这次和隋国合作,深层次原因是水。”


“土耳其那鬼地方也是缺水地方。”


“但比中亚好很多的。”


“咱们没有把柄在魏国手上,魏国和咱们也没有利益纠葛,这次见面之后,咱们这辈子都不会和魏国有任何干系的。”


这番话把朱佑槿弄得面红耳赤。


“你把魏王叔想成什么人了?”朱佑槿也觉得二哥说得对。


“哼,反正不是好人。”


朱佑榷冷笑:“他连亲哥哥的便宜都占,会对咱俩这种素未谋面的侄子好到哪里去?”


“醒醒吧,靠别人是没有好处的。”


“不信你就等着看,就这注水的计划,能拿捏隋伊许三国一万年,最后谁也得不到一滴水。”


朱佑槿张了张嘴,终究没帮魏王说话。


“咱俩在黑海上继藩,未来也是敌人,你也会这样对我吗?”朱佑槿看着二哥。


“你小子又挖坑给我跳?”


朱佑榷冷笑道:“老三,这里不是皇宫里,不用在爷爷面前装兄友弟恭。”


“爷爷办最强大脑的时候,伱心里可曾想过让一让我这个当哥哥的?”


“你都没让我,我为什么要让你?”


这话直接把兄弟情给撕破了。


大家以后是邻国,就是敌人。


现在趁早戳破狗屁兄弟情,比以后杀得红眼时,霸嫂欺媳时强得多。


朱佑槿没说话,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整个晚上,他辗转反侧。


不是觉得二哥无情,因为他最蔫坏。


他在思索,能不能从魏国得到好处,他是辽王,封的是土耳其西边大部分领土,接壤隋国和卫国,距离里海不远。


未来必然会和卫国多多做生意的。


其实,土耳其西边的部分领土,已经被隋国一口吞进去了,隋国已经占有了里海和黑海南岸。


卫王也得到了一块绿洲。


翌日一早,兄弟俩又变得兄友弟恭。


下一站是魏国的安邑,然后从安邑上车去撒马尔罕,之后一路南下,拜访伊国。


从伊国去印度,拜访印度五王,然后乘坐船支前往封国。


在封国还要拜访隋国、卫国和英国三国。


随着朱佑榷和朱佑槿兄弟俩离开,朱见濬也在思索,老皇帝为什么要派这兄弟俩造访魏国呢?


老皇帝希望他这个叔叔,帮一帮侄子?


这不像老皇帝的风格。


猛地,他明白了老皇帝是看透了他用水玩弄诸侯国人心的事情,所以派皇孙来敲打他。


让他别玩过火了。


“孤这个爹呀,可真是想一碗水端平,孤这大魏,乃中亚霸主,难道还不能揉搓几个小国了?”


“又没灭国,又没戕害亲兄弟,您那么着急干什么?”


朱见濬满脸玩味,猛地一怔:“不对,父皇若在乎藩王,就不会下那道挑拨离间的圣旨了!”


“他的意思是,瞧瞧我魏国虚实,他想对魏国用兵!”


“不对不对……是挑唆中亚诸国混战,共同来撕咬我魏国!”


“老皇帝好狠的心啊!”


朱见濬惊呼,他必须要立刻做好战争的准备。


那两个不省心的侄子,肯定会告诉中亚诸国我魏国的虚实,到时候中亚诸国共同伐魏,我怎么办?


不对不对,最可怕的不是被诸国伐魏。


而是继承人没有定下来,只要孤一死,魏国就会瞬间分崩离析,到时候大好河山,要么便宜藩国,要么便宜大明。


老皇帝你好狠的心啊!


朱见濬情急之下,就要立刻立储。


可是,立不了啊。


魏太子在景泰六十年时病逝,留下三个儿子,如今年纪都不大,但野心勃勃。


他有九个儿子,死了一个,还有八个。


嫡子还有两个。


可嫡长子和嫡二子中间隔着两个庶子,那两个也同样野心勃勃,不是他不想立太子,而是没法立啊。


最快解决的办法,就是封外藩,封出去做独立国王。


可是,老四又是个性格软的,一旦他继承魏王位,说不定就会被人欺负呢。


要是立老二,老三必然不服,只要他一死,魏国必乱。


其实他的魏国太子是他最满意的儿子,允文允武,又很有权术,毕竟是他爹一手调教的。


奈何天不假年,病死了。


如果强行立嫡,老四撑不起家业来。


如果立老二,老三肯定会打翻天,太子家那三个小崽子,也不会消停。


如果直接立孙子,就会出现建文削藩的一幕,还是得乱。


朱见濬很郁闷的。


而看到老皇帝封朱佑榷和朱佑槿,又给他新启迪,可以将有野心的年长儿子封外面去,打发得越远越好,想打回来不知道多久呢。


可这样也有弊端,他还年轻,万一他立下的儿子又死了呢?


朱见濬是左为难右也为难。


他单纯的不想分封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