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八十四章 或许有朝一日,我之性命,系于你一身

第八十四章 或许有朝一日,我之性命,系于你一身

作者:姜阿山小树 返回目录

天界寺。


道衍盘坐佛前,手中拿着一串念珠,一边转动,一边闭目养神,念着佛经。


说起来,道衍实际上是一个十分不虔诚的和尚。


当初十四岁出家的时候,完全是因为穷得没饭吃了,才入庙逃难。


后来剃度不久,他就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佛经什么的,早丢一旁了。


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其实道衍心中,对佛门经义,大多不以为然。


但话说回来,如果有哪个和尚,真要向他挑战一下,看谁掌握的佛经更多,看谁悟佛更深,那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会被道衍按在地上摩擦。


毕竟,道衍真的读过很多书,儒道释三家,他都有涉及。


哪怕他不喜欢佛经,但读过的佛经,仍然超越绝大多数的和尚。


更别说他悟性过人,对经书的理解,远超寻常僧人了。


佛殿内除他之外,再无其他人。


空旷而幽静。


一名香客模样的人从外面进来,走到佛像前拜了拜。


这才俯身来到道衍身旁,轻声道:“大师!”


道衍的念经声,戛然而止,睁开微闭的双目,问道:“如何了?”


这人自然是燕王留在城中的探子,如今受道衍指挥。


“陛下刚刚下旨,顺应天意民心,立四皇孙为皇太孙。”


“什么?”


道衍惊呼失声,不复之前的从容淡定。


那名探子道:“今日朝堂上,百姓呈万民书,学子集体请愿,军士陈情,文武百官一齐请求立南王为储君,声势浩大,陛下已经应允了。”


“现在金陵城内锣鼓喧天,百姓们都在街上庆祝呢。”


道衍侧耳听去,果然隐隐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


他“涮”地一下,站起身来,很快走上旁边的楼梯,“踏踏踏”登楼一直走到高楼之上,远远眺望。


果然。


只见街道上,人潮汹涌,无数的人载歌载舞,正在庆祝。


也难怪百姓们如此高兴。


自古至今,由百姓上书推选储君的事,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如今,朱元璋真的下旨立朱允熞为皇太孙。


每一个参与上书的百姓,顿时都觉得自己太荣幸,太牛逼了。


未来的皇帝都是我推举出来,还不够牛逼吗?


以后和别人谈起来,谁敢不敬。


推举出未来天子啊,这牛逼还不能吹一辈子吗?


甚至,那些没有上书,仅仅是口头上议论了两声的人,也都一个个兴高采烈。


好像朱允熞能立为储君,自己都立了多大的功劳似的。


储君啊,那可是未来的天子。


在“我们”的推拥下,就这样诞生了!


谁不觉得骄傲?


谁不引为自豪?


此际,金陵城中百姓,几乎都上街了。


整个金陵城,变成了一遍欢庆的海洋。


这情形,比过春节还要热闹许多。


道衍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闭上了眼睛。


到了此时,他哪里还能不明白,各方势力,包括他自己在内,都被老朱耍了。


从头到尾,这就是老朱布的局,就等着他们跳进来。


南王,南面而称王。


老朱在用这个名字册封的时候,就想到了下一步,所以才用这种名字册封。


就是让世人误会,让大家都明白他的心意,让反对者兴风作浪。


帝王手段!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运筹帷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而包括他在内,各方势力,都被“骗”了。


无形中助推了一把。


道衍的眼前,又慢慢浮现朱允熞的身影。


那道年岁幼小,形容不长的身影。


朱允熞的身份,本来十分尴尬。


非嫡非长,排行在四。


在争储的路上,甚至可以说还不如燕王占优势。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年幼的孩子。


但自从朱标薨,朱允熞出现在人前,表现就非常惊艳。


诗文,谋略,心志……


各方面几乎都堪称完美。


他谋划了许久,最终还是不能帮燕王夺得储君之位。


可朱允熞……


一转眼,他已是皇太孙了。


老朱要立朱允熞为储君本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这番谋划,竟令他变成了天下共拥之主,储君之位,顺理成章。


不仅如此,还获得无双的声望。


道衍默默思索着,反思自己的错误。


朱允熞的背后,真的有人吗?


如果没有,那此子的妖孽,就委实太过了。


道衍自视甚高,自认自己不弱于天下任何人。


但如今回想朱允熞的种种,竟越想越觉得他太过于恐怖。


“有此人在,燕王想夺天下,难于登天。”


他思考着,下了如此结论。


“当务之急,是必须要将他的底细完全摸清楚。”


“可我两次试探,竟没有看出深浅。”


他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


“来人,召马和来见我。”


道衍吩咐了一声。


暗中立时有人前去。


不一会儿,马和就到了。


他被留在金陵城,一直就住在天界寺附近。


“大师,有何吩咐?”


马和恭声问道。


朱棣离开后,道衍便是主事人,包括马和在内,朱棣留下来的所有人,都由道衍指挥。


道衍看着他道:“陛下已下旨立南王殿下为皇太孙,想必你也知晓了?”


马和点了点头。


此事金陵城中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当然知道。


道衍道:“那日狩猎,皇太孙射箭之时,险些坠落下马,幸亏你眼疾手快,将他扶住。”


马和微微怔了怔。


那天的事,他当然记得。


但在马和看来,这本就是他应尽的责任,份内之事。


道衍此刻为何特意提起呢?


难道是责怪自己不该救他吗?


若是当时不出手,朱允熞坠落下马,也许会严重摔伤,甚至可能摔断手脚。


大明当然可能立一个残疾当储君。


若那样的话,朱允熞就不能成为皇太孙了。


马和越想越觉得可能是这个原因,道衍要向自己问罪了?


他心中顿时忐忑不安起来。


但一转念,又觉得自己并未做错。


燕王本就有令,要他注意照看四皇孙,他只是尽责而已。


何错之有?


再说,他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朱允熞掉落下马,袖手旁观啊!


这有违他的本心。


救人没错!


一念及此,马和坚定望向道衍。


道衍笑道:“贫僧察言观色,皇太孙对你的态度,似是颇为不一般,对伱很是敬重,有拉拢之意。”


那日朱允熞见到马和,自然想到他是出使西洋的最佳人选,对其不免另眼相看。


实际上,朱允熞做得也不是很明显。


就连马和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有什么不对。


只觉四皇孙极有礼貌。


温润谦和,有君子之风。


但落在道衍这种人精眼中,却是截然不同。


“属下并没有察觉到皇太孙有此意。”


马和细细回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他表现极为隐蔽,但贫僧断然是不会看错的。”


道衍对此十分有信心。


朱允熞确实妖孽,谋略过人,才华横溢。


待人接物,都表现出十分高超的水平。


但当着自己的面,这一点若是都看不出来,那他也枉被人称作是“妖僧”了。


“眼下他虽被立为皇太孙,声望一时无双,但势力却极其单薄,手下几无人可用。”


道衍看得很清楚。


朱允炆的背后站着文官集团。


朱允熥的背后是满朝勋贵武将。


唯独朱允熞,孤家寡人一个,没有任何势力支持。


他有的,只是老朱的宠爱,以及自身过人的才华能力。


若他只为南王,也足够了。


但身为皇太孙,要执掌朝政,继承大统,这就远远不够。


他需要培养自己的嫡系人马。


可眼下朱允熞身边,只有一个徐妙锦。


虽然有中山郡王之女的背景,但却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又能有什么用呢?


“贫僧想让你投入皇太孙门下,你可愿意?”道衍问道。


马和闻言一惊,当即跪了下来:“属下幸蒙燕王殿下知遇之恩,绝不敢背叛燕王。”


“皇太孙虽是储君,马和却绝非只知攀高枝,忘恩负义之人。”


道衍哈哈大笑。


“贫僧知道你对燕王的忠心,否则,也不会将这个任务,指派给你。”


“贫僧之意,让你潜伏到皇太孙的身边,将他的情况都探明清楚,回禀燕王,这才是你对燕王最大的忠心。”


说着,他伸手在跪地未起的马和的肩膀上拍了拍。


“潜伏?”马和身躯猛地一震。


没想到,道衍竟给他下达这样的任务。


“不错!”道衍点了点头。


“皇太孙年仅七岁,就有如此之能,他的背后,到底有没有高人指点呢?”


“眼下我们都不知道,更不知该如何应对。”


“只有你去他身边,为他办事,才能查探清楚。”


马和垂头,半晌方道:“属下遵命!”


“恩!”道衍应声,不再停留,走了几步,就待离开,却又忽然转头。


他轻轻叹道:“你虽是去他身边潜伏,却也一定要尽心实意,为皇太孙办事。”


“或许,有朝一日,我与燕王的身家性命,就全系在你身上了。”


声音虽轻,言语不轻,吐气之时,感慨万千。


马和顿时怔住,抬头望向道衍。


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复。


道衍也不再多言,飘然离去。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