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62章 送上神坛

第462章 送上神坛

作者:见月明 返回目录

陈景恪不知道上辈子欧阳伦做过什么,但就这辈子来看。


他死有余辜。


以平民出身,获得朱元璋赏识和信任,尚嫡公主并主持茶马古道。


那可是茶马古道啊。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最主要的商路有三条。


其一丝绸之路;其二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下西洋。


第三条就是茶马古道。


仅从商业利益角度来看,茶马古道在这三条商路里面是最小的。


但从政治角度来看,它的价值远超另外两条加起来。


原因很简单,这条路是中原王朝控制、安抚西南各部族、各藩属势力的缰绳。


这条路,也将地理上支离破碎的大西南,给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可以说,没有这条路,西南是不是华夏一部分都不好说。


就是这样一条生命线,朱元璋将其交给了欧阳伦管理。


可见对其的器重和信任。


然而,他却选择了背叛。


老朱如此暴怒,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感情受到了伤害。


我这么信任你,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


都说马娘娘是老朱的剑鞘,如果换个时间节点,马娘娘肯定会保他一命。


不能让女儿守寡啊。


但可惜……马娘娘也是个政治生物,而且是政治生物中的佼佼者。


她几乎都没有犹豫,就选择了最有利的处置方法。


其实老朱都已经做好了,和她大吵一架的准备——如果她劝的话。


但她没劝,反而表态必须严惩。


让老朱惊喜不已,心中的怒火平息了大半。


欧阳伦,不过是一个外人罢了。


不能因为他,委屈了自己的亲人。


所以,当陈景恪和朱雄英赶到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已经恢复了平静的朱元璋。


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平静的外表下,正酝酿着一座火山。


等他爆发的那一天,会有无数人的血才能浇灭。


——


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并不是坐等敌人打上门,大计划还是要做出一些微调的。


比如老朱给蒋瓛和李善长送去了加急密信,让他们暂缓行动。


一切等到欧阳伦之事落下帷幕,理学派声势最盛的时候再出手。


同时,老朱也派出锦衣卫密探,去调查欧阳伦的老底。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理学派说什么就是什么,必须自己掌握实情才行。


将这些事情处理完,天已经黑了。


明日就有一场大风波,陈景恪也就没有出宫,去内阁对付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等到老朱他们都去上朝,马娘娘派人以思念外孙为由,将安庆公主及其子女喊来宫中。


安庆公主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


只以为母亲对自己宠爱,心中非常得意,打扮的雍容华贵的就入宫了。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踏入皇城的时候,朝堂之上左川、陈瑛等理学派官吏,对欧阳伦发起了弹劾。


“欺压百姓、欺辱官吏、走私……可查到的数额高达六十余万贯……”


“证据确凿……请陛下严惩之……”


当一条条罪状,尤其是走私数额被公布,朝堂直接炸了。


群臣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若是真的,那后果可太严重了。


以徐达的城府,都震惊到失去面部表情管理。


不是他没见识,而是……好吧,他承认自己确实见识短浅了。


在大明朝,一个人十年时间贪了国家六十余万贯,不说绝无仅有,那也是凤毛麟角了。


要知道,老朱最痛恨贪腐,制定律法极为严格,贪污六十两就是死刑。


这么多钱,够欧阳伦死一万次了。


关键还是在这个敏感的时候。


以理学为首的儒家,正在和皇帝争夺法礼的掌控权。


这件事情,必将成为理学攻击皇权的利刃。


反应快的已经意识到,问题比想象的更麻烦。


不论皇帝如何处置,都是必输之局。


依照律法处死欧阳伦?那你皇家的颜面何在?


以后还怎么维持自己的特权?


而且理学完全可以告诉世人,是他们逼迫皇帝这么做的。


处死欧阳伦,就是向理学低头认输。


把欧阳伦保下来?那将彻底输掉道义。


皇权一旦失去大义这个光环,后果太严重了。


且,今天你无视律法将欧阳伦保了下来。


以后别人犯法,你还能理直气壮的处置?


好不容易纠正过来的风气,将会再次败坏,且会比以前更坏。


也就是说,这就是必输之局。


大明立国已经三十年,现在已经人心归附国祚稳固。


朝堂不缺忠诚之士。


眼见皇权面临如此挑战,这些人都面露担忧之色。


尤其是勋贵集团,更是和大明一荣俱荣的关系,恨不得跳出来将左川等人当场斩杀。


面对理学派的进攻,老朱似乎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半天都不说话。


朱雄英一副要冲出来的样子,陈景恪则在一旁拉着他,不让他出来。


左川等人更是得意,这一次又赌对了。


士气大振的他们,再次齐声逼迫老朱表态。


这时,老朱终于开口,用怪异的腔调说道:


“此事……可属实?”


左川大声说道:“蓝田县巡检就在宫外,还有其他数名证人,以及更详细的证据,此刻都在宫外。”


“陛下若是不信,可传他们进殿当场审问。”


老朱再次沉默了许久,才说道:“将证人及证据,全部移交锦衣卫……”


他话才刚出口,就被左川打断:“陛下,依照国法,如此要案当由三司会审。”


“况且,锦衣卫不过是天子亲军而已,自古以来岂有亲军执掌司法之事。”


这时,国子司业也就是诸侯王培训工作的负责人赵谦,站出来斥责道:


“左侍郎,你口口声声言国法,哪一条国法让你如此不忠君上的?”


左川反驳道:“赵司业莫要血口喷人,我何时不忠了?”


“难道我劝谏皇上行王道之事,就是不忠吗?”


“倒是你赵司业,身为国子司业不能匡扶君主之过,只是一味阿附,才是真正的奸佞。”


于是两人吵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一方认为对方无君无父,是为不忠。


另一方认为自己在匡正君主之失,并反过来指责对方,只知阿谀奉承是奸臣。


不过在人数上,还是忠于皇权的占优势。


甚至部分儒家出身的官吏,都站在了皇权这一边。


但理学派为首的那些人,并处处以道义自居。


虽然人数不占优,声音却非常大。


一时间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老朱脸色铁青,目光似乎要喷出火来。


如果换成以前,众人早吓的噤若寒蝉不敢吱声了。


然而最近接连被挑战,却只发怒没有杀死一个人,让他有了一种色厉内荏的样子。


慢慢的,大家对他的恐惧开始减弱,不少人甚至产生了不过如此的想法。


这次也是如此,众人直接无视了他的怒容。


朱雄英和陈景恪却知道,以前好几次发怒,那都是装的。


这次老朱是真的怒了,随时都可能爆发。


两人不禁担忧不已,生怕他一个忍不住,破坏了计划。


但显然,他们想多了。


老朱什么风浪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还不至于让他失去理智。


所以,他起身夺过旁边禁卫的弩箭,对准了群臣。


这下,群臣终于怕了,纷纷跪地告罪。


老朱冷笑道:“咱还以为你们的骨头真硬的不怕死呢。”


群臣鸦雀无声。


老朱缓缓将弩箭放下,斩钉截铁的道:


“此事由锦衣卫负责……咱自会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说完转身离去。


陈景恪和朱雄英也紧随其后离开。


接着,徐达也带领一群勋贵武将离开。


只是这些武将们,看向左川等人的目光充满了杀气。


这些人里面,有些人感到害怕。


也有些人不以为然,等我们掌了权,看怎么将你们这群丘八踩在脚下。


很快大殿就只剩下文官们。


而这些文官也隐隐分成了三派。


一派以邱广安、尚羲韶为首,刚才他们都站出来斥责了左川等人。


一派是以内阁学士王祁为首的中立派,他们偏向于皇权,却并未在关键时刻站出来。


最后一派是以左川为首的‘道义’派。


关键是,在这些人里面出现了两个身影,内阁学士刘敩、赵叔才。


刚才他们两人也保持了沉默,退朝之后却和主动向左川等人示好。


或许并不是示好,而是他们本就是左川背后的人。


此时这些人可谓是志得意满,丝毫不顾及这是华盖大殿,大声的喧哗着。


看着这些人,尚羲韶痛恨的道:“误国奸佞矣。”


他是保守派,却是坚定的忠君之人,最见不得逼宫夺权之事。


邱广安说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且等着吧。”


尚羲韶盯着他,追问道:“你与安平侯交往甚密,可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邱广安摇摇头,说道:“没有,但太上皇是什么人,又岂会一直放任这些人猖獗?”


“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总觉得……”


说到这里,他忽然意识到什么,连忙打了个哈哈说道:


“皇上花了数年时间,才将君臣关系处理好,可能太上皇也不想破坏这个局面。”


“等他发现这样行不通之后,必然会施展雷霆手段的。”


尚羲韶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他能听得出邱广安没有完全说实话。


但这是正常的。


到了这个位置上,谁会对别人说掏心窝子的话?


想被人掏心窝子吗?


不过邱广安的这个,‘太上皇在学习皇上’的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洪武朝的君臣关系恶化到了什么程度,大家都是经历过的。


建章皇帝用了五六年时间,才重塑了官僚体系。


太上皇很可能是不想破坏这个大好局面,才选择了忍让。


毕竟作为开国君主,肯定不希望朝局一直处在动荡之中。


但……


太上皇毕竟是马上皇帝,雷厉风行他擅长,温风化雨就不行了。


现在他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以前铁腕统治,现在过于温和了。


君主一旦失去威严,臣子就会骑脸的啊。


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声道:“希望这次陛下能醒悟过来,否则……”


说到这里,他严肃的道:“我就要入宫去劝谏陛下了,邱尚书敢不敢与我一起去?”


邱广安笑道:“不用激我,倒是我会将安平侯一起拉过去。”


“他若不去,我用绳子绑也要把他绑过去。”


尚羲韶终于露出了笑容,说道:“好,我就知道邱尚书乃国之义士也。”


两人看了一眼招摇的左川等人,转身从另一个城门离开了皇宫。


退朝之后的事情,自然有人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朱元璋。


老朱冷笑道:“刘敩、赵叔才,终于忍不住跳出来了吗。”


朱雄英怒道:“忘恩负义之辈,我必杀之。”


“还有那个王祁,明哲保身是吧?那我就让他无身可保。”


陈景恪说道:“他们两个做出这样的选择,我并不意外。”


“让我意外的是尚学士。”


刘敩是从大理寺卿提拔上来的,赵叔才是从从礼部尚书位置上,提拔入内阁的。


两人皆是儒家之人,赵叔才更是理学大佬,平日里对革新就颇有微词。


朱标将让他们入阁,一来是监督革新派,二来是安抚保守派。


现在他们和理学派勾结,是很正常的。


尚羲韶同样是理学派大佬,平日里表现的刘敩、赵叔才还要保守,对变革横挑鼻子竖挑眼。


这次他非但没有和理学派站在一起,反而主动站出来维护皇权。


“所以,哪个学派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本性啊。”


——


不出意外,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再次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洛阳城。


并迅速向全国传递。


百姓再次沸腾了,谴责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对理学派更是无脑吹捧,将之视为正义使者,道义的守护人。


反而是在士人群体,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很多士人认为,欧阳伦固然犯罪,可你们也不能如此逼迫君父。


这与欧阳伦何异?


不过可惜,他们缺少发声渠道,且不团结。


在抱团的理学派面前,几乎没有反抗余地。


新一期的报纸,也同样刊登了此事。


其带来的影响力,更是巨大。


似乎是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锦衣卫那边的速度很快。


十余天后,欧阳伦就被押送进京。


二十几天后,就将全部证据送回京城。


理学派的弹劾罪名全部属实,并且欧阳伦的罪行,比他们弹劾的还要恶劣。


走私数额高达八十四万贯。


铁证如山,任凭安宁公主如何哀求,欧阳伦如何忏悔,都无法改变朱元璋的意志。


欧阳伦斩立决,直系亲属全部诛杀,旁系亲属流放海外。


行刑当天,数万百姓前来观刑,场面差点失控。


随着欧阳伦被处死,理学派也正式登上了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