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774章 不同的待遇,方哥教你赚外汇(二合一章)

第774章 不同的待遇,方哥教你赚外汇(二合一章)

作者:凤山鹤鸣 返回目录

随着谢春荣讲话完毕,接着就是任应秋教授做结束致辞了。


方言看了一眼手表,发现他们时间是卡的相当准。


马上就是十二点。


等到任应秋教授讲话完毕,就开始从礼堂门口开始有序撤离。


方言他们拿着刚才发的东西,在人流中一起朝着外边走去,其实本来今天方言可以回家去吃饭的,但是毕竟是第一天上学嘛,他就决定先体验下。


这时候的食堂是没有餐盘的,所以打饭的家伙事儿还得自带。


有人用铝制饭盒,有人用搪瓷碗,还有人用大茶缸子。


上面都打着自己独特的记号,免得拿错了。


方言他们新生坐在最前面,走在最后面,等到他们拿着自己的东西去食堂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学长学姐们都已经吃上了。


不过也没关系,食堂中午开餐时间1个小时,只要是这一个小时内过来,都有吃的。


学生需持BJ市粮票,粗粮票每个月30斤,细粮票每个月5斤排队打饭,此外荤菜票每月仅发2张。


不过今天不一样,今天开校,学校给每个同学都加餐,红烧带鱼段,每个人限量两块儿。


至于今天的主食,有玉米面窝头和高粱米饭可以选择。


配菜副食有白菜炖豆腐,萝卜丝炒粉条,土豆片可以选择。


汤类是清水煮白菜,有一些零星豆腐渣飘在汤上面,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应该是白菜炖豆腐洗锅版本。


此外食堂后门存在粮票换鸡蛋的活动,一斤粮票可以换两个鸡蛋,教师家属区也可以买到高价白糖,两块钱一斤,注意这白糖外边市价是七毛八一斤。


方言他们新生打饭的时候,打饭的阿姨还给他们介绍,这里除了普通窗口还有隔壁病号饭窗口,那边提供面条和鸡蛋羹,当然粮票也是需要单独拿的。


此外这里荤菜每周限量购买,每周两次,多是肥肉炒菜,价格在两毛到三毛不等。


方言也没搞特殊就和其他同学一样,打了一份萝卜丝炒粉条,用了一毛钱和一两粮票,一份高粱米饭二两粮票。


汤在食堂角落有个大铁桶,走过去就能看到上面飘着几片白菜叶子,清得能照见人影,不要钱,管够。


另外一边鸡蛋汤和豆腐汤站着有人守,鸡蛋汤含零星蛋花,要五分钱和0.1粮票,豆腐汤要三分钱和0.1两粮票。


粮票最小流通单位为市两也就是50克,食堂自制“分餐券”,将1两粮票拆分为10张“0.1两券”,仅限本食堂使用。


这是强调“精确计划”,体现分配科学性。


反正方言嫌弃兑换太麻烦了,干脆打的清汤。


看着铝饭盒里的高粱米饭,还有没什么油水的萝卜丝炒粉条,方言实在有点没啥胃口,不过看到学长们都在热火朝天的吃着,方言也吃了起来。


“嗐,协和吃习惯了,刚才我票都差点忘记给了。”一旁的杨景翔说道。


张延昌也说道:


“你别说,我刚才把白菜炖豆腐、萝卜丝炒粉条、土豆片三个菜都打了才想起来,这仨是分开算钱的。”


“哈哈哈……”这话惹的一旁的小彭嘎嘎直乐。


张延昌端着堆满菜的饭盒,对着众人说道:


“我这里菜多,你们都帮忙吃点。”


他先递到方言面前:


“方哥!”


“不用。”方言摆摆手。


然后又递到了孟济民面前:


“孟哥?”


孟济民看了一眼,同样摇摇头:


“算了算了。”


接着递到其他几个熟人面前,大家都没啥胃口,主要是这反差太大了,前段时间他们都还在协和吃免费的员工餐呢。


张延昌最后只好走向长条餐桌另外一边,对着杜衡和严一帆他们招呼:


“来来,老杜,老严你们吃点儿!”


“哎哟,谢谢啊!”严一帆也没客气,当即就夹了一筷子。


杜衡同样夹了一筷子,然后问道:


“你们之前在协和免费吃啊?”


张延昌点点头:


“对啊……哎呀,你再弄点,我吃不完这么多。”


杜衡又扒拉了一筷子,赞叹道:


“好家伙,果然这太医院就是不一样啊。”


不一会儿其他人也都打到饭菜坐了过来。


大多数人都吃的挺香,还有一些人拿着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东西,与同学们分享,其中就有一个同样来自四川的同学,拿着一瓶子辣椒面让其他人都倒点。


他里面还加了炒过的花椒和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当即就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


这传了一圈回去,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瓶了。


方言一边吃着饭菜,一边感受着这年代的大学氛围。


可惜不军训,要是在军训一下,就更有那味儿了。


1977年恢复高考,今年首届77级大学生入学,教育系统核心任务是重建教学秩序,军事训练尚未提上日程,军训这一制度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逐步建立起来。


所以方言他们没有这个军训,就直接上课。


“方言同学,吃肉。”这时候一个饭盒子递到了方言面前,里面居然是油汪汪的红烧肉。


方言一看居然是萧承志,问道:


“不是,你啥地方弄的?”


萧承志说道:


“那边专门有卖荤菜的窗口。”


方言和其他人都朝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看到不少外国人和衣着光鲜的人都在那边排队,方言这才反应过来:


“国际班的窗口?”


“没错。”萧承志点点头。


然后对着方言说道:


“吃点吧?”


方言摇摇头:


“算了,也就块儿,还有这么大一块儿姜,你还是自己吃吧。”


萧承志一看,发现自己五块儿肉里面果然有一大块儿伪装的很像的姜。


顿时愣住了。


这时候邓南星也端着一大碗肉过来,对着方言说道:


“那边儿荤菜不限量,今天红烧肉、糖醋排骨、清蒸带鱼。”


“今天食堂里的香味儿全是那边传来的。”


方言这才想起来,之前他们来的时候,闻到了食堂里的香气,当时还以为是中午午饭的香气,结果吃的时候发现全是清汤寡水的,连点味儿都没。


接着邓南星又说道:


“不过必须使用外汇券,他们窗口不收粮票。”


“我也是手里有几张外汇券,才过去试了试,结果就打到了。”


说完还拿着自己的搪瓷碗对着众人展示,里面有红烧肉,还有糖醋排骨,油汪汪的冒着热气,满满当当的堆在碗里。


邓南星另外一个碗里是白米饭,他对着方言说道:


“你们瞧瞧,我刚才仔细看过,全是精细主食,白米饭、肉包子、鸡蛋面,还配黄油面包我瞧了下,还是上海冠生园特供的。”


“另外还有进口食品什么古巴砂糖,东德产的午餐肉罐头。”


“饭后还有水果,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梨,他们老外凭外籍学生证每人每日限领一个。”


“不是吧,这么阔?”周围的同学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好奇的看了过来。


萧承志对着众人说道:


“赚外汇嘛,正常现象。”


“总的算起来在食堂吃那边的窗口,还是划不来。”


说完用筷子夹起自己碗里的那块儿姜,然后就嘎巴嘎巴的嚼了起来,然后嚼完后就这么吞了下去。


方言笑了笑,自己倒是能接受这种情况。


不过其他同学可能就有些冲击过大了。


到处都是强调公平的学校,食堂里还是有不公平的地方。


而且还就在隔壁不远的窗口。


当然人家确实也花了外汇券。


“方哥,来点,我吃不完这么多。”邓南星说完直接就把排骨往方言碗里倒。


“好了好了!一块儿尝尝味儿就行了。”方言赶忙止住。


随后将碗里两块排骨,塞了一块儿给一旁的孟济民。


“老孟拿去啃。”


老孟拿到方言的排骨,表现的还是很高兴的。


老方其他人都没给,就给自己了。


果然自己才是队伍里的元老啊!


当然了,这么给其他人也没意见,都知道方言和孟济民最早认识,还跟着孟济民的师父朱良春学了医术。


算起来人家不光是朋友,还是没有名分的师兄弟,其他人真是比不了。


随后,萧承志和邓南星成为了周围其他人的焦点,主要是他们吃的东西太香了,邓南星这会儿已经有些后悔打两个菜了,要不说还是方哥聪明呢,肉菜都不多要。


他也就是好奇去打的,明天他肯定骑车去协和吃。


院长都说了,回去住回去吃,随时欢迎。


这不比老外花外汇券香啊?


这时候方言已经吃的差不多了,高粱饭这玩意儿确实拉嗓子,配合清汤寡水的萝卜丝和粉条子,吃完感觉噎得慌,但是又感觉啥也没吃。


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吃了一块儿有肉味儿的排骨。


喝完汤在溜溜缝,这一顿中午饭也就算是完成了。


其他人吃完也陆陆续续的去洗碗去了。


方言等着邓南星他们吃完,就没有走。


然后他们就看到学校老师也过来打饭来了,他们在教师窗口打饭,用的是饭票,花花绿绿的,直接递过去不给钱。


然后就打在饭碗里面,品质虽然没有国际窗口那么好,但其实也不赖,基本上和东直门医院的医生饭菜差不多。


“方言吃饱没?过来打点?”这时候好久没见的岳美中教授路过时候看到了方言,对着他招呼,还从兜里掏出几片儿饭票,意思是要招待他。


老爷子这一声过后,现场剩下不多的学生们,目光都投向了方言。


好家伙,新生连学校里老教授也认识啊?


岳美中头发花白,一看都七八十岁了,绝对是老教授无疑了。


面对这位中医研究生班的发起人,方言赶忙起身呼应到:


“谢谢,岳教授,我吃饱了!”


岳教授说道:


“那我可不跟你客气了。”


方言笑着说道:


“甭客气,您吃着。”


老爷子这才端着碗走到教师窗口,开始排队打饭。


接着陆陆续续的学校领导也来了。


现场高年级学生都对着认识的老师们打招呼。


方言认识的人也不少,包括孟济民也一样,好多都是老熟人了。


从他们身边过,两人纷纷和领导们打招呼。


“任教授!”


“王书记!”


“钟院长!”


“……”


好些都是他们编写《中药炮制学》的时候,过来打过照面的人。


一些还是他们的编委成员。


反正就是大部分都认识,就算是遇到不认识的,人家也认识方言。


有些还专门走到方言他们桌子边讲两句话。


这下周围还剩下的新生和老生们,一个个看方言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刚才吸引他们的如果是国际窗口打到的饭菜,现在就换成方言了。


能够认识这么多老师其实没什么,老生也认识,但关键是这些人对方言的态度,那和老生可不一样。


虽然没有说什么特别亲密的话,但是能够感觉到,语气态度,都和其他人不一样。


这种态度偶尔也会出现在一旁的孟济民和萧承志身上。


而方言是无一例外,全员关注的人。


本来以为这就完了,结果没想到,任应秋教授打好饭过后直接走了过来,对着方言问道:


“小方啊,《中药炮制学》第七章关于'九蒸九晒'工艺,你试过松木蒸箱替代传统铁甑没有?”


方言一怔,然后立马摇摇头:


“没有,松木香气入药虽好,但火候难控,'文武火候论'的量化标准现在还不清楚。”


“看这个!”任应秋教授从兜里掏出个本子,翻到最后一页递给方言。


方言看到上面写的:


“初蒸武火逼其形,再蒸文火养其性,三蒸用炭灰余温收其神……”


都不用方言问他,任应秋就对着方言说到:


“过年回了趟老家,我们那里有个还俗的道士告诉我的。”


方言看了看说道:


“哟,是嘛?那是道医的手段啊,这个可以试试看。”


说完他转过头,对着一旁的老范招呼到:


“对了,老范,你过来看看。”


老范放下饭盒,走了过来。


任应秋问道:


“这位同学是?”


方言说道:


“四川江油人,和你是半个老乡,他是家传道医。”


“哦哟,老乡嘞。”任应秋当即就换成了家乡话。


老范有些惊讶:


“老……不是,任教授你是哪里人?”


任应秋说道:


“我是江津嘞。”(现在CQ市JJ区)


“那确实算老乡了!”老范挠挠头。


然后才接过方言手里的本子,看了起来。


其他人看到这一幕,发现方言身边的人,还真是卧虎藏龙的。


不是朱良春的徒弟,就是道医。


接着老范又和任应秋讨论了下,然后确认可以试试,但是不确定在北方会不会出现其他情况。


随后和任应秋教授又聊了一会,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接下来方言他们和任应秋教授告别,接着去洗饭盒。


此刻班上的同学才凑过来,对着方言询问:


“方言同学,你是咋认识这么多老师的。”


方言想了想,说道:


“一起工作过,所以认识。”


“啊?”众人迷惑的看向方言,你和人家教授一起工作过?


“你做什么工作的?”有人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哭笑不得:


“中医啊。”


“和大家一样,只不过我是本地的中医,认识教授也很正常吧?”


“他们也不止在学校教书,也会出去给人看病的。”


听到方言这个解释,大家才明白过来。


原来是这样啊!


那就怪不得方言认识这些人了。


只不过还是有人感觉不对劲,决定回去好好打听打听这个方言到底是干啥的。


这一刻,信息传递不便的时代特点,在方言面前具象化了。


换做网络时代,这些反手一查就知道的清清楚楚。


吃过饭后,休息一个小时,下午两点新生到学校阶梯教室,展开思想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


主要是观看纪录片《赤脚医生向阳红》。


这是一个讲述云南知青用银针草药服务贫下中农的事迹。


然后就是老教授讲述六二六指示核心,讲述他们当年的故事。


最后是起立合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歌》。


带头的唱的都是高年级的老外。


“太行硝烟,华北风云,铸成我们不朽的军魂。红十字凝聚崇高的理想,血火中挺立起白求恩精神。姓军为兵,保障打赢,救死扶伤满腔热忱,做白求恩式的革命者,为人民服务高歌前进……”


唱完方言这才发现,其实外国人还真是不少。


好些国家的人都有。


各种肤色的人。


早知道到让安东和索菲亚也考进来了。


不过算起来他们好像年龄还不够。


下午就在这种氛围里结束了。


离开的时候,班主任方药中招呼一班的学生:


“晚上七点晚自习,所有人员一定要准时到,不管是不是通勤的学生,都不准缺席。”


这下中药班的班主任乔旺忠也通知自己班上的学生。


要求晚上必须到教室,主要是互相认识一下,顺便做个思想政治教育。


听到这消息,隔壁国际班的学生就对着班主任张胜询问,结果班主任说道:


“不用了,我们人少,而且还有外籍同学,晚上大家就自己安排吧。”


听到隔壁班的消息,杜衡他们说道:


“瞧瞧人家!真是和我们不一样。”


“就是……”严一帆也点点头。


其他人更是纷纷附和。


只有方言身边的几个人没有说话,他们知道的太清楚,这些人从头到尾就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人家其实不是光过来读书的。


国际班学生多来自亚非拉社会主义阵营,比如:越南、古巴、东德。


校方需展现教育优越性,避免严苛管理引发外交争议,晚自习的集体政治学习内容涉及意识形态输出,对外籍学生存在敏感性。


这种制度性双轨制是改开初期高等教育的复杂性,既要坚守革命传统,又不得不在全球化初潮中为中医药国际化开凿特权通道。


接触过侨商就能明白了,他们看似提供个不少优越待遇,其实从他们口袋里拿出来的东西更多,同理这里的外籍学生也一样。


至少目前这个学校的外籍学生是这样的,至于方言上辈子某些学校无下限狂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大部分人还是有些不服气,为啥人家就那么好待遇,自己这边就要这样。


离开的路上都还在说。


回到寝室后,杜衡对着方言说道:


“你说他们国际班,怎么就搞特殊呢?”


方言说道:


“人家和咱们不一样,华侨子弟,外籍人员还有高干子女,你别老想着和人家比,要想着怎么才能和人家合作拿到好处。”


“啊?”杜衡有些诧异的看向方言,他本来是吐槽一下的,结果没想到方言给了不一样的答案。


寝室里其他人也看向方言。


“比如呢?”严一帆问道。


方言说道:


“就比如说,去赚他们的外汇券,比如放假的时候,给他们当导游,给他们当翻译,或者更简单,你只要没有思想洁癖,你去跑腿,给他们打饭打水换取报酬都行。”


“只要不违反学校条例的,你都可以做。”


听到方言这话,曾勇说道:


“这……这不是投机倒把吗?”


方言无语的说道:


“你赚外汇券拿去用,这叫投机倒把吗?”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好像真是啊?


不过就是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之前还在骂人家呢,这会儿就去赚人家外汇了?


而且人家会干?


“收多少钱合适呢?”有人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想了想说道:


“至少够你在食堂吃一周肉的标准。”


众人听到大惊,一周的肉?


想都不敢想。


杜衡惊讶道:


“他们这么有钱?”


方言也是无奈了,提醒到:


“你搞清楚,能够到我们学校留学的人,这个年代都是什么人?”


“高级将领的儿子,国家政要的儿女,海外富商的儿女!你要少了,人家还不乐意呢!”


众人像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感觉自己世界观都被方言刷新了。


寝室里的人都有些心动了。


杜衡问道:


“方哥,能行吗?”


听到他称呼都变了,方言说道:


“信我的,这事儿你得早点做,不然后面价格就被卷下来了。”


说完方言拿上车钥匙,和众人告别:


“行了,路给你们指好了,我回家去吃晚饭去了,晚点再见!”


说着方言离开了寝室,朝着外边走去。


今天不光是他开学了,大姐和小老弟也是第一天开学。


还得回去听听他们今天的北大校园生活怎么样呢。


另外,今天协和只有罗回春主持大局,还不知道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方主任还得去瞧瞧。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晚点还有加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