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73章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第73章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作者:小鱼儿慢慢游 返回目录

滴答,滴答,滴答。


水钟的水滴滴落的声音似乎变得格外的清晰,院落里的学生都好像傻了一样。


王小仙对此却是十分满意,他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他王小仙,要怎么死呢?


王小仙现在名气有了,靠山有了,御赐的神剑也有了,不知道为什么,连富弼都罢相了,


更莫名其妙的是,连韩琦居然也都罢相了,这个原本预想中,或许可以作为大反派的存在,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就告老了,甚至那天他骂韩琦的时候,他都不知道其实韩琦也已经罢相了。


元绛居然也成了参知政事,他是不太懂历史的,不知道历史上的元绛是什么情况,但却是隐隐约约的觉得,他的这此番际遇,很有可能是和自己有点关系?


原本以为多么多么强大的反派势力,庆历君子们的利益共同体,他真的已经往死里得罪了,却好像……也就那样?


所以他想要为国而死,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段时间里,王小仙也并不是光顾着跟王安石斗气,而是很认真很认真地思考了许多。


首先,如果有机会能上战场的话,他还是希望尽可能去战场,在北宋,文官领兵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范仲淹不就上过战场么?


不过这就不能强求了,正常来说,北宋这边文官想要上战场,你得先混到宰辅一级,或是恰好调到边地当知府,知县什么的,对他来说,宰辅一级,这就有点太过于遥远了,能不能调去边地,边地又是不是能恰好打仗,那就纯是看命了。


而不正常来说,那就只能指望自己的结拜好大哥,李舜举来给自己想想办法了。


这个上战场的机会,有了就一定要争取,但是千万不能指着这一棵树上吊死。


其次,那就是王小仙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上战场的话,想要速死,恐怕是没什么机会的了。


那么,既然速死已经不现实了,他自然也要追求死的质量。


既然手里已经有了赵顼给的御赐宝剑,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死法,现在自然也就可以想一想了。


比如:诸葛亮、屈原、岳飞、关羽、于谦这些人。


也即是,留名青史,为国而死,死后还要享受香火,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脊梁,成为五千年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阎王爷可是跟他说了的,死之前能混到这些人的这个地步,等将来成了神仙,连他也是要跟称一声尊驾的。


那么,怎么才能做得到呢?北宋对文官实在是太好,很少有直接把人弄死的时候,他连富弼都惹了还是没死,全大宋比富弼还惹不起的还能有几个呢?


所以,那就不能是得罪一个人,而是得得罪一群人,最好是一整个阶级的人。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变法。


正好他还跟王安石建立了这么深的关系,这条路简直就是一条康庄大道让他走么。


古往今来,变法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当然,他也知道历史上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王安石本人还是得了善终的,北宋的宽仁不是说说而已。


可这不还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没成功么。


而且这不还是因为王安石本人他不敢得罪人么。


如果他成功了呢?


王小仙不知道的是,其实历史上,王雱曾经对王安石说过,把韩琦和富弼抓出来宰了,变法之事自然也就成了,可王安石却说这是他胡言乱语。


历史上富绍庭案这么好的机会让王安石抓,能牵扯出一长串的旧党之人,可历史上的王安石确实是也没抓,和富弼互相妥协了。


说白了,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根本不够狠,里面有着大量和既得利益者妥协的产物。


搞变法,他们连人都不杀,甚至还要尽可能的不得罪人,这算哪门子的变法呢?


所以,王小仙为自己设计的死法已经呼之欲出了:搭上王安石的顺风车,变法,但他要做得比王安石更加激进,动作比王安石变法更狠!


就像王雱跟他辩论佣人,他要跟王雱聊商君书一样。


北宋最大的社会问题到底是什么?三冗么?三冗只是现象不是本质啊,本质就是士大夫阶级的无序膨胀,世代传承啊。


大宋的症结就在于此,要变法,最需要变的也是如此,也就是,要得罪一整个士大夫阶级!


为什么他要和李舜举结拜呢?不就是为了做一个自绝于士大夫阶层的孤臣么。


先自绝于整个士大夫,做个天子的孤臣,只要他一门心思做下去,什么时候宋神宗厌弃他了,他自然也就死了。


宋神宗要是实在不肯厌弃他,他就干脆把宋神宗也给得罪一下,做一个,被整个统治集团厌弃,但要为苍生请命的人。


何愁不能去死啊!


所以,王小仙决定,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不过很显然的,他这一番故作狂妄的表态,却是真的有些吓着人了。


咔脂,咔脂,耳边突兀的响起了嗑瓜子的声音,王小仙扭头,正好看见王娟在疯狂地嗑着瓜子,眼睛里全是小星星,脸颊处也有些潮红。


他记得,原本他对新法有所非议的时候这丫头只会迫不及待地对他进行辩驳来着,怎么现在完全是一副吃瓜看戏的神色了呢?


“这话要不是介白兄所说,换了旁人,定然是个妄人无疑了,可既然是介白兄所说,固然称不上妄,但恐怕至少也要占一个狂字的,在下陆佃,愿闻其详。”


王小仙看了一眼这个小白脸子,却是突然噗呲一声笑了,道:“陆兄是吧,老实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从小到大,对这个世界感受到的应该都是爱意吧,挺好,作为一名文人,保留一份天真总是好事,


不过若是你以后考中进士当了官员,甚至是成为一方长吏,我却是真的建议你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感受一下人间疾苦的。”


“刚刚听你们辩论,你似乎是主张官府给民间放贷,不收取利息,或者是微息么?兄弟,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就说么,以春秋为主的六经,其实有时候也还挺坑人的,拿着一千年前的药方,来治这一千年后的病,怕是好人也得给治成个残废,兄弟,你且还得磨练磨练呢。”


“很简单的道理,先秦的时候,一个所谓的州县,一共才多少人口呢?汉代的时候一个州县又才有多少人口呢?


就说郑玄吧,我不是说他的学识不够,而是汉代的时候一个五口之家,必须要耕作一百亩以上的土地才能够满足衣食,赋税稍微高一些,就要活不下去,人们也不得不依附于庄园主,也就是豪强,世家,亦或者是随便什么东西,


这所谓的官府借贷,其实都是先借贷个庄园主,再由庄园主借贷给真正的民户的,那庄园主和地方上的官府,难道不是一家的么?这和现在咱们大宋是一样的情况么?”


“且不说官府低息,甚至是无息借贷,这本钱能不能够回得来,陆兄,这天底下所有的好事儿,什么时候,真的轮到过底层的民众呢?钱,什么时候流向过需要钱的人呢?”


“到时候官府赔了钱,真正的百姓也得不到实惠,平白肥了中间的豪强和形势户,乃至于贪官污吏罢了,说真的,陆兄的观点,实在是不值一驳。”


“送您一句话,圣人书是用来读的,拿来做事,却是百无一用。”


一时,陆佃却是糯糯难言,竟还真有些不太好接王小仙的话了。


事实上王小仙说得也是没错,这位历史上的北宋名臣,大诗人陆游的亲祖父,此时确实还只是一个正在求学的少年,也就是有学识而没见识的阶段,书看了一堆,但是缺少实操经验。


虽然还有一肚子的话能反驳,但这些所谓的反驳话语,又其实都不过是圣人之言,而偏偏王小仙还是个能说得出“孔老二懂个屁”这种话的狂生。


他再怎么反驳,人家一句“不合时宜”就给打回来了。


这岂不就成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么?